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同学群,大家没了共同话题,活跃度越来越低,都是什么心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就这个问题我来说说我的微信群:

我研究生同学群一年也没人说话;

大学同学群就像死火山偶尔爆发,某个话题一出,班级一半同学(共35人)都会来插一嘴,然后迅速消声匿迹,归于沉寂;

高中同学群每天总有聊天,然而说话的老是那七八个,二级活跃十来个,从不发言的五六个。

初中同学群最活跃,每天图片语音不断,因为不喜欢语音交流,因此我基本不发言。

01 发言少的原因是物理距离拉开了心理距离,对原班级的归属感越来越弱

毕业后,开始时大家对原来班级的感情都比较浓,因为有几年共同生活的经历绝,以及对这段经历的美好回忆,因此对原班级的归属感也很强。

而且刚刚工作, 工作上的人脉拓展不宽,有什么苦恼都想在群里跟原来的同学说一说以得到慰藉。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过去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人脉拓展更宽,与同学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 物理距离拉开了心理距离,你的世界我不懂,我的世界跟你说了你也没法理解, 在这个繁忙打拼的时代,谁又还有那么多闲工夫浪费呢?

%

一是高中学历以下的同学群

初高中时代是最让人难忘的,同学感情比较深, 最重要的是有共同的地域归属,家乡是一个人心中的安全岛,出门在外都想听到自己家乡发生的有趣轶事,可以让人工作之余放松心神,减缓焦虑 ,而微信群总有在家乡工作的同学,经常在群里发家乡发生的新鲜事儿。

二 是微信群的 活跃度跟群里有没有三四位逗比非常重要 ,如果只有一两位也很难把气氛搞起来,我高中同学群,每天话题不断,炒菜,房子,孩子,认亲家认得不亦乐乎,神奇的是,这么多年这个群就没冷清过,那几个逗比真是居功至伟。

不单单是微信,QQ也是。很多的同学群都这样,刚开始我以为只是我自己的同学群会这样,后面发现好多朋友的同学群也都这样。

不知道聊什么

这些同学群无一例外的都是刚建群的时候都还挺热闹,过个几天就开始没有人说话了。就我个人来说,我不在群里聊天是因为大家都很久没有联系了,在群里也不知道说什么。相信大多数人不说话的人都和我一样,就是不知道说些什么。

同学们已经出现不同的层级了

相信大多数班级都会出现所谓的“优、中、差”的层级。不管你的班级有多优秀肯定会出现成绩相对有好有坏的,这也将会是每个未来发展的不同方向。有人继续深造、有人出来工作、有人从政当兵、有人做生意。大家都是在不同的领域工作生活,共同话语不再像学生时代,大家都是同学都很聊得开。

只是班群不活跃而已

相信很多的同学都是这样有班级同学群、宿舍群,几个好的又有一个群。大家也只是班群偶尔说一下话,但各自的小群小圈子还是很活跃的。就像我自己的宿舍群还是每天都有聊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将来的打算的。

其实,不聊也不意味着感情关系变差。我自己遇到几年不见的同学依旧很亲切、对话语气还是和从前一样。我也更喜欢这种方式,“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大家平时没事可以不怎么联系,但是相见相遇相聚时依旧可以向从前一样亲切

人们之所以会相互走到一起,其心理学的根源是相互依赖。 何谓“依赖”?这既可以指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指精神层面的。说得庸俗一点,就是如果你想拥有朋友,你就必须拥有被别人“利用”的价值,一个毫无利用价值的人是不会获得友谊的。

人们常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最无私的,这其实是人们对于亲情的一种美化和神话。 严格说来,父母与子女之间之所以是世上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因为他们之间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密切的利害关系。 想想看,如果孩子不利用自己的父母就能自己独立生存,父母不指望自己的孩子继承自己的基因,延续自己的生命,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还会是亲密无间的吗?如果我们还不相信,那我们不妨看看新闻报道上那些从小就被父母抛弃的孤儿,当他们被别人领养在养父母的家庭里面长大成人之后,他们有几个会反过头来认自己的亲生父母呢?

