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伟人酷爱的小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4-05
伟人小时候的故事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领悟十分专心。不管周围怎样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刻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领悟。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少年毛泽东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刻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一天轮班,这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我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齐,不仅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齐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新中国成立前有关毛泽东的传记和著作,解放后很少流传和再版。
  《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选编了七部有关毛泽东早期经历的稀见传记资料。它们都是以客观的态度、朴实的文笔写成的,大多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撰写和出版,这天读来感觉亲切、可信。
  我于一八九三年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乡。我的父亲是一个贫农,当他年青的时候,因负债累累,便去投军。他当了一年多的兵。之后他回到我生长的乡村里,由于拼命的节省,他靠着做小生意和其他事业赚了一点钱,便设法买回了他的土地。
  这时,我家已有了十五亩田,成为中农了。在这些田中,每年大约能够收获六十担谷。全家五口每年一共消费三十五担,这样,每年能够剩余二十五担。靠了这个剩余,父亲积聚了一点资本,不久又买了七亩田,使我家升到“富”农的地位。这时,咱们能够每年在田里收获八十四担谷。
  当我十岁,我家只有十五亩田的时候,一家五口是:祖父,父亲,母亲,弟弟和我自我。在咱们增加了七亩田之后,祖父逝世,但又添了一个小弟弟。但是咱们每年仍有四十五担谷的剩余,因此,我家一步步兴旺起来了。
  这时,父亲还是一个中农,他开始做贩卖粮食的生意,并赚了一点钱。在他成为“富”农之后,他大部分时刻多半花在这个生意上。他雇了一个长工并把自我的儿子和妻子都放在田里做工。我在六岁时便开始做耕种的工作了。父亲的生意并不是开店营业的。他但是把贫农的谷购买过来,运到城市商人那里,以较高的价格出卖。在冬天磨米的时候,他另雇一个短工在家里工作,因此在那时他要养活七口。我家吃得很节省,但总是吃饱的。
  我八岁起,就在本乡的一个小学校里读书,一向到十三岁的时候。每一天清早和晚上,我在田里作工,白天就读《四书》。我的塾师管教甚严。他很严厉,时常责打学生,因此,我在十三岁时,便从校中逃出。逃出以后,我不敢回家,恐怕挨打,于是向城上的方向走去,我以为那个城是在一个山谷的里面。我飘流了三天之后,家里才找到了我。这时我才知道,我的旅行但是绕来绕去地兜圈子而已,一共走的路程但是距家约八里。
  但,回家之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情形反而好了一点。父亲比较能体谅我了,而塾师也较前来得温和。我这次反抗行为的结果,给我的印象极深。这是我第一次成功的“罢工”。
  我刚认识几个字的时候,父亲就开始要我记家账了。他要我领悟打算盘。正因父亲必须要我这样做,我开始在晚间计算账目。他是一个很凶的监工。他最恨我的懒惰,如果没有账记,他便要我到田间做工。他的脾气很坏,时常责打我和我的弟弟们。他一个钱也不给咱们,给咱们吃最粗砺的东西。每月初一和十五,他总给工人们吃鸡蛋和白米饭,但很少给过肉。对于我,既没有蛋也没有肉。
  我的母亲是一个慈祥的妇人,慷慨而仁爱,不论什么都肯施合。她很怜惜穷人,在荒年,她常常施米给那些跑来乞讨的人。但是在父亲的面前,她就不能这样做了。他不赞成做好事。家中因了这个问题吵闹时常。出处:www.binzz.com,转载请保留。
  我家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是我、我的母亲和弟弟所组成的,有时甚至工人也在内。但是,在反对党的“联合战线”之中,意见并不一致。母亲主张一种间接进攻的政策。她不赞成任何情感作用的显示,和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说这不合乎中国的道理。
  我的父亲读过两年书,能够记账,我的母亲则完全不识字。两人都出身农家。我是家庭中的“学者”。我熟读经书,但我不欢喜那些东西。我所欢喜读的是中国古代的罗曼史,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在我年青时,我不顾教师的告诫,读了《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等书,而教师则深恶这些不正经的书,说它是害人的。我总是在学校里读这些书的,当教师走过面前时,就用一本经书来掩盖着。我的同学大多都是如此。咱们读了许多故事,差不多都能够背诵出来,并且一再地谈论它们。
  关于这类故事,咱们较本村的老年人还知道得多,他们也欢喜故事,咱们便交换地来听。我想我深受这些书的影响,在那种易受感动的年龄时读它们,构成了成年之后的一些处世之道。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母亲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母亲,这大米饭是怎样来的呢?”
  蒋母亲很钟爱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生命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向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母亲深有感触地说。
  蒋母亲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明白,更激励他勤奋领悟。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一天练一百个大字。(安全标语)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母亲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母亲见状,心疼但是,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母亲,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母亲,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母亲一把夺过周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母亲,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