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副词分类实用词典的表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关于副词的定义,也有很多表述:
陈承泽先生认为“字之专以限制修饰象字或动字者为副字。”(《国文法草创》商务1982,第43页)
陈望道先生认为“副词是标示陈述的气势、神志和体式量度的实词。”(《文法简论》上海教育1978第78页)
丁声树先生认为副词是“通常修饰动词、助动词、次动词、形容词”的词。(《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1982,第7页)
王力先生认为副词是“永远不能做句子的主要骨干,既不能做主语又不能做谓词”的词。(《中国现代语法》商务1978,第131页)
朱德熙先生认为,副词是“只能充任状语的虚词”。(参见《语法讲义》)以上所列几位名家对副词的定义,是他们早期研究的成果,由于定义的出发点不同,有的侧重于副词的词汇意义,有的侧重于副词的语法功能,定义的方式和词句也便各异。吕叔湘先生在他的《中国文法要略》中则只讲副词的特点,干脆不予定义。近年来高校的汉语教材也有采取吕先生的策略的,比如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和张静先生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就是。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则综合前述的定义方法,兼顾词汇意义和句法功能两个方面,定义为:“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是比较客观、全面的了。
这里涉及到了副词内部的分类问题,究竟将副词分为多少个小类?
《国文法草创》分为三类:(1)限制副词,(2)修饰 副词,(3)疑问副词。
《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著)将副词分为六类:(1)时间副词(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不定时),(2)地位副词,(3)情态副词(客观的、主观的),(4)数量副词(关于次数、关于程度、关于范围),(5)否定副词,(6)疑问副词(问时间、问数量、问原因、问方法或情形、问反诘或反推)。
《文法简论》分为两类:(1)限制副词、(2)修饰副词 《语法讲义》分为四类:(1)范围副词,(2)程度副词,(3)时间副词,(4)否定副词。
《中国文法要略》分为七类:(1)方所副词,(2)时间副词,(3)动态动相副词,(4)程度副词,(5)判断副词,(6)否定副词,(7)一般副词。
《中国现代语法》则分为八类:(1)程度副词 (下分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2)范围副词 (下分指示主语的范围、指示谓语的范围、指示目的位的范围三种),(3)时间副词(下分着眼在事物是否完成、着眼在何时发生、着眼在时间长短、着眼在时间早晚、着眼在事情缓急、着眼在事情的重复和延续、着眼在事情的次序、着眼在事情常见或罕见),(4)方式副词,(5)否定副词,(6)可能或必要副词,(7)语气副词,(8)关系副词。
张静主编《新编现代汉语》分为五类:(1)程度副词,(2)时间副词,(3)范围副词,(4)估量副词,(5)语气副词。
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规代汉语》则分为六类:(1)表示程度的,(2)表示范围的,(3)表示时间、频率的,(4)表示肯定、否定的,(5)表示情态方式的,(6)表示语气的。
副词小类的划分之所以有如此的差异,主要是副词在语义表达上的复杂性决定的。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副词内部需要分类,可是不容易分得干净利索,因为副词本来就是一个大杂烩。”(《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1979,第42页)
编辑本书,不可避免地要碰上对这样一个“大杂烩”分类的问题。我们力图能分得客观些,但由于水平所限,仍难免疏漏与不安之处,恳请读者批评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