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回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回忆小时候

我小时候的海城,是个半城半乡的小镇!姥姥家东南方向有一条小街,小街南北约300米长,然后就进城中了。小街的北面是陶瓷厂,南面右测是西关小学校,左边有个城皇小庙,可别小看了这个小庙!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小街上人山人海,比大城市里的电影院和戏院,都热闹上不知多少倍!人们都管初一、十五这两天叫:庙会!除了上香拜神的之外,还有农村赶大集、庆祝节日等形式!有扭大头人的,有踩高跷的,还有耍汉船的,什么猪八戒背媳妇呀!什么新媳妇回娘家呀!非常的喜庆,当然了,这些表演都是在街的中间。街的两边呢!都是卖农产品的和做小买卖的,有买卖刷锅刷子的,有卖扫地笤帚的,有卖平地耙子的,有卖搂柴草筢子的,有卖盘子、碗的,有卖装饼子、窝窝头的柳条小筐的,品种特别的齐全!农村为什么把饼子和窝窝头用小筐吊起,三个方面:一,放着不坏,二,防老鼠去吃,鼠咬了之后,人在吃是容易得病的,三,是防猫的,猫白天吃饱了,夜里就不爱上岗捉老鼠了。冬天赶上庙会,比平时还要热闹,卖糖葫芦的扛着草靶子东走西串,草靶子上插满了糖葫芦,有山嵖的,有山药的,在庙会时还能看见卖棉花糖的,还能看见吹糖人的,特是快年关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兆糖,馋的小孩子们心里痒痒…!

小时候,过年的前后几天,大多都在爷爷奶奶家过!因为每年过年,爷爷奶奶家都要杀一头猪,做两板豆腐,烝好多全面馒头和豆包,足够吃到正月十五!那时候养猪,平时奶奶也没有什么精饲料喂,就是挖些野菜,灰菜呀,苋菜呀,蚂蚁菜什么的,院子里有个猪食缸,煮一煮放到缸里沤,加些刷锅水,沤的都冒泡了,酸臭酸臭的,可猪吃的很香很香,欻欻的!chua

        杀猪前,小队里的要杀年猪的人家,要在一起商量的,要按排错开的。抓猪的人,杀猪的人,蜕猪毛,接猪血,做饭的人都是提前按排好的。杀猪的那一天大家一齐忙活!早晨四个身强力壮的中年人,拿着像套马杆一样的杆套,到猪圈看一看,奇怪的是,那猪好像知道人要杀它一样,冲来撞去,嗷嗷的叫!当套马杆的套子套在猪脖子上的同时,其它的抓猪人,立马冲上去,拎起猪的后腿,猪失去重心倒在地上,然后抓猪人,按住猪的头,给猪嘴塞上,防止咬人,把前蹄绑在一起,后蹄绑在一起,然后把4个蹄子在绑在一起,然后用长木杠,把猪抬到事先准备好的桌子上,这样抓猪的活,就算干完了…!

        抓猪人,把猪抬到事先放在地面上的桌子时,他们把猪的头悬空,猪的头耷拉着。然后,杀猪人拿着杀猪专用的刀子走近猪身边,这时接猪血的人也做好了准备,接血的盆,搅血的秫杆都准备好了秫秆就是高粱杆。那么猪血为什么要搅呢?主要是怕凝固,后面的灌血肠没法灌!杀猪人,书里面都管他叫屠夫,屠夫走近猪头边时,先是摸摸前腭下面脖子的部位,可能是在找大动脉血管。杀猪刀为什么较长?因为它的目标不紧是放猪血,还要扎到猪的心脏,防止猪因疼痛而挣扎!只见屠夫一刀下去,猪血马上涌出,屠夫控制着猪头,让血涌进接血的盆,负责接血的人,不停的搅拌着,接血前还要往接血盆里放点盐,究竟是什么道理就不太清楚了!猪血放完后,屠夫在猪后蹄皮肤处拉一小口,然后用一根2米来长的通条在猪的皮下插进去,一直插到猪的后脖子处,然后,将后蹄插通条的进口处,用绳子绑住,为的是防止漏气!通条呢?是个手指粗的空心金属条,后边有进气口,前边有排气孔,当屠夫在进气口吹气的时候,气就从排气孔进入了猪的皮下和体内,一边不断的吹气,一边用木棍敲打猪的身体,这样气就通遍了猪的身体,猪的身体也就鼓起来、胖起来!为什么要往猪身体里吹气,就是为了下步给猪蜕毛好脱…!

