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幼儿园前,给新生与妈咪的入学须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4
进入幼儿园前,给新生与妈咪的入学须知 孩子第一次上学就像一首进行曲,家长若做好曲调的铺陈与起承转合,必定能弹奏出愉快的曲调。 入学头一个月是关键期

每年到了7、8月,通常都是幼儿园迎接新生入学的旺季,家长在精挑细选之下,决定了可能陪伴宝贝3、4年的幼儿园。刚入学的头一个月称之为「蜜月期」,正是幼儿、园所师长与家长三者间的磨合期,也是决定宝贝是否能开心地和您挥手说掰掰、顺利上学的关键时期。

宝贝要上学,是家里的一件大事,需要全家人一起陪着孩子迎接这段美好的经验,孩子感受到家人对「上学」这件事情的重视与期待,并且觉得自己长大了,了解可以离开家人扩展社会人际关系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也是值得纪念的事。

但是在适应的过程中,许多家长都会因为孩子适应不良、哭闹而苦恼不已,其实这些都是必经的历程,或许孩子的特质不一样,所产生的不适应状况也会有所不同,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做足万全的准备,要和孩子一起迎接未知的未来。

爸比妈咪也需要心理调适

要进入幼儿园,并不是只有孩子需要适应由家里至学校的环境转换,家长的心态也是需要调适的,因为,家长的情绪与孩子是连动的。

弘光科技大学附设幼儿园园长康素杏表示,许多第一次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在宝贝上幼儿园的初期没有调适好自己和孩子的心情,以致于孩子出现分离焦虑,严重影响适应的过程。当然,不同的家长面对孩子即将上学,也呈现出不同反应,在长期观察之后,发现以下3种类型的家长心态,最容易出现幼儿哭闹不适应的表现,家长应及早修正自己的观念、态度,才能让自己和孩子顺利地适应新学校。

类型1 :货比三家不吃亏~试读观察型 由于幼教市场竞争大,各园所纷纷打出「试读免费」、「试读送用品」、「试读再减注册费」…等招生的策略,于是误导了家长有「货比三家不吃亏」的心态。

幼儿园 商家 康素杏园长指出,幼儿园不是商家,孩子更不是试用的商品,幼儿园从事的是教育而不是交易,孩子从入学→适应→到习惯,通常需要一段时程,关系的建立也不是短短的一个星期可以稳定;倘若孩子在试读时间出现不适应的状况,家长就立即出现「反正不适应,再换一家就好了」的心态,孩子便不断周旋于各家幼儿园之间,如此一来非但无法顺利建立信任关系,不好的就学经验更是分离焦虑的最大元凶。

在确定孩子即将进入幼儿园就学前,建议家长应审慎评估,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理念、环境、学习方式、接送…等各方面条件的幼儿园,勿三心二意,孩子才不会成为商业竞争下的牺牲品。

类型2 :忐忑不安难分离〜极度焦虑型 这类型的家长所占的比例很高,尤其是家中的第一个宝贝要上学时,家长通常都有某些程度的焦虑,这种心情是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

先调适好自己,再送孩子上学 但是,家长过度焦虑会让自己变成「黏皮糖父母」,许多父母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绪,躲在角落偷哭,甚至迟迟不愿放手离去;更严重的状况是,孩子一旦出现负面情绪,便急着把孩子带走、中断学习,想像孩子是否在学校吃不好、睡不好甚至受到同侪的欺凌…。

这类型的家长其实有着强烈的矛盾情绪,并且极度缺乏安全感,当孩子不适应时,这样的父母通常较不能信任老师,会有过度不舍或干预、介入老师引导的情形。但是当孩子比预期适应得好时,又有强烈的失落感,在过程中不但孩子适应得辛苦,家长自己也身心俱疲。建议这类型的家长先做好自己的心理调适再送孩子上学。

类型3 :过度放心及放手〜急欲脱身型 与上一个类型的家长恰巧相反,有一种过度放心的家长,在孩子上学的第一天便急欲脱身,深怕孩子会抱住自己的大腿不让自己离去,例如编一个谎言,像是:妈妈要去上班赚钱钱、买菜、去上厕所、去帮宝贝买玩具…等诸多借口,在孩子没有心理准备的状况下让他独自留在陌生的环境里。

维持与孩子间的诚信关系 通常家长太急着脱身,孩子会更没有安全感,认为自己是被「丢」到幼儿园的,情绪的反差与上学的哭闹会更严重,家长与孩子间的诚信关系于是变得薄弱,在幼儿园的一切人事物关系建立会更不容易,这类型的家长需要多一些时间来等待,等待孩子调适好上学的情绪,再慢慢放手。

