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陕西北路549花园住宅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5

1.上海陕西北路属于哪个区

上海上海陕西北路属于静安区。

1899年以前,陕西北路所在地域是上海西郊的农田。上海公共租界向西拓展以后,开辟该路新闸路以南到租界南部界限福煦的路(今延安中路)段。

1905年以英国将领名命名为西摩路。然后陆续向北延伸,延伸路段以上海钱庄老板名命名李诵清堂路。

1943年汪精卫 *** 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以中国省份名更名为陕西北路。

扩展资料

2013年06月08日,第八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现场,承载着上海百年发展记忆的静安区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段)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段)短短近千米距离内,云集了名人旧居、典型风格建筑、革命遗迹等历史文化景观21处。

其中包括何东公馆、宋家老宅、荣家老宅、 *** 别墅等独立式花园住宅,间有华业公寓、太平花园等公寓建筑群落,西摩会堂、怀恩堂等宗教建筑,内含小型戏院的平安大楼等商居两用建筑,展现了老上海社区生活的居住、文化、精神建设状态。

陕西北路处于南京西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中轴,街区(陕西北路与临街的围合区域)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域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35处,名人、老街、旧居、百年老店在此交相辉映。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上海陕西北路

人民网-上海“陕西北路”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2.上海所有的历史名人

上海所有的历史名人 古代 陆 机 陆机(261-303) 西晋文学家。

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吴大司马陆抗之子。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

在文学上与其弟陆云齐名,世称“二陆”。太康末与陆云入洛阳拜谒太常张华,遂誉满京师,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

太安二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代长沙王(司马乂),陆机为前锋都督,兵败遭谗被杀。 陆机是西晋太康、元康年间最富有声誉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今存107首,多为乐府诗、拟古诗。往往因袭旧题,敷衍成篇,创造性不高,被后人讥为“束身奉古,亦步亦趋”,“踵前人步伐,不能流露性情”。

如他的《苦寒行》模仿曹操,却远不及曹诗形象生动;他的《拟古诗》12首,模仿《古诗十九首》,虽名重一时,却也不过是原诗的翻版。他的诗歌重辞藻,重排偶,追求华美整饬,雍容典雅,如《招隐诗》、《苦寒行》等,由于雕琢太过而不免流于呆滞,失其自然;由于内容贫乏,而不免境界空虚,舍本逐末。

这种形式美的追求,严重地影响到太康诗坛。不过陆机的诗歌也有一些可取之作,如《赴洛道中作》形象地抒写了自己去国离乡的亲身感受。

他的诗中,也不乏情景交融的佳句。陆机的赋今存27篇。

有的以抒情为主,如《叹逝赋》悲故旧之凋零;有的以咏物为主,如《瓜赋》托物寄怀表现了作者的道德观;有的以讽谏为主,如《豪士赋》讽刺了齐王司马同的骄横;有的以写景为主,如《漏刻赋》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概念。而其作品中价值最高的一篇是《文赋》。

《文赋》是文学批评史上最早采用“赋”的体裁写成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对于构思中的想象和灵感等方面的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它对刘勰(见《文心雕龙》)有重要的影响。陆机还是骈文的奠基者。

他的《辩亡论》论吴国所以兴亡的原因;《吊魏武帝文》评价了曹操的事功。文笔豪放,气势流畅,典故繁密,形式整饬,是西晋骈文中的佼佼者。

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陆士衡集》10卷。明代张溥辑有《陆平原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黄道婆 黄道婆是我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棉纺织革新家,她生于南宋淳佑五年,卒于元大德十年(1245-1306年),松江乌泥泾人(今上海华泾镇)。民间传说黄道婆自少流落到崖州(海南崖县),在崖州生活了三十多年,从海南黎族人民那里学会了制造纺织工具和织布技术,元贞年间(1296年)始遇海舶得以返回故里。

她在松江纺织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将黎族的先进棉纺织工具和纺织技术,传授给松江府乌泥泾人民,改进了植棉方法,革新捍、弹、织工具和织造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技术,使制棉工艺从辗子、弹花、纺纱、轧籽到织布,有了一套完整的操作规程。 黄道婆把黎族的居处、习俗、宗教、生产、生活,乃至历史和审美意识,都融化在服饰图案中,织出折技、团凤、棋盘、文字、花卉、人物等美丽的图案,灿然若画,一时行销广远,织户激增,改变了松江府一带的“厥功甚艰”的落后纺织业,促进了我国棉纺织业的繁荣和发展,她那“有志覆赤子、遗爱在桑梓”的优良品德和勇于改革的精神,为我国棉纺织业创造了光辉的业绩。