      当猪体充足气后,屠夫将通条拽出来,在猪蹄进通条的地方旁边,在用绳子紧一紧,然后就准备蜕猪毛了。在杀猪的同时,厨房里用农村家家都用的那种大铁锅,烧开了一大锅水,锅的上面放好一个井字形的结实木棍做成的垫,然后把猪抬到这个井字垫的上面。负责蜕猪毛的人,手里拿着水瓢,拿着刮猪毛的剃刀,一边用瓢舀水往猪毛上浇,然后一边刮猪毛,水越热猪毛刮的越快越干净。从猪头到猪脚都刮干净后,然后就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在抬到地面上的干净桌子上。这时屠夫将猪蹄上的绑绳解开,用刀子把猪的肚子,从上到下划开,大人们管它叫开膛破肚!首先取出五脏六腑放在一个大盆里,接着割下猪头,然后呢,用斧头从猪椎骨上面开始剁到尾部,将带骨的猪劈成两半。扛到院子临时的篷子里一半,有专人负责记账,有专人负责拉肉,有专人负责约称。这是为什么呢?农村那时候一年也见不到什么钱,都是赊肉,等自家杀猪了在还回去!所以说才有了以上的场景!外面一会喊,石头家2斤,柱子家3斤,铁蛋家5斤,好生热闹!屋子里面更忙!收拾肠子、肚子的,切酸菜的,一切肉的,等着灌血肠的,大家忙着,说笑着,那种感觉,让人们久久回味无穷…!

        负责做饭的几个人,切完了肉和酸菜,她们还要切些下酒的菜,那时候的下酒菜,食材非常的简单,什么大豆腐、干豆腐,土豆、大白菜,鸡蛋、大葱等等。收拾肠子、肚子的稍慢一点,因为那是个细活,先把肠、肚里面的猪食翻出来,然后用粉面的碱揉搓,里外都揉搓好了,洗净后在用盐水洗,用盐水洗完后,还得用清水洗两遍,然后才能灌肠!准备食材的同时,屋子里开始摆桌子、碗筷。爷爷奶奶家住的是三间房子连在一起的,东边是厨房,通过厨房进屋子,屋子里中间有门,分成两个屋,大火炕是连在一起的,火炕中间有道屏障,屏障中间有两扇带插棍的门,弟二个屋子火炕,只有灶口没有灶台!在准备食材、桌子碗筷的同时,有专门负责跑腿的,一会去叫大爷,一会去叫李大婶,一会去看看二姑奶怎么还没来!前屋摆两桌,西屋摆两桌。请的客人都到齐后就开始上酒。那时的酒都是散酒,小镇上,沙河桥北头下桥往东50米处有个烧锅,烧锅就是一个小作坊,就是一个酿酒的地,那时候的人都管它叫烧锅,酒都是纯高粱酿的。如果打酒人迎风走上桥头,二里路外就能闻到洒糟的浓浓香气,爱喝酒的人走在桥头上,他们一定会酥骨醉