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幼小的孩子要离开熟悉的家、熟悉的照顾者,进入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要使幼儿入学后能顺利地调适,除了家长先调适好自己的心态以外,上学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必要且重要的。这项准备工作在幼儿上学前3个月就要开始,分3个部分来进行:

1. 帮助孩子做好身心调适 在孩子上学前的3个月,是调整生、心理的重要关键时期。

生理部分 在生理部分,虽不需操之过急,大幅度改变孩子的生活习惯,但基本的自理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建立,如:会自己表达大小便的需求、自己用餐的习惯、正确的饮食习惯、固定的生活作息与睡眠,因为这些能力都攸关上学后立即会面临的挑战。

家长须开始为孩子做好即将上学的心理准备,建立孩子对于幼儿园的正面印象,如:「在学校会有好朋友陪你一起玩」、「老师就和妈妈一样,你有什么事老师都会帮助你」,「学校里的玩具和家里的不一样,妈妈好期待宝贝上学后回来和我分享」…,尽量具体且符合孩子的理解程度,但不能过度强调学校及老师的权威感,更不要拿学校来当作威胁利诱的手段,像是「你这么不乖,明天就把你送到学校去让老师教」,孩子在还没上学前,就把学校和不好的印象划上等号,小心孩子得了「上学恐惧症」。

安抚利器 另外,物品的准备也是预备工作的一环,像是:书包、餐具、衣服、用品,陪着孩子挑选、写上姓名,告诉他该怎么使用。孩子对于物品的所有权非常重视,同时也象征著对环境的认同,当家人不在身边时,孩子自己所熟悉的物品也能成为安抚的利器。

2. 先带孩子认识环境 孩子对一个即将要去的新环境,充满了新奇、陌生与恐惧,多重且交织的感觉。在进入幼儿园前,孩子没有任何团体学习的经验,不认识幼儿园里的人,对于环境的熟悉度也不够,这样的心情就如同大人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也是充满不确定感与恐惧。

要消除这种紧张的情绪,可在孩子未上学前带他去幼儿园玩一玩,和老师互动、建立熟悉感,让孩子对这个陌生的环境有所准备,而不是突然地要他去接受。

3. 充分的亲师沟通 孩子上学,家长有「知」的权力,更有沟通的必要,关于幼儿园如何安排幼儿入学适应、是否可以陪读、陪读的时程、老师如何在家长抽离时接手、如何处理孩子的分离焦虑,甚至是老师用什么方式引导孩子建立生活习惯、处理行为的引导技巧、家庭要如何配合学校调整生活习惯…等,诸多有待充分沟通了解的事项,幼儿园通常需要先告知家长在孩子入学初期会有的反应与解决之道,使家长充分地了解,有助于孩子不适应时能即时因应。

另外,在填写基本资料时,尽可能描述孩子在家中的习惯,以及父母在面对孩子行为时的教养态度,有助于老师了解每个家庭的生态。

进入幼儿园前,给新生与妈咪的入学须知 初入园,孩子哭闹不休怎么办?

哭闹不停,应该是初入幼儿园的幼儿最常出现的问题,年纪愈小的,哭闹的时间愈长,年纪较大的,虽然哭闹时间较短但强度却比较强。

「信任老师」是第一步 康素杏园长表示,家长的态度其实深深影响孩子哭闹的长度与强度,如果家长表现出太强烈的不舍,孩子会更难与家长分离。「信任老师」是处理家长情绪的第一步,如果家长未稳定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夹在中间无法抽离,在老师接手时,哭闹的情绪就会愈加明显,孩子会直觉老师是造成「骨肉分离」的坏人,便无法将安全的依附关系建立在家人以外的老师身上。

举个例子,通常孩子刚入园哭闹时,老师会给孩子与家长情绪缓和的时间,这时老师会跟孩子说:「你还要跟妈咪抱3分钟或是5分钟呢?一方面让孩子有缓冲的时间,一方面也暗示妈咪待会就可离开,这样亲子双方才不会出现无限期的纠葛;当妈咪要离开时,老师抱着孩子送妈咪离开,之后会带着孩子到户外游戏场玩或是散散步安抚孩子,这样一来短则2、3天、长则1周,孩子就不会再因与家长分离而哭闹了。

切忌「失踪」与「言而无信」 有的家长因为忙碌,会想匆匆离去,或是在没有告知孩子的情况下离开。家长不告而别,会让孩子哭闹得更严重,有的会将情绪压抑至家长来接下课时爆发,有的甚至会影响隔天上课的意愿,因此,这种状况也应该避免。

