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千百度的书籍评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书评之一
《异国风情千百度》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口
2014-02-13 中国江苏网  看《异国风情千百度·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北极》,思想上的碰撞不断,也引发我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如:
1. “以人为本”还是“以象为本”?
读到“1972年,斯里兰卡就建了大象孤儿院”(《大象孤儿院》),不免感到讶异——一般以为,人类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而只有解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才会考虑和解决高层次的问题。比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有的澳大利亚还嫌安置400只袋鼠要花329万美元,成本太高,拟将其麻醉,实施“安乐死”(《动物天堂》),经济条件甚至不如我国的斯里兰卡为什么能对动物格外钟爱呢?经过多年的反思,我们才逐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意识,斯里兰卡建大象孤儿院是在颠覆这一理念——“以象为本”吗?
2. 不丹何以能够摆脱两难境地?
看了《爱唠叨的“幸福哥”》,我深感震惊: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真有现实样本?
以下观点影响甚广:要公平必然牺牲效率;要效率就会出现短斤少两、掺杂使假、尔虞我诈,伤及公平、诚信,“此事古难全”。但不丹却让上述矛盾甚至对立的元素和谐相处。这仅仅是因为知道信仰、诚信、家人、朋友等比钱更重要、更幸福吗?在不丹发生的一切,到底能不能复制、有没有推广价值?
3. 小魏的社会责任感从何而来?
小魏真是个爱国青年!他接待中国人时都先声明,如果接待不周,那是他个人努力和修养不够,千万不要对他的祖国有不好的印象。他并不忌讳带游客去看德里最穷最破的地方,也不会轰开追随游客的乞丐。但他一再说,希望看到印度正在努力消除贫困(《印度小伙—小魏》)……
有人批评,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自己的家庭和亲属,不了解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话不无偏颇,但主流媒体一再呼唤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也从一个侧面映证了这些元素的缺失。为什么我们特别重视所谓的人脉?怎么避免不是以理性而是以关系为标准处人待事?怎样才能培养和增强普通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4传统文化的传承究竟靠啥?
近年来,不断有报道说:我国传统工艺品的日子不大好过,后继乏人,亟待政府扶持。
世界应该五彩缤纷!试想,如果所有民族都象昂山素季,会见希拉里和奥巴马时,也穿缅甸传统服饰(《神圣大金塔》),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如果各国的传统文化都能发扬光大,那是一个多么丰富的天地!但传统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活的传承(不是象博物馆里的藏品,只能让人远眺,而是仍然被多数当代人喜爱、使用),确实步履艰难。究竟怎样才能使传统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呢?
对此,较为常见的“处方”是与时俱进,如同波斯地毯注重创意(《波斯地毯》);新加坡的兰花借助科技的力量(《安宁的圣淘沙》)。但还有一种“偏方”认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类似日本《文化遗产保护法》的规定——传统表演艺术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可以改变(《保护文化遗产心细如发》)。传统文化的传承究竟靠啥?
5. 幽默“信手拈来”的奥秘何在?
看到“埃及人爱说、爱笑、爱乐、爱热闹,特别爱时常来点恶作剧,题材信手拈来,幽默感极强”(《诙谐的埃及人》),让人感慨不已:常听人喊“活得累”,为什么不能以诙谐幽默的心态去对待?
中国人不是不知道幽默的好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性格开朗,疾病躲藏”、“人有童心,一世年轻”强调的都是类似意思。实际生活中,大家也都喜欢与幽默风趣的人交往,但感受幽默和创造幽默的能力好像普遍欠缺。是信奉“君子不重则不威”、“君臣父子各就其位”,不敢鲁莽造次?是如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所说,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等组成的比例与老外有异,以致气质类型不同?是反感“油腔滑调”、“老不正经”,崇尚内敛?是缺乏自信,怕自嘲调侃?
6.有多少偏见缘于误传误信?
多年来,在国际舆论中,伊朗人和伊朗民族多被“妖魔化”,我们近距离接触伊朗和伊朗人后,感觉反差很大(《伊斯法罕半天下》);肚皮舞不是对男人的诱惑,色情挑逗,而是“古埃及妇女靠摆动丰腴结实的胸部、腰部、腹部和臀部,向诸神表明自己具有哺乳和生育的健康能力”(《看肚皮舞》);不丹人并不是外面传说的“对钱没概念”(《爱唠叨的“幸福哥”》)……
作者在澄清,也在反思:有多少偏见缘于误传误信?我们当然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但至少应该多根独立思考的弦。
人们多希望行万里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但受种种限制,并不都能遂愿。而象顾德宁和顾燕这样将周游历国的所见所闻转告我们,从而引发我们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不也是帮我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及从世界看中国的窗口吗?而我的“兴奋点”集中在人文景观方面,驴友则可能更喜欢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的描写。此外,作者的一些联想,如:“人类之上或许真有更高的存在,或许这更高的存在就是变成更美好的我们自己(《移步见神迹》)”,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也为该书增色不少。
郭江陵(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