      当客人们喝酒划拳的时候,猪肉炖酸菜、粉条早就下锅了,他们划拳的同时,炖酸菜、猪肉粉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整个的三间房子里飘来荡去,大家不由自主的垂涎欲滴!心里面盼着,赶紧上菜!炖菜用的粉是宽地瓜粉,特别耐炖,吃起来口感好。那么血肠什么时候下锅呢?肉菜粉都熟了后才能下锅,放锅里见汤再开,马上出锅,保证血肠的鲜嫩可口!现在市场上卖的血肠,大部分都煮老了,一方面是颜色深了,一方面带蜂窝的就更老了,和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杀猪吃的血肠,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看着大家吃的、喝的那高兴的样,不知道怎样写才能表达最真实的情感!大火炕连收拾猪毛,在炒菜、炖菜,把火炕烧的特别热,喝酒的人本身就热,在加上滚热的猪肉粉条酸菜汤,真是从心里往外,热上加热!客人们脑门子,冒着汉,不间断的擦着,风趣幽默的说笑着,他们早就把一年的辛苦和劳累,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冬天的晚上,在爷爷奶奶家睡觉的时候,身子取暖全靠火炕。大地快冻之前,虽然在房后挖沟埋了整捆的秫杆仗子墙,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只能挡挡风,特别冷的时候,北面墙里面还是有霜的!小时候睡觉,都是光着膀子,钻被窝里,总是凉飕飕的!还有盖的那个被罩子,都是浆过的,什么叫浆过的呢?就是把被罩,放在很稀的浆糊里蘸一下,然后凉干叠成像枕头一样大小,在和枕头一样大小的光滑的石头上捶打,捶打的棒子叫棒槌,下面的石头叫槌棒石,敲打的时候很有节奏,的一梆!梆梆.梆!的响…!睡觉的时候,总是和爷爷一个被窝,一时半会要是睡不着,爷爷就给我讲故事!印象较深的就是:有一个叫王小的年轻人,上山砍柴,不小心摔伤了自己,山上有两只老虎,其中一只老虎发现了受伤的王小,就把他叼回了山洞,也就是老虎自己的家。动物都是很有灵性的,老虎知道如何给王小止血治伤。王小伤好了后,老虎就说话了,老虎说让王小邦它个忙,对面有只老虎总期负它,让王小邦助自己赶跑那只老虎!王小为了报恩就答应了。果真对面的老虎被赶走,在也不回来了!老虎让王小奇在自己的背,让王小闭上眼睛,王小只觉得耳边风声呼呼响,当老虎让他睁开眼睛时虎背上多了一个晕迷中的美丽的姑娘!故事后面的的事,可能就王小和美丽的姑娘结婚生子,喜结良缘!王小结婚了,我也就进入梦香了…!

        从城墙豁口处的路走下去,前面三、五、十米处就是沙河大堤了。下河堤来到河边,绾起裤腿,绾过膝盖就可以了。然后,脱下鞋用手拎着,跟住前面过河的人就行了。因为河边常过河的人,他们知道从那里过河蹚水最浅!到了对面桥头下,先洗净脚穿上鞋,然后蹬上桥头。桥头的路,顺着桥向南不足百米,这里也是个值得留恋的地方!那个地方叫:新立屯,只有不足20户的人家。桥头向南的路两边左边有:杂货铺,铁匠炉,露天的菜市场;右边有一个供销社,还有一个青砖的拱形门洞,门洞往上二尺高有一个长方形刷着白油漆的地方,上面只写了一个驿字,古时候这个字是驿站的竟思,政府传递文件的人休息的地方!传递文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接力式的,这是紧急公文!一种是单人限期往返的公文!那时候的那个小屯子,就把这个带驿字的小院,改成了马车店!街的南头是个三岔口的路,往东是去东山的路,无论马车,还是出行的人,天快黑的时候,如果到不了家,都得住在新立屯!因为,东山里面有狼!听老人们说:狼是能要人性命的动物,它袭击人的时候,往往是从人的背后,用两只前爪搭在人的左右肩膀上,当人回头的时候,一口咬断人的喉咙,人就当场死亡!岔路口往西的路,通往响堂公社,奔海城的西南方向去了…。往东走30米左右,在南有条路,通往箭楼子方向,就可以到达爷爷奶奶家了!我们回过头来,在说新立屯,五天一小集,十天一大集,赶集的时候,人们交换的都是些农产品,鸡蛋舍不得吃,拿到集市上去卖,从山里拉车柴禾卖,把物换成钱,然后,买点酱油醋,买点日用品什么的回家!杂货铺里卖的东西相对全一些,大部分都是日用品和农用品。比如:瓷碗、瓷盘,麻绳子、草绳子,瓦盆、水缸,锄头、镐头、镰刀,镐把、木杆、竹杆,还有农具犁碗子等等…!应有尽有。杂货铺的邻居是铁匠炉,铁匠即打铁器还钉马掌!钉马掌的地方,立起来了像双杠形的很粗的木桩,一面上边的横杠低些,一面上的横杠高些。负责钉掌的师傅,穿着近呼白色的大帆布裙子,手里拿着能撬、能钳的工具。当把小马拉进木桩中间的时候,它们连踢在蹦哒,而老马它们就大不相同了,它们都非常的温顺!它们知道:这是在给它们修脚…!

