谁知道海伦凯勒的《假如我有三天光明》的中文全篇译文?

百度文库的我家下载起来用不了,所以麻烦各位高人啦!

第1个回答  2011-05-18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2个回答  2011-05-16
去书店买,那就有
第3个回答  2011-05-15
  内容提要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光明面,最后又反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

  媒体推荐
  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人们上了永远不能遗忘的一课——我们都希望这部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让她的精神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
  ——罗斯福夫人
  海伦·凯勒是一个让我们自豪与羞愧的名字,她应该得到永世流传,以对我们的生命给予最必要的提醒。
  ——梅特林克夫人

  --------------------------------------------------------------------------------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张开心灵的眼睛
  光明和声音/2
  童年记忆/5
  爱的摇篮/8
  希望/10
  再塑生命的人/12
  亲近大自然/15
  了解“爱”的含义/17
  喜悦和惊奇/19
  圣诞节/23
  波士顿之行/25
  拥抱海洋/28
  山间秋季/30
  第二章 信心与希望
  洁白的世界/34
  学会说话/36
  《霜王》事件/39
  世界博览会/45
  求学/47
  信心与希望/49
  剑桥女子学校/51
  冲破逆境/54
  入学/57
  思想的乌托邦/62
  享受生活/69
  一双双托满阳光的手/75
  第三章 走出黑暗与寂静
  大学生活/82
  遇见马克·吐温/91
  不服输的人/96
  鼓起勇气上台演讲/101
  怀念贝尔博士/103
  热烈的反战运动/109
  拍摄电影/114
  杂耍剧院的生涯/119
  慈母去世/121
  意外的喜悦/125
  走出黑暗与寂静/128
  第四章 春风化雨——莎莉文老师的故事
  背井离乡/138
  美好时光/143
  扫帚星/145
  救济院/150
  我要上学/154
  第二个机会/159
  玷辱校誉/164
  青春集锦/168
  无明世界/173
  小暴君/177
  早餐会战/181
  单独训练/185
  水……水……水……/189
  文字三昧/192
  生活体验/194
  柏金斯盲人学校/198
  年华似水/200
  第五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206
  第二天/208
  第三天/211
  后记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

  导语
  海伦·凯勒一生一共写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处女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出版的版本超过百余种,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书由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师》三本书以及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编译而成,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许多文字还是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

  前言
  写自传回忆从出生到现在的生命历程,真令我觉得惶恐不安。一道帷幕笼罩住了我的童年,要把它掀开,的确让我疑虑重重。
  写自传本身是件难事,更何况童年已久远,至于哪些是事实,哪些只是我的幻觉想像,我自己也分不清楚了。只不过,在残存的记忆中,有些事情的发生,仍然不时鲜明地在我脑中闪现,虽然只是片断的、零碎的,但对于我的人生,却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为避免冗长乏味,我只把最有兴趣和最有价值的一些情节,作一些陈述。
  Hellen Kellen

