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间信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我租的店面是一座庙的公产,逢初一和十五善男信女纷沓而来,好不热闹。这座庙香火鼎盛,在泉州南门外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庙里主祀的是顺正大王,一个少年成神的传奇人物。据说他天生异象,精通法术,坐化后又多次显灵,渐渐成了一方的保护神,也是附近几个村庄的境主,所谓“境主”,在神界系统里可以理解成为本村的村长。

现在很多人把庙归入为道教系统,在宗教层面上可以解释,但在宗教学的学术阐述上是不究竟的。因为在古代中国形成宗教概念前,我们就有“庙”的概念了。比如商周时,天子和诸侯就有自己的家庙,所谓“家庙”,就是天子和诸侯们祭祀自己先祖的建筑场所。后世依然延续这个传统,就是后世所俗知的皇家“太庙”。

庙的原始功能就是祭祀曾经存在过的人,可能是自己的祖先,可能是古代先贤。小于庙规制的称呼为“祠”,所以我们经常也能看到“某公祠”就是这样来的。而地方宗祠,更多的成为了一姓祭祀自己先祖的地方了。

那么,那些主祀一方的神明又是缘何而来?大约在北宋时期,受士大夫阶级的影响,佛教的传播迅速蔓延到民间,对维护传统儒家伦理秩序为中心的立国思想,可能造成根本的动摇。这个担忧被国家管理阶层注意到了,宗教信仰难以打压,但是政治管理阶层想到了一个方案对抗佛教影响力的渗透。

当时的宋朝官方开始册封一些已经去世,但因其生前善行而依然受地方民众怀念的人为神祇,民间也可以自行申报,当然,需要缴纳一定的“册封费”。所以,一时间有很多地方神明就如雨后春笋,迅速从四方各地冒出来了。

国家财政收入可以增加,地方自己的信仰又得到官方肯定,你村可以信“保生大帝”,我村就主推“妈祖”,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神明信仰,就很难因为相同的信仰结成为一股强度大的势力团体。因此这个册封传统就这样延续下来,确实一定时间里对佛教的过度传播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以至于佛教要在地方生根发芽,都要跟地方信仰结合,成为地方信仰的配祀神明,我们在很多庙宇都能看到的观音菩萨就是佛教和地方信仰的结合产物。

根据上面简述的地方神明信俗的由来,可以明白“民间信仰”应该是独立于佛教、道教、乃至于其他宗教的存在。它原始的意义就是为了防止宗教信仰串联,影响地方治理乃至国家的治理。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内核是可以包容宗教,却智慧地明白不能让宗教干涉太多的世俗生活。

“神道设教”,就是为了教化和治理,古代的贤者都看得出来,反而今天很多知识分子却沉迷于各类神秘的宗教修行体验,着实让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