      走过新立屯,向东一点,右转弯向南,多说十分钟,就到爷爷奶奶家了!爷爷奶奶家和姥姥家的不同之处就是:姥姥家的房子是青砖小黑瓦的,而爷爷奶奶家的房子是:起大脊的那种草房。姥姥家的房前屋后都有果树,而爷爷奶奶家没有;爷爷奶奶家养猪,而姥姥家不养猪,只养鸡;姥姥家的生活靠姥爷的退休金,爷爷奶奶家是靠爷爷和老叔,他们在生产队里挣的工分。一年到头也见不到什么钱,老叔的孩子,见到蛋糕,宁可吃苞米面大饼子,也不知道去吃蛋糕。其实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小食品,什么时候能得到一个糖球,就很满足了,那还舍不得嚼,唅在口里,慢慢的品尝!姥姥家养的猫,白天总是不着家,晚上往热炕头一趴,而爷爷奶奶家养的那个猫呢!白天总是在窗台上晒太阳!猫如果要关在屋子里面出不去,它就喵喵的叫,直到有人给它开门,如果猫在厨房,就不用管它了,因为厨房的窗棂格子下,都给它留个空格子,钉个小布像门帘似的。猫出入的时候,两只前爪,一只做支承,另一只一扒帘,噌的一声就窜出去了。爷爷奶奶家的那个窗台是半拃厚,一尺半左右的长木板,它的窗户框向内侧多出来两条边,宽大约两指,长顺框上下的一半,两条边的中间上下形成了一个槽,下扇窗户镶着三块玻璃,把整个下扇窗户提起来,才能把窗户放进槽内,然后落下去,这就是下扇窗。那么上扇呢?上扇是那种带格子的窗棂,窗子的左右上角都有个轴,设计的时候,框的左右上角都有个环,环的斜上方有个能放进轴的口,这样上扇窗户就可以放下、拉起了,上扇窗棂糊的是毛头纸,毛头纸就是造纸时先出来的比较粗糙的纸!那时候的生活虽说是清苦了点,可小孩们都盼着过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积极的准备年货!过年帖对联时:奶奶在屋里桌子上抺浆糊,我只负责传递,爷爷在门上帖,那时候我也不认识字,只能问爷爷。房门上联写:吃水不忘打井人,下联写:翻身不忘共产党,横联写:幸福之家;连猪圈上也要帖对联,上联写:五谷丰登庆丰收,下联写:六畜兴旺大发展,横联写:马壮猪肥,我心里面想啊!这猪都杀了,怎么还能马壮猪肥呢?一定是说肥到肚子里面了…!

    虽然,猪吃的饲料并不好,可是猪肉特别的好吃!