徐光启 徐光启(1562-1633), 字子光,号元扈,谥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他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徐光启在数学、天文、历法、军事、测量、农业和水利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在天文历法上,徐光启介绍了古代托勒玫旧地心说和以当代第谷的新地心说为代表的欧洲天文知识,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

他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崇祯历书》的编纂,对于我国古代历法的改革是一次飞跃性的突破,它奠定了我国近三百年历法的基础。

徐光启的编历工作为中国天文学由古代向现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基础。 李善兰 李善兰(1811~1882),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生于海宁硖石镇。

9岁起对数学发生强烈兴趣,约17岁时应试落第,从此潜心研究数学。当时西方近代数学尚未传入中国,李善兰通过独立研究,在中国传统数学垛积术的根限方法基础上,发明尖锥术,创立各种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展开式。

之后,在尖锥术基础上建立的对数论以及为解决三角自乘垛的求知问题提出来的一个恒等式,引起国际数学界的普遍重视。 咸丰二年(1852年),李善兰应墨海书店伟烈亚力邀请,来上海居住大境阁帮助翻译西方深奥算学等科学著作。

历时4年,译成《几何原本》后7卷。又与伟烈亚力合作翻译英国数学家棣么甘《代数学》,这是中国第一部符号代数学译本;又译了美国罗密士有关解析几何、微积分的高等数学教科书《代数微积拾级》,首次把高等数学引进中。

3.花园洋房的历史

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国传教士和侨商纷纷来上海,在外滩建起了一批砖木结构的以二层楼为主的西式房屋,供居住和经商之用,时人称之为“券廊式”洋房。

19世纪末,专供居住的花园住宅开始在上海出现,建造和居住者都为外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上海工商业的日益繁荣,加之建筑材料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西方各种建筑风格的独立式花园洋房不断被引入上海租界,中国的富有阶层也争相效仿,使得上海花园洋房的建设进入高峰期。

目前上海的老花园洋房,大都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抗战爆发后,以巨资建造花园洋房者甚少,只有少数巨贾豪富鉴于市场通货膨胀,转向投资兴建花园洋房,使上海近代花园洋房的建设进入尾声 。

老上海花园住宅的分布与租界的扩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呈由东向西发展的趋势。就区域而言,徐汇、长宁、卢湾、静安是花园洋房最为集中的区域,虹口、黄浦次之。

就路段而言,衡山路、武康路、复兴西路、岳阳路、湖南路、永嘉路、思南路、华山路、新华路、愚园路、虹桥路、延安西路、陕西北路、铜仁路等都是花园洋房分布比较密集的路段。据不完全统计,从上海开埠到1949年上海解放止,全市各色花园洋房达5000多栋。

上海之所以被誉为近代“万国建筑博览”,花园洋房的建造功不可没。最初建造的老上海花园洋房受西欧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多为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1919年后,上海花园住宅的建筑形式大多为英国乡村别墅式。到上世纪30年代,西班牙式住宅流行。

40年代前后,受国外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上海开始出现现代式花园住宅。位于延安西路64号的嘉道理住宅、愚园路1136弄31号的王伯群住宅和淮海中路1547号的盛宣怀住宅,是上海仿古典式花园住宅的代表性建筑。

位于虹桥路2419号的沙逊别墅和华山路849号的丁香花园,则是上海乡村别墅式建筑的经典代表。位于思南路73号的周公馆和汾阳路45号的丁贵堂住宅,堪称上海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的典范。

位于铜仁路333号的吴同文住宅和淮阴路200号的姚氏住宅,则又是上海现代式花园住宅的范例。除此以外,老上海的花园住宅还有北欧式、地中海式、意大利式、美国殖民地式、混合式、东南亚殖民地式、中国传统式等多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时至今日,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花园洋房”又被重新提起,先在南方都市热身,2000年后随“南方军团挥师北上”出现在北京地产市场, 2003年以珠江国际城的“新洋屋运动”为标志, 花园洋房热在北京房地产市场达到一个新高,然而,现今市场中的相继出现的花园洋房和当年的花园洋房已相去甚远 。不过北京乃至全国都市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环境已与解放前有天壤之别,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状况和需求特征就更加没有多少相似之处,但是缘何花园洋房依旧魅力不减呢?其在北京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呢?针对上述问题,我司特就北京房地产市场花园洋房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做了简要的研究 。

背景:追随着住宅郊区化的进程,低密度住宅持续走俏,一个个花园洋房项目相继面世,虽然都打着花园洋房的大旗,但各个项目各有特色,分布于郊区的各个方位,冲击着京城房地产市场。