以这种经济人的视角来看微信群里的同学关系,大家之所以有共同的话题,有话可说,不外乎这两种可能: 第一, 情感 羁绊 。毕竟,同窗的那些年,正值大家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同学们之间的关系纯洁友爱,少受世俗的污染。正是由于这一点,这种关系才被许多人所珍惜。人们总有念旧情的时候,当我们抚今追昔,有时心中难免柔情似水,真的会和有几个同窗好友把酒言欢,共同追忆似水流年的冲动。

但当我们真的在网上聚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发现大家早已经是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我们的模样也许依稀还有旧时的影子,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理状态,却早已经是昨日黄花,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了。 同学之间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工人,有的经商,有的当官,有的捡破烂,有的做学问,有的还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有的却已经在大西洋的彼岸悠哉游哉。大家的生活圈子各不相同,所关注的事情,包括对事情的见解千差万别,如何说得到一起去呢?如何有共同语言呢?又如何会产生感情的共鸣呢?

第二,把微信同学群里的同学看作一种人脉资源,相互利用,相互扶持。但利益的交往总是相互的,当利益相关的一方只是单纯的付出,另一方只是单纯的索取,这种关系肯定是会分崩离析的。 比如张三毕业之后成为一个打工仔,李四毕业之后却成为一个官员,他俩之间的能力和资源是如此的不对称,以至于从人际关系上来说张三对李四毫无价值,李四对张三却也是高不可攀。

最后,成人之间都是要面子的,特别是同学之间,因为以前的关系,现实中的落差会加倍的令人难堪和失落。 比如在学校里的时候,张三的学习成绩不错,那个时候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目空一切。但走向 社会 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生活和工作并不如意,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灰头土脸。反观李四,在学校里的成绩虽然不好,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但到 社会 上之后,因为会来事,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赚得万贯家财。这个时候张三和李四还能不能愉快的坐在一起,朝花夕拾,旧事重提,那就绝对是一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提得好,也是我想问的,我也是同学群的群主,我有时候真的想解散掉算了, 但是想想呢,太情绪化伤感情。

我的同学群也就为数不多的几位同学能够有效互动,大多数一年能有一次互动就不错了,还有几个是从来不互动的。我相信多数的同学群是这样的。

为什么热度会直线下降呢?我想:

一、同学群刚建的时候,大家相互热情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久别“重逢”,年少时的一幕幕涌上心头,不停地寒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说的说了,蜜月期过了,新鲜度下降,“同学群”也就是个普通群了。 二、理性的人多于感性的、恋旧的人。我人个觉得活跃的,经常希望和同学沟通的,都是相对感性的人,也是恋旧的人。像这样的人,把一切的美好都记在心中,认为大家的感情还是原来那样的,认为记忆深处存在的美好其他人也一样存在。然而事实是,很多人的记忆功能没那么强,也许也没觉得多美好。

三、相对成熟。有些人很成熟,深知沉默是金,言多必失。所以呢,尽量不说话,只是保持围观。

四、相对不成熟。有些人觉得群里有不喜欢的人就不想说话,把年少时候的“仇恨”带过来,区别于那些记住美好的人。

个人感受,供您参考。

不仅是微信,QQ也是这样的。现在的群里面发的都是广告的多,真正交流的没几个。我自己在各种群里面基本都是从不发言论,顶多就是看看,好像不想去参与那些跟我没关系的人事物的话题,估计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吧。

很简单,这就是人生啊


人生如旅程,你的列车上,有人上来,有人下去,他们有的陪伴你几年,有的跟你擦肩而过


同学也是如此,因为大部分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很难再有交集,所有的同学群都难免沉寂的命运


我们没必要去哀伤,人生就是在不断失去和获得中慢慢到老


虽然不再联系,但只希望再见时,能脱口而出:人生轨迹中,能拥有过共同的时间和欢笑,真好。

谢谢!可能是各自忙各自,没有时间。

同学群就像个家,虽然不活跃了,时不时地都看一下。感觉不遥远,息息相通,都有个相互的存在感,这就是同学群的真实体验。

1.有“共同话题”的前提是,得先有共同的环境,经历共同或相似的事及人,或者做着同样或类似的事,才能产生的出共同的话题;

2.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和责任,以及要照顾的人,很难在分出精力来维持这个圈子;

3.大家都忙于眼前的苟且,没有时间顾及和互相问安和互动;

4.大家都开始不在主动维系这些关系了,彼此也就渐行渐远了。

还是心里的问题吧。同学一场,大家相互了解。走出校门M年后再相聚,才发现,彼此之间已经相差甚远,不由得内心五味杂陈,渐渐的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