  --------------------------------------------------------------------------------

  后记
  本书是在2004年3月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再版的。本书第一版在读者中激起了热烈反响,成为青少年的必读书。为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现修订再版。本次修订继承了上一版的精华,对不足之处做了调整,相信能给读者带来更多收获。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创建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不仅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生命的勇气,而且还将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和幸福记录下来,以勉励后世。
  海伦·凯勒一生一共写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处女作,作者以真实、自然的笔触再现了自己生命之初21年的生活,为世人留下了一首永难遗忘的生命之歌。该书出版于1902年。美国著名作家海尔博士评论说:“1902年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是吉卜林的《吉姆》和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
  100年来,当我们重读这部著作时,依然能发现其闪耀的光芒——人类的精神远远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书中人物展现出的品质、意志、耐力等,强烈地震撼着我们,洗涤蒙尘的心灵。
  正如和平年代的某些人,居然希望有战争刺激一样,四肢健全的人,可能难以体验残疾的痛苦。殊不知,生命是脆弱的,当所有的假设变成现实时,一切为时已晚,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爱和勇气都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这也正是我们出版此书的目的。
  《我的生活》在中国曾经出版过多个优秀的版本,但大多数都已没有再版,读者已经很难在书店看到这本书了。此外,海伦·凯勒的许多著作也没有翻译成中文出版,人们对她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一些简单的介绍。在综合这些问题的基础上,2004年3月,我们重新编译、出版了这本书,把《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师》三本书以及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行汇编,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
  在编译过程中,我们广泛参考了国内已经出版的许多译本,尤其是从著名翻译家朱原先生翻译的《我生活的故事》(中国盲文出版社,1998年第2版)中获益匪浅。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也有许多中文译本,我们选用了刘冬妮翻译的《假如我有三天看得见》(转自《外国散文经典》),原因在于该译文优美流畅,无法超越亦无法割舍。
  编译者水平有限。译文错误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转引译文,无法与译者取得联系,尚望谅解,相关事宜,请与编译者联系。([email protected])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我们希望那些激动人心,鼓舞人们上进的作品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编译者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就这样,我走出了埃及,站在了西奈山的面前。一时灵感通遍我的全身,眼前展现出无数奇景。从这座圣山上发出了这样的声音:“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
  希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希望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的愿望更加强烈。几种单调的手势,也越发不敷应用了。每次,当手语无法让别人了解我的意思时,我都要大发脾气。仿佛觉得有许多看不见的魔爪在紧紧地抓着我,我拼命地想挣脱它们,烈火在胸中燃烧,却又无法表达出来,只好疯狂地踢打、哭闹,在地上翻滚、吼叫,直到精疲力竭。
  母亲若在旁边,我就会一头扑在她怀里,悲痛欲绝,甚至连为何发脾气都给忘了。日子越来越难熬,表达思想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以至于每天都要发脾气,有时甚至每隔一小时就闹一次。
  父母亲忧心如焚,却又手足无措。在我们居住的塔斯甘比亚镇附近根本没有聋哑学校,而且也几乎没有人愿意到如此偏僻的地方,来教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孩子。当时,大家都怀疑,像我这样的人还能受教育吗?然而母亲从阅读狄更斯的《美国札记》中看到了一线希望。
  狄更斯在《美国札记》一书中提到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少女——萝拉,经由郝博士的教导,学有所成。然而,当母亲得知那位发明教育盲聋人方法的郝博士已经逝世多年,他的方法也许已经失传时,苦恼极了。郝博士是否有传人?如果有,他们愿意到亚拉巴马州这个偏远的小镇来教我吗?
  6岁时,父亲听说巴尔的摩有一位著名的眼科大夫,治好了好几个盲人。父母立即决定带我去那里治眼睛。
  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旅行,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在火车上我交了很多朋友。一位妇女送给我一盒贝壳,父亲把这些贝壳穿孔,让我用线一个一个串起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些贝壳带给我无限的快乐和满足。列车员和蔼可亲,他每次来查票或检票时,我可以拉着他的衣角。他会让我玩他检票的剪子,那时,我就趴在座位的一角,把一些零碎的卡片打些小孔,玩几小时,也不厌倦。
  姑妈用毛巾给我做了个大娃娃,可是却没有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这么个临时拼凑的玩意儿,即使靠孩子的想像力,也说不出那张脸是个什么样子。而没有眼睛,对我而言是一个莫大打击,我坚持让每个人想办法,可是最终还是没有人能为布娃娃加上眼睛。我灵机一动,溜下座位,找到姑母缀着大珠子的披肩,扯下两颗,指给姑母看,让她缝在洋娃娃的脸上。姑母拉着我的手去摸她的眼睛,核实我的用意。我使劲地点头。她缝上了珠子,让我兴奋不已。但没多久,我便对布娃娃失去了兴趣。
  整个旅途中,吸引我的事层出不穷,我忙个停,一次脾气也没有发。
  到了巴尔的摩后,我们直接来到齐夏姆医生的诊所,医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检查一番后,他表示无能为力,不过他鼓励我们,说我可以接受教育,并建议父亲带我去华盛顿找亚历山大·贝尔博士,说他也许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聋哑儿童学校以及师资的资料。依照齐夏姆医生的建议,全家人又立刻启程去华盛顿。一路上,父母愁肠满腹,顾虑重重,而我却毫无觉察,只是感到来来往往,到处旅行好玩极了。
  那时,虽然我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但我一同贝尔博士接触,就感到了他的温厚和热情。他把我抱在膝上,让我玩弄他的表。他让手表晌起来,让我可以感觉表的震动。博士医术高明,懂得我的手势,我立刻喜欢上了他。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次会面竟会成为我生命的转折点,成为我开启生命,从黑暗走向光明,由孤独到体会温情,并拥有了开启知识的钥匙。
  贝尔博士建议父亲写信给波士顿柏金斯学校校长安纳诺斯先生,请她为我物色一位启蒙老师。柏金斯学校是《美国札记》中郝博士为盲、聋、哑人孜孜不倦工作的地方。
  父亲立刻发了信。几个星期后就接到了热情的回信,告诉我们一个令人愉快的消息:教师已经找到了。这是1886年夏天的事,但等到莎莉文小姐来到我们家时,已经是第二年的3月了。
  就这样,我走出了埃及,站在了西奈山的面前。一时灵感通遍我的全身,眼前展现出无数奇景。从这座圣山上发出了这样的声音:“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
  P10-11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

  购买此商品的顾客还购买过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