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根本问题——我是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1.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角色的境界)

2.我就是这么一个人(自我的境界)

3.我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存在的境界)

4.我是与宇宙万物一体的(心灵的境界)

在心理学中提到“”我是谁”的时候,一般探讨的是人格发展的境界问题。

第一个“我是谁”?比如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如果我每天意识中有意无意的想到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的行为表现不仅要让来访者受益,而且还要符合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行为规范,那么这时候我的人格境界是处在一个最低层级的,这个层级就是角色的境界。我的人格中,尽量体现为自己扮演所应该扮演的角色,而一个人的人格中角色很多:学生、老师、父母、儿女、祖父母、上下级等等,那你的人格的任务就是努力、严格地去扮演好每一个不同的角色: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所思考的就是严格的按咨询师的标准去做符合咨询师要求的事。年轻人刚开始一段做的都是角色境界

第二个“我是谁”?我就是我这么一个人,自己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一个人,到了这个层级,这个人的境界就有所提升了,不再是角色境界,而是超越了角色的境界,进入了自我的境界,意思是我所有的角色,最终体现的都是我这个人,而且我这个人在各个角色上的体现都是统一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自己的单位中,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他无论是在什么场合:和领导、和家人、和朋友等的时候,在家、在单位、在国内在国外等等,他的情绪状态一直是平和稳定的,在他的眼中,没有高低贵贱。但是年轻的员工就会不一样,见到领导会恭恭敬敬,见到同事也是彼此间的相互平等、友好。可是见到看大门大爷或者保安等就是另外一种状态,感觉自己是有很高身份的人,那么这种做法的年轻人还是处在一个角色自我的境界。

而当一个人进入到自我境界的时候,我就是我,到哪儿我都是不变的。而很多人都处在角色的境界,这时候,你就会经常以角色驾驭自己的问题。比如今天遇到了一个心理学学者,听到学者讲的非常好,完以后就觉得说,哇!心理学不错,买几本心理学的书,研究研究测量和统计,等下次再见到老师,就可以讲出一二,这种感觉多好!一转眼回到家,又见到了另外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又想:哇!做生意也不错呀,还是跟着朋友学做生意吧,可以挣很多钱的。在角色境界的人,他们的特征是经常找不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应该干什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他总是以角色来解读自己。

到了自我境界的人,已经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知道怎样展示自己,知道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自己已经明白了,因为他已经进入到了自我的境界,人能到这个境界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一个成年人进入到了自我的境界,那是一个成熟的标志。

下一个境界是存在的境界“我是谁”,比如我是在汽车后服务市场,服务很多年、做了许多事情的人,这时候我不仅仅是老师,不仅仅是我自己,我是一个为社会做了许多贡献的生意人,这时候,是用一个更加宽广的角度来衡量我的价值,我对社会对群体的存在价值,这时候不是自我的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多了一个维度,强调的是存在价值感。所以比尔-盖茨最在意的是自己为社会和人类做了哪些贡献,这就是他存在的境界。

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哪?到了这个层级,人就会追求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时候人们会思考,我做这些事情有什么价值?我为什么要做?我需要做吗?我应该做吗?达到这个境界层面的人是非常少的,达到存在的境界就是一种自我实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后一个层级是自我实现。

还有一个境界叫心灵的境界,这个境界中我是谁?我不是谁?我就是宇宙万物中构成的一个分子,到了这个境界,就已经到了中国文化中至高的境界,叫心灵的境界,也可以叫做无我的境界,已经没有自我了,超出了自我和人类简单的物质界限,已经和万物、世界融为一体了。所以,庄子说:我是蝴蝶,蝴蝶也是我,我与万物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自然的统一,这是无我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理由小看一下西方的人本心理学,罗杰斯也好、马斯洛也好,他们理论的最高境界是存在的境界。而中国古人已经到了无我的境界,在中国,追求的不是个人的价值实现的,而是我和大家融为一体,与自然、与社会融为一体,那么就有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么好,我们能不能这样说,人本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