      魂!那时候没有那么多酒杯,都用碗,负责倒酒的人,打开坛盖,嘭嘭、嘭一碗一碗的倒着!厨师开始炒下酒菜,鸡刨豆腐,尖椒干豆腐,土豆白菜片,葱花炒鸡蛋。喝酒的人,边吃、边喝、边叨,一轮酒下肚,互相关心,互相夸奖!二轮酒下肚,那是谈古论今!三轮酒下肚,那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四轮下肚,那就开始划拳,什么—哥俩好哇!六六六哇!我没醉呀!夹快肉哇!我那时候也学着大人的样子,让奶奶给我倒了半碗水,一边喝一边大声喊,我没醉呀!等血肠呀!把大人们都笑喷了…!

        在姥姥家住的曰子,总体来说,要比爷爷奶奶家多。为什么?因为姥姥家这边,有几个小伙伴,经常在一起玩!爷爷奶奶家那边就见到小伙伴,有一年禺遇到一个小伙伴,他还是姑姑家的孩子。我是住爷爷奶奶家,他是住姥姥、姥爷家,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陈,爷爷奶奶都管他叫陈小子,印象深刻的一次就是,陈小子在老房子的院里和我们一起玩,玩着玩着,就噔噔噔的跑到院门外,院门外路对面是生产队的萝卜地,这陈小子光着身子,拨起个萝卜就往院子跑!把大人们乐的前仰后合!我比陈小子大个一岁半岁的,那次以后就在也没有见到过陈小子,后来听说:姑姑去世了,姑夫又找了女人,陈小子长大后进了工厂,在后来就没有任何消息了。在姥姥家这边就不一样了,西院的、南院的能有个五、六个,在一起玩的主要内容是:藏猫猫,也就是捉迷藏,还有石头剪刀布,跳个方格什么的,有时候还在一起逮蚂螂,也就是捉蜻蜓!那时候我们逮蚂螂,不用网子,而是用细的竹皮子,细铁丝

        从姥姥家到爷爷奶奶家,走近路有5里路远,绕路呢有8里路远。走近路,就是从姥姥家大院子出去,走左边巷40米,走到两头都是丁字路口的小街上。小街往南往北各100米,北面的路东行300米,通西关城门,可以进县城。西边300米,可以上哈大道,哈大道是国道,就是从哈尔滨到大连的公路。哈大道在往西几十米,就是铁路线了,从沈阳发车,到营口、大石桥、大连的火车都要通过海城车站,海城火车站,也是个小型的火车中转站!小街向南100米,就是西关小学校了,当时的学校没有围墙,学校的四周是两丈左右宽的树林子,那些大槐树足有三层楼那么高,校园的西面还有一片3米来高的柳条树,东北角有个校门,说是校门,其实就是树趟子在那个地方挖掉了几棵树。学校的敎室都是小平房,连在一起有个十间八间的。穿过学校,往东南不远的地方,有个城墙的豁口,豁口处是一个陡坡能走马车的路,车道两边可以走人的。每当看到马车上坡的时候,一棵心总是悬着的,很怕那马车翻倒!那马车上坡时:老板不停的吆喝着,马鞭甩的啪!啪!的响,马儿绷紧了脖子,头向前、向下,两只前蹄用力的刨着地,抻开了腰,后腿用力的蹬着,在老板鞭声的配合下,马车终于冲到坡上面去了!我的那棵悬挂的心,也平安的着路了…!

    个圈,两头留出来一拃长的铁丝,绑在木杆或竹杆上,然后起早,在没有露水的情况下,往上面套蜘蛛网。为什么要起早,因为蜘蛛网,有露水不黏,太阳晒时间长了不黏,所以必须是起早套蜘蛛网!那时候,懂得的道理很少,其实蚂螂是昆虫中的益虫,它专门吃水边、草丛里面的蚊子和小飞虫!