家长守则中切忌「失踪」和「言而无信」,因为偷跑会让孩子在下一次的分离情境时更加焦虑,担心爸妈不知何时会再「失踪」。此外,与小宝贝的承诺一定要具体且立即兑现,「等一下你溜滑梯时,妈妈要去上班,在你睡午觉醒来的时候,妈妈就会来陪你」,虽然孩子对于时间无法具体掌握,但对「事件」及「情境」是有所感受的,这些约定如果都能如期兑现,家长再循序调整约定的时程,和孩子间的诚信够了,安全感自然就会提高。

安全感如何建立? 建立安全感是解决孩子刚入园哭闹不休的好方法,以下是康园长提供的一些小秘诀:

到校陪读 家长适度地陪读,有助于幼儿刚入园时的安全感建立。如果家长有时间可陪读3天,若没时间1天也可以。陪读的第一天,家长可以进入孩子的教室,陪伴孩子的作息,如此不但可降低孩子的焦虑感,同时也可降低家长的焦虑感。在这一天当中,家长可以看看孩子都在做什么事,也可观察老师怎么处里孩子的问题,建立家长、幼儿、老师之间的信任与安全感。

第二天陪读可以缩短至半天,家长可一半时间待在教室、一半时间待在老师办公室,当家长要从教室移往办公室时,可以跟孩子解释:「妈咪在教室没有东西玩,要去办公室看杂志等你」,当孩子要求要找妈咪时,就带孩子去办公室,孩子找到了便会知道老师言而有信,对老师的信任度提高,安全感再晋升一级。

第三天,家长可以不用待到半天,但是要选择孩子正要去做有趣的活动时离开(孩子吃饭、睡觉时会有压力、焦虑,不能选择这些时间点离开)。

第四天就不必陪读了,但是前一天老师就要跟孩子做好心理建设,说:「妈咪明天跟老板有约不能陪你,我们一起在校门口跟妈咪说Bye-Bye。」

安抚分离焦虑 孩子的分离焦虑来自于不安全感,因此,处理孩子的分离焦虑不是压抑情绪,而是引导其正确地抒发与表达。虽然家长陪读可以降低孩子的分离焦虑,但还是有不少家长没有时间陪读,这时就要以其他方法来帮助孩子。

首先,可以让孩子带着代表爸妈的一样物品到校陪伴,这招通常无往不利,像是妈妈的手机、小布偶、小包包、甚至是家人的相片…等,都有安抚小宝贝的功能,可以放在孩子身上,作为感情的转移与寄托。

其次,老师可以在孩子想念爸妈时,让他在便利贴上画上爸妈的笑脸,写上电话号码和想念的爱心小语贴在身上,其实正是运用「同理心」的原理来反映出孩子的内心想法,通常孩子会很宝贝这张「想念便利贴」,等著放学时送给爸妈,表达他一整天对家人的想念。

当孩子因为想念父母而哭闹时,家长熟悉且温暖的声音最能抚慰宝贝焦虑的情绪,老师会说:「你现在很棒,已经安静下来,妈妈就能听清楚你说的话,我们现在打个电话告诉妈妈宝贝很想她」,如果是用威胁的方式:「你再一直哭,我就不帮你打电话(或是:「你再哭就叫老师不要帮你打电话」),虽可短暂抑制孩子的情绪,但反而会强化分离焦虑。必要时,老师也会请其他同事「扮演」爸妈和孩子讲电话,暂时缓和家长和孩子双方的分离焦虑。

出现退化行为别着急!

孩子因为分离而产生的退化行为通常无法预期,发生的轻重程度也不一,诸如:尿床、睡不安稳、说梦话、吵著吃奶嘴、暴怒暴哭、害怕独处、黏TT,此时,家长不用过度着急,也不能因为补偿心态而表现强烈的不舍,更不能因此而打骂孩子、期望其长大坚强。

这些退化行为都是适应期间的过渡反应,原因无他,就是需要多一些的关注,因此,家长要比平常挪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更有耐心地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陪孩子聊聊在学校开心的事、出去散散步、陪他看看书,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知道爸妈和以前一样爱他。

家长逐步放手

康素杏园长表示,老师,永远是父母最佳的伙伴,在孩子适应的过程中扮演着家长的分身、父母的另一对眼睛。尤其是在宝贝上学适应的初期,老师更在孩子分离焦虑时不厌其烦地陪伴着,因此,非常需要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在家长逐步放手的同时,顺利地带领孩子步入学习的正轨,减轻孩子因分离焦虑为家长带来的困扰。平时和老师维持良好的亲师互动关系,相信一定能大手牵小手,家园同心齐步走。

康素杏 现职:弘光科技大学附设幼儿园园长、弘光科技大学幼保系兼任讲师 学历:朝阳科技大学幼儿保育研究所 经历:幼儿园保育员、幼儿园教学组长、教学主任、幼儿园专任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