4.花园洋房的历史

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国传教士和侨商纷纷来上海,在外滩建起了一批砖木结构的以二层楼为主的西式房屋,供居住和经商之用,时人称之为“券廊式”洋房。19世纪末,专供居住的花园住宅开始在上海出现,建造和居住者都为外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上海工商业的日益繁荣,加之建筑材料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西方各种建筑风格的独立式花园洋房不断被引入上海租界,中国的富有阶层也争相效仿,使得上海花园洋房的建设进入高峰期。目前上海的老花园洋房,大都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抗战爆发后,以巨资建造花园洋房者甚少,只有少数巨贾豪富鉴于市场通货膨胀,转向投资兴建花园洋房,使上海近代花园洋房的建设进入尾声 。

老上海花园住宅的分布与租界的扩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呈由东向西发展的趋势。就区域而言,徐汇、长宁、卢湾、静安是花园洋房最为集中的区域,虹口、黄浦次之。就路段而言,衡山路、武康路、复兴西路、岳阳路、湖南路、永嘉路、思南路、华山路、新华路、愚园路、虹桥路、延安西路、陕西北路、铜仁路等都是花园洋房分布比较密集的路段。据不完全统计,从上海开埠到1949年上海解放止,全市各色花园洋房达5000多栋。

上海之所以被誉为近代“万国建筑博览”,花园洋房的建造功不可没。最初建造的老上海花园洋房受西欧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多为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1919年后,上海花园住宅的建筑形式大多为英国乡村别墅式。到上世纪30年代,西班牙式住宅流行。40年代前后,受国外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上海开始出现现代式花园住宅。位于延安西路64号的嘉道理住宅、愚园路1136弄31号的王伯群住宅和淮海中路1547号的盛宣怀住宅,是上海仿古典式花园住宅的代表性建筑。位于虹桥路2419号的沙逊别墅和华山路849号的丁香花园,则是上海乡村别墅式建筑的经典代表。位于思南路73号的周公馆和汾阳路45号的丁贵堂住宅,堪称上海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的典范。位于铜仁路333号的吴同文住宅和淮阴路200号的姚氏住宅,则又是上海现代式花园住宅的范例。除此以外,老上海的花园住宅还有北欧式、地中海式、意大利式、美国殖民地式、混合式、东南亚殖民地式、中国传统式等多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时至今日,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花园洋房”又被重新提起,先在南方都市热身,2000年后随“南方军团挥师北上”出现在北京地产市场, 2003年以珠江国际城的“新洋屋运动”为标志, 花园洋房热在北京房地产市场达到一个新高,然而,现今市场中的相继出现的花园洋房和当年的花园洋房已相去甚远 。

不过北京乃至全国都市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环境已与解放前有天壤之别,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状况和需求特征就更加没有多少相似之处,但是缘何花园洋房依旧魅力不减呢?其在北京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呢?针对上述问题,我司特就北京房地产市场花园洋房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做了简要的研究 。 背景:追随着住宅郊区化的进程,低密度住宅持续走俏,一个个花园洋房项目相继面世,虽然都打着花园洋房的大旗,但各个项目各有特色,分布于郊区的各个方位,冲击着京城房地产市场。

5.有关张家花园历史的作文

搜索词条

张家花园

更多图片(29张)

上海张园位于今南京西路以南,石门一路以西的泰兴路南瑞,其地本为农田,1878年由英国商人格龙营造为园。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8月16日),中国商人张叔和自和记洋行手中购得此园,总面积21亩,起名为“张氏味莼园”,俗称张家花园,简称张园。此后,张叔和又对该园屡加增修,他一改江南园林小巧而又不开阔、重悦目而不重卫生的特点,仿照西洋园林风格,以洋楼、草坪、鲜花、绿树、池水为筑园要素,至1894年,全园面积达61.52亩,为上海私家园林之最。(在LIS书中指出,解放前张园的范围西至陕西南路,北至北京西路,东至石门一路,南至威海路都是张园的地界,由于多次市政动迁后很多代表性的建筑都被 *** 以市政动迁的名义拆除,后又转手卖给开发商从中套取巨额利益,其中就有为静安胶州路大火负责的静安置地有限公司,区长夫人的公司操作)自安垲第建成以后,便免费开放的张园已被认为是以西为主、中西合璧的新式花园,被誉为不分名族、不分阶级、不分性别、部分区域的公共活动场所。