      姥姥家的东西两侧,都有一房多高厚厚的土墙,土墙很结实,六八年下乡前,也没见那土墙翻修过,那土墙一直忠诚的守卫着姥姥家的大院子和左邻右舍的大院子…!

      姥姥家的右边,也就是西边,都叫它西大院,西大院很有气势。院子正前方,有两扇大铁门,铁门前左右是一对小石头狮子,如果没有两边的大柳树,就像是小人书里的衙门口。大院子里面住着老老太太和她的六个儿子,前五个儿子都成家立业了,孩子跟我年令差不多大小,在一起玩的时候,不知道他们的大名,通常是叫小名:大小子、二愣子、三胖子、四国芝、小轩子什么的。老太太的弟六个儿子呢?有些先添不足,都管他叫傻六,傻六跟着老太太,其余五个儿子家,轮流着吃饭,流一次一个月。过些年后,听说老太太去世了,又过一两年,傻六也死了,这能说明什么呢?父母在时,兄弟姐妹是一家,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们的情份,也就大打折扣了!西大院姓郝,我们都叫它郝家大院。郝家大院的西边是刘家大院。刘家大院西边二十米外,就是二粮库的铁丝网拦成的粮库。我们小孩子玩的时候,常能看到,粮库里的人,倒粮囤,为什么要倒粮囤,就是怕囤里的粮食放时间长了会捂!工人们倒囤也是挺费劲的,先把有粮食的仓库上面的盖子打开,然后把茓子卷半圈,在有粮食的仓和空仓之间,架上传送带,粮仓这边不停的把粮食放到传送带上,不停的卷着茓子,收粮的一边不停的加高茓子,就这样一囤的粮食一天时间足可以倒完。茓子是什么呢?就是那种用秫秸和芦苇的茎、皮,编成的一尺多宽的很长的,像席子那样的东西!姥姥家的东边大院,北半节是朱家大院,大院的门面向东;南半节是邵家大院,院大门面朝南!如今都是楼房了,小时候的那种场景在也回不来了!剩下的,只是回忆万千…!

    姥姥家和西大院的人们走的很近,因为这里有点亲戚关系!海城北关,有个姥姥的远房姑家姐姐,姑家姐姐的女儿,嫁给了郝家老三;姥姥还给我论来一个二姑奶,好像是从爷爷的老家,东山那边论出来的,也是范家的儿女!我在西大院玩的时候,她们对我都好!我们在来说一说,小时候姥姥家那边的生态环境!房后毛桃树上生的大毛毛虫,毛毛虫有十毫米宽,有一寸多长,瞅上去瘆得慌!房后的小榆树杖子上的阳刺子,只要你的皮肤碰到它,马上就鼓起大硬包,痛的很!就是涂上大酱、盐水什么的,也得几天后才能好。房后蜘蛛网上的大蜘蛛,也特别的大,肚子滚瓜溜圆,有大青枣那么大个!房前通道两旁的蚂蚁菜花:春、夏的日子,几乎每天都能吸引来蝴蝶和蜜蜂。那时候的大蝴蝶很漂亮,各种颜色的都有,那些彩蝶也非常的大,在沈阳没有见过那么大的蝴蝶。蝴蝶飞起来,慢慢悠悠时起时落,悠闲自在,它们拖着动人的飘带,给人们送着迷恋的眼福!那蜜蜂呢?蜜蜂利害的很!没有人敢招惹它。有一次,我无意中惹到了它,它就用尾部那根毒针,扎在了我的手指肚上,痛的我直蹦,不停的甩着手,抹了点盐水痛了好几天。那时候谁家也不预备药品,整个县城,才有一个中药辅!姥姥家的菜园子中间,有条通往西大院的猫道,在通道的两边,有两棵大碗口粗的柳树,和西大院郝家门前的两棵大柳树相比,就显得年轻了许多!每到烈日炎炎,树上的蝉叫个不停。那个蝉小名也叫:知了儿!听老人们说:蝉只有公的才有发声器,母的没有。当大家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千万不要讲:蝉妈妈高兴的在敎孩子们唱歌喽…!

