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老师你是否在对孩子做羞耻教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4-19

父母家长留意对孩子不知不觉的羞辱教育

教育是点燃火苗,而不是灌满瓶子

不自觉的羞辱教育

过年带着孩子回家的父母,孩子总能成为话题的焦点。

“来,大大方方的,给大家表演个节目”

“就唱个歌吧!这孩子,怎么就是不上台面呢?快下来吧”

“没事没事,孩子还小嘛”

旁边的亲戚打着圆场。但孩子妈还是气呼呼地。这样过年的场景,不仅年年会发生,也或许是我们小时候已经经历过的。殊不知,这已经形成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案例中的孩子回到妈妈身边之后,妈妈并不会就此结束,往往还有一通批评教育。大多数想要通过羞辱孩子的方式,来试图激励孩子的父母,会有以下言语:

你真蠢,你怎么连这个都想不到?

我就知道你做不到,你一直都很笨。

又是你,对吧?为什么出问题的那个人,总是你?你能不能成熟点,守点规则,不要总是给别人添麻烦!

你怎么老哭个没完?烦不烦?!

为什么这些话,会对孩子的伤害性很强呢?因为羞耻通常被解释为“我很坏,而且你也认为我很坏。

当孩子认为自己很坏,周边的人也这么认为时,他们会感到因为自己很坏所以才不被爱和不被需要,因此就会形成一种被拒绝的感觉。

这种感觉会引发恐惧,因为他们潜意识中,是依赖成年人来满足自己需求的。成年人的拒绝,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情。

羞耻意味着你就是一个错误。或许现在你能够明白,为什么有的孩子在逼急的时候,会哭着喊道:那你们为什么要把我生出来?

其实羞耻感并不能让你的孩子发展出积极的情绪和结果,只会让体验过它的孩子创造出很多适得其反的、潜意识的且有害的应对方法。

羞耻意味着你就是一个错误

1、明明可以赞扬、鼓励,却一句话否定所有

孩子自己做作业,认真写了很久。

家长看到了,明明可以表扬努力,夸奖用心

却脱口而出:你字怎么写这么丑?

孩子一听,愣了,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2、明明可以正着说,偏偏要用反问

孩子在找书包:“妈妈,我书包在哪儿?”

明明可以说:“在沙发上。

出口却是:“不在沙发上,难道在我手上?”

次数多了,孩子不是抵触不问了

就是开始反嘴顶人了

3、明明想表达关心,却把关心变成责备

天冷了,想要孩子暖和点

本来可以说:“多穿件衣服,别冻着了。

口却成了:“穿这么点衣服,不冻死你才怪。

孩子没有收到爱意,只会对抗:冻死也不要你管.....

4、明明想表达担心,把把担心变成了诅咒

孩子贪玩,回家晚了。

明明可以说:“天黑了危险,下次记得早些回来”出口却是:“你还知道回来,干脆死在外面算了!”

哪怕多年后,孩子都可能记得

你要他死在外面,原因不明

5、明明想表达需要,却把需要变成指责

孩子放学到家,自己在做家务

明明可以说:“还剩一点儿家务,快来帮帮妈妈。

出口却是:“你眼瞎啊,不把我累死不算事?”

孩子一脸懵,外加莫名其妙:

我凭什么帮你做家务?

6、明明是想表达心疼,却把心疼变成贬低

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

明明可以说:“那里很滑,下次注意看看路。

出口却是:“连走个路都不会,你还能干什么?”

孩子身体疼,心更疼

没人关心就算了,还要挨训

好好说话才是一个家的好风水!

1、认可的话、激励的话,要多说

我们要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多夸赞我们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慢和不足,学会正面激励。

2、批评的话、质疑的话,要温柔地说

时刻记得把批评换成努力,期待。孩子会更好!质疑的话,则要心平气和地说,让孩子充分信任父母

3、请求的话、反对的话,要给予尊重

用商量的语气跟孩子说请求,给孩子选择和拒绝的权利反对的时候,实事求是,阐明理由,给孩子足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