6.民国时期上海的高级住宅区有哪些

董家渡天主堂清咸丰三年(1853年)建成南市区董家渡路175号1993年7月14日圣三-基督堂黄浦区 *** 礼堂清同治八年(1869年)黄浦区九江路江西中路口1989年9月25日杨树浦水厂清光绪七年(1881年)杨浦区杨树浦路许昌路口盛宣怀住宅日本驻沪领事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徐汇区淮海中路1517号汾阳路79号住宅工艺美术研究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徐汇区汾阳路79号汇中饭店和平饭店南楼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9号徐家汇天主堂清宣统二年(1910年)徐汇区蒲西路158号东方汇理银行光大银行清宣统三年(1911年)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9号上海总会东风饭店清宣统三年(1911年)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号亚细亚大楼太平洋保险公司1915年黄浦区中山东一路卫号先施公司上海时装公司、东亚饭店1917年黄浦区南京东路690号瑞金二路住宅瑞金宾馆一号楼1917年卢湾区瑞金二路18号苏联领事馆俄罗斯领事馆1917年虹口区黄浦路20号公共租界工部局1919年汉口路193号汇丰银行大楼1923年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0~12号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市邮电管理局1924年虹口区北苏州路276号--------------------------------------------------------------------------------大世界1924年黄浦区 *** 南路1号嘉道理爵士住宅市少年宫1924年静安区延安西路64号尚贤坊1924年卢湾区淮海中路350弄国际礼拜堂1924年徐汇区衡山路58号多伦路250号住宅1924年虹口区多伦路250号新新公司第一食品商店1925年黄浦区南京东路720号怡和洋行市对外贸易局1926年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7号宏恩医院华东医院干部病房楼1926年黄浦区延安西路221号金城银行大楼交通银行1927年黄浦区江西中路200号江海关大楼1927年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1号沙逊大厦和平饭店1928年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9号华懋公寓锦江宾馆北楼1929年卢湾区长乐路109号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1929年黄浦区 *** 南路123号--------------------------------------------------------------------------------南京大戏院上海音乐厅1930年黄浦区延安东路523号步高里1930年卢湾区陕西南路387弄慕尔堂(沐恩堂)1930年黄浦区 *** 中路316号虹桥路2310号住宅上海置地集团40年代初长宁区虹桥路2310号西侨青年会体育俱乐部市体委1932年黄浦区南京西路150号沙逊别墅龙柏饭店1号楼1932年长宁区虹桥路2409号汾阳路45号住宅海关专科学校办公楼1932年徐汇区汾阳路45号大光明大戏院大光明电影院1933年黄浦区南京西路216号大上海大戏院大上海电影院1933年黄浦区 *** 中路520号华安大楼金门大酒店1933年黄浦区南京西路104号跑马总会上海图书馆1933年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国际饭店1934年黄浦区南京西路170号大新公司市百一店1934年黄浦区南京东路830号王伯群住宅长宁区少年宫1934年长宁区愚园路1136弄引号华业公寓华业大楼1934年静安区陕西北路175号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1934年虹口区北苏州路2号--------------------------------------------------------------------------------新康花园上方花园1934年徐汇区淮海中路1273号上海市 *** 体育学院办公楼1935年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江湾体育场1935年杨浦区国和路346号兴国路住宅兴国宾馆1号楼1935年长宁区兴国路72号峻岭公寓茂名公寓锦江宾馆中、西楼1935年卢湾区茂名南路62-125号佘山天主堂1935年松江佘山 *** 住宅共青团上海市委1936年静安区陕西南路30号涌泉坊1936年静安区愚园路395号中国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1937年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3号裕华新村1938年静安区富民路182弄美琪大戏院美琪影剧院1941年静安区江宁路66号淮阴路姚宅西郊宾馆4号楼1948年长宁区淮阴路200号修道院公寓湖南路街道办事处1948年徐汇区复兴西路62号泰安路115号住宅1948年长宁区泰安路11弄花园洋房孙科住宅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1948年长宁区番禺路(延安西路1262号内)。

7.上海 陕西南路巨鹿路那里的文化背景,就是淮海中路,长乐路那边

巨鹿路原名巨籁达路(Rue Ratard),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07年,属越界筑路,以法国驻沪领事巨籁达命名。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租界时改名钜鹿路。1966年改名巨鹿路至今。

巨鹿路沿路传统上为住宅区。

著名住宅

675-681号刘吉生住宅 Joson T.Lieu's Residence(今上海市作家协会)

889号亚细亚火油公司住宅

870号景华新村等。

卢湾区巨鹿路168号的慧公馆,是一座英式花园洋楼。曾是杜

月笙四姨太旧居,现在成为餐饮场所“小南国”下属的会所。

杜月笙是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

滩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一生共名媒正娶了五位太太,其

中第五任太太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小东。孟在此之前曾与京剧

表演大师梅兰芳有过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而杜月笙的第四任太太

姚玉兰,也是京剧演员,据说孟小东还是姚玉兰的师姐。这慧公馆

就是当年杜月笙赠送给第四任太太姚玉兰的别墅,如今这里早已人

去楼空,物是人非,只有那百年历史的洋楼,和内部的一些老物件

所营造出的怀旧气氛,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