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建设团队的能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那么要建设好一支强有力的团队,需要怎样的能力呢?

我认为: 他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

1、永远不遗余力去寻找更优秀的人,而且给他们发挥的平台

字节跳动创始人 张一鸣曾经分享过,在字节跳动不到1000人规模的时候,每位进入字节跳动的人都需要经过他面试,包括前台小姐姐。而且,他说他70%以上的时间都在寻找优秀的人才,并吸引他们加入字节。遇到优秀的人才,他不仅仅是三顾茅庐,而且更是四顾、五顾茅庐,用真诚和愿景力说服优秀的人才加入。

很大程度上,正因为张一鸣早期那么不遗余力寻找行业内的A类人才,为如今10万员工+的字节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把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在一起,成为利益共同体

只有志趣相似、未来使命有共鸣的人,走在一起,才会更加一拍即合,并且合作长久。我一般面试的时候,我都问一下,他的个人目标是怎样?或者说他希望5年或10年后的自己会变成怎样?这个是需要个人和团队目标有相互的交集部分,这样才有可能大家能真正共同奋斗。

3、最好的团队,亦师、亦战友、亦朋友

我理想中,最好的团队模样就是彼此相互信任,但不依赖,彼此都是彼此的老师,有问题可以敞开心扉,直接点出。另外,他们一起一群战友,能建立很深刻的友谊。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胜则举杯同庆,败则拼死相救”,这就是我想要团队的样子。

4、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

我觉得真正热爱的工作,是快乐的、乐此不疲的。在团队建设上面,我更倾向把团队的愿景和目标告诉大家,然后如果大家是针对也感兴趣,那就一起。我们的团队氛围很好,我整天也和团队开玩笑说“我们这就是带薪玩”。团队的同学也特别拼,晚上经常讨论方案到凌晨,要做工作分工的时候,也义不容辞。经常有隔壁组的小伙伴都会和我们团队说,你们团队氛围很好哦,想转到我们部门。

PDCA的工作方法虽然很简单,但是这是确保工作有效完成的重要手段。

1、PDCA有一个前提,就是共享目标。

《经营者养成手册》里面也有提及到只有反复传达目标,才能共享目标。当大家知道灯塔在哪里,就会思考脚下的路应该怎么走。工作都是由团队完成的,只有团队的成员都齐心协力才能取得结果。我经常也会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对于一个团队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目标共享,即让所有成员都清楚自己的团队到底是以怎么样的成果为目标。

2、PDCA+OKR

当目标清晰了,也就是OKR的O确定下来的。那到底如何衡量我做的工作是真的为目标有贡献呢?OKR是一个自下而上制定目标的过程。

书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所谓经营就是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并对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进而思考接下来应采用的方法并修改计划。可以说经营正式这一过程的周而复始。

1、与团队一起打胜仗,就是最好的团建

任正非说过:要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

兵书里说带兵打仗,“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未有不得其力,而能致其死者。”意思就是强调信心的重要性,队伍只有树立了信心,才能勇往直前,战无不胜。不然的话,哪怕你兵强马壮,如果信心不足,那也可能打败仗。

“要敢于胜利,才能善于胜利。”决胜取决于坚如磐石的信念,信念来自专注。做事业要是信心不足,那在一开始就输了气势。我们知道,创业维艰,成功之路不是笔直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其中包含了很多的艰难困苦,伴随我们的永远是逆境的挑战和痛苦。越是如此,领导者越是要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因为你是队伍的“胆魄”,如果你被吓住了,那下面的人就都没有了心劲儿。

2、把事情做成

我非常认可公司的一个价值观,就是Make Things Happen。如果事情都没有做成,谈何分享成功呢?所以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我曾经作为一个普通打工人,有时候会受到委屈,因为我觉得上级交待给我的工作,我都做了,没有出错啊。为什么他并没有那么认可我呢?在进入职场的几个年头后,我才真正明白,把事情做了,只能取得60分,那样的工作状态就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感觉。真正能打80-100分,甚至超过100分,那是有惊喜的,才有这样的结果。把事情做了,仅仅代表你完成这个动作而已。但把事情做成,是代表拿到了一个好的结果。

3、一起在工作中修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稻盛和夫说过”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大师级的话总是那么耐人寻味的。我记得初入职场的时候,我工作非常积极主动,目标也很简单,希望把我负责的工作做好,心中也没有太多的杂念,特别纯粹的状态。但随时自己的履历增加,我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会埋怨公司/领导没有给我很多机会,导致会出现”怀才不遇“的牢骚。现在回想,环境是不停在变的,但是提高内在的专业能力是一条单行线。学过的每一个知识点、负责过的每一个项目、经历过的每一段工作内容,他们都终将成为”沉淀“。

在工作中修行,一起沉淀经验,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