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民俗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很急,拜托大家了

第1个回答  2007-05-13
民俗旅游又称民俗风情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其旅游客体是以某个国家、地区、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以其传承文化为载体,通过发掘整理或复原再生等手段,呈现在今天游客面前,便其获得前所未有的全新享受。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旅游三大特色系列产品。在广义上,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可以亲身经历旅游目的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文化,领略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因此,可以预计民俗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把握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个人认为,在现今,我国很多地方盲目开发旅游项目的情况下,很多地方民俗的传统受到伤害.以前做为传统节日,对该民族有神圣意义的一些活动,为了满足民俗旅游的发展需要,三天两头地上演一次,严重伤害民族传统的传承,而且容易使旅游消费者对该民族的民俗习惯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信任,将原本庄重的活动视为儿戏.
同时,在民俗旅游地,一般来说,国内外的游客都会对当地的文化产生很大兴趣,会有相当大的消费潜力,由于对当地民俗的不了解,旅游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安全、环境、消费欺诈等一系列问题,都会给旅游消费者带来了旅游心理上的复杂性. 使其消费心态承保留状态.比如说云南的旅游业,在全国应该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但是现在去云南旅游的游客都会担心一个问题:宰客!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前往泸沽湖途中建的一个摩梭村,打着旅游民俗的旗号搞得乌烟瘴气,这在网上是众所周知的.
现今中国国内的国民旅游是属于体验式旅游,也就是说大家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可以出来玩了,而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是,远游归来应该给家中的亲朋带点手信礼物以示挂念,这是种礼貌,在旅游消费学看来这就又是一个商机.但现在我国的旅游产品,准确的来讲应该是旅游商品,呈现品种单一的情况,比如说在九寨沟买的藏族特产,和在青海在拉萨买的几乎是一样的,没有变化;比如说在杭州买茶叶,在四川买茶叶,结果到了海南,还有人叫你买茶叶.这样几次旅游下来,任谁也是没心情再买东西的,千篇一律,哪儿都可以买,我干吗还在这里消费呢?出来旅游,就是想要带点当地有特色的民俗的东西回去,旅游商品的单一化,会造成一种有钱花不出去的情况,肯定会遏制民俗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反之,如果在有效手段下,造成民俗旅游商品的地域差异化,将会很有效地刺激各地旅游消费,例如:在杭州买茶,在海南买椰雕海产,在四川买药材丝织品,在南京买貔貅......形成差异性后,人们会在想起这个商品的时候想起旅游地,也会在想起旅游地的时候就觉得某样商品就该在这里买才正宗的心理暗示,从而影响游客形成自己的消费行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