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尽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1. 带“尽”字的文言文

①完;完尽;完了。《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②全部用出。《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使……完尽;竭尽;用尽。《黔之驴》:“断其喉,尽其肉。”《谏太宗十思疏》:“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③完结;消亡。《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促织》:“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④尽头。《赤壁之战》:“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⑤达到顶点;穷极。《张衡传》:“妙尽璇机之正。”

⑥全部;全都。《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⑦极端;最。《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⑧同“进”,进行。《邵公谏厉王弭谤》:“近臣尽规。”

①尽量;尽可能。《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后。”

②任凭;任随。武衍《宫词》:“惟有落红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 古文,“皆”字有几种解释

(1) (会意。从比,从白。“比”意为“等列”、“个个一样”。“白”意为“空无”。

(2) 同本义 [all; every]

皆,俱词也。——《说文》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 齐。——《战国策·齐策》

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齐策》

(3) 又如:皆悉(尽;全都);皆既(日月亏蚀全尽);这件事情人人皆知

(4) 通“偕”;一同 [together]

皆行至于阶让。——《仪礼·聘礼》。注:“犹并也。

由此可见,四种

3.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语法意义有哪些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4. 文言文中的烬

烬 jìn

〈名〉

(1) (形声。从火,尽声。本义:物体燃烧后的剩余)

(2) 同本义[cinder]

请收合余烬。——《左传·成公二年》

烛烬夜有数升。——《北史·吕思礼传》

(3) 又如:灰烬;余烬;烬灰(灰烬);烬骨(骨灰)

(4) 残余、剩余或残迹 [remnant]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诗·大雅·桑柔》

〈动〉

烧毁;化成灰烬 [burn]。如:烬燃(焚烧);烬灭(烧毁,灭绝);烬萌(火的余烬和草的萌芽。比喻祸根)

/zd/zi/ZdicE7Zdic83ZdicAC

5. 《江良才尽》文言文翻译

原文: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译文: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 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 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 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6. 文言文中有蔽字的句子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3、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4、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5、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邈

文言文,句子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3、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4、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5、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邈

7. 文言文里"悉"字有多少种解

[形]

(1) (会意。从心,从采。采(biàn),辨别。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本义:详尽) 同本义 [detailed]

悉,详尽也。——《说文》

悉,尽也。——《尔雅》

占不悉。——《史记·平准书》。索隐:“尽也。”

时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汉书·张释之传》

至孅至悉。—— 汉·贾谊《论积贮疏》

词不悉心。——唐·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纤悉(详细;详尽);详悉(详细而全面);悉数(一一列举)

词性变化

[副]

(1) [一个个]全都,[一件件]全部 [all;entire]

悉如外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悉吾村之众。——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 又如:悉知底里(对事情的内情底细完全清楚);悉皆(全都);悉备(齐备)

[动]

(1) 详尽地叙述 [elaborate;expound]

书不能悉意。——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2) 详尽的知道,了解 [know;learn]

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南朝梁·萧统《文选》序

亟相亮其悉朕意。——《三国志·诸葛亮传》

(3) 又如:欣悉(高兴地详尽了解);洞悉(很清楚地知道);熟悉(知道得很清楚);来函敬悉;探悉;惊悉;详悉(详细知道)

(4) 尽其所有 [use up;try one's best]

以公之与民已悉矣。——《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注:“谓尽其力也。”

悉浮以沿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5) 又如:悉锐(尽其全部精锐);悉甲(尽其甲兵);悉索(尽其所有;搜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