    小时候,在姥姥家和在爷爷奶奶家,看到的那种自然环境,和现在城市里面孩子们看到的大不相同了;小孩子们的玩法也大不相同了。在爷爷奶奶家平日冬天的晚上:那时候也没有电视、半导体,晚上只能欣赏,那盏随着屋里微风,冒着黑烟,徐徐上升的煤油灯,煤油灯也叫柴油灯。面对着辞旧岁时贴的那几张老年画;面对那老猫,从地柜身下钻进去走出来。老叔偶尔没什么事了,带我出去一两次掏家雀儿,家雀儿就是麻雀。为什么要冬天掏家雀儿,因为,冬天家雀儿吃不到虫子,肚子里吃的都是粮食,食用起来放心、干净。掏雀的时候,还要穿长袖衣服扎紧袖口,还要闭嘴,为什么呢?怕有蛇钻进,那个蛇是倒枪刺,进的时候顺溜,倒着退不出来,如果钻到人的肚子里面,会要人命的!家雀儿的窝也不难找,那个草房的房檐,那里少了几根草,那里就是雀窝,在明显一点的就是,雀进洞时洞口留下了羽毛和雀屎。捉到家雀儿后,用泥巴把它糊上,然后就放到大锅下面灶里,烘烤干了之后,用扒灰的小耙,把它扒拉出来,在用小木棍把干泥巴敲掉,这样干泥巴将家雀儿的羽毛和皮都带下去了!家雀儿身上都是瘦肉,吃着非常的香,也特别的馋人…!

      小时候在姥姥家,秋天的八月间,傍晚要睡觉的时候,虽然是隔着门窗,房前屋后的蛐蛐鸣叫声,也听的淸淸楚楚。蛐蛐儿的学名也叫:蟋蟀!蛐蛐儿,是昆虫类中的一种害虫,它吃植物的根茎。蛐蛐儿有四条短腿,二条大腿,它们蹿的很快,它们有左右两个翅膀,翅膀相互摩擦,就产生嘟嘟嘟的叫声。八月份是它们求偶的时候,吵闹的就更加利害了!傍晚在屋子睡觉,如果不把那种呜叫声,当成一种摇篮曲的话,是很难入睡的!蛐蛐儿的那种鸣叫声,有时候也像是,在向它们的情侣倾诉着甜言蜜语…!秋天一过,冬天很快就会来临,大冷天的时候,我们小伙伴聚在一起,玩什么呢?我们都有自己的替规则,女孩子占多数,咱们就玩:欻嘎拉哈!这个嘎拉哈有两种,一种是羊嘎拉哈,比较白净,比较光亮,有猪嘎拉哈的一半大小。玩的时候呢!女孩子利害一点,因为女孩子的手,比男孩子的手灵巧一点!玩的花样也不只一种,什么背儿呀、珍儿的!那个嘎拉哈,一只羊能获取四个,而猪呢?只能获取两个,猪的后腿有,而前腿没有。嘎拉哈是满族语,释成汉语的意思就是膝盖骨!如果男孩子占多数的时候,我们就到外边去打尜!这个尜就是用一个两寸来长,小干面棍那么粗的小木棒制成。把小木棒两端削成尖,玩的时候,手里握着小木板,一打这个尜尖,尜很快的就崩起来,然后用手里的木板将尜打向规定的方向…!尜落地的地方划个道,大家轮流着打,玩的非常开心,往往忘记了回家吃午饭…!

      首先,感谢同学们的鼓励,感谢老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原本只想,以讲故事的形式,写一写小时候的事,同学们喜欢看,我就尽力的多写点,尽力的写的好一点。写的时候也是在手机上直接写,边写边回忆,思想认识和语言尽量和那个时代相符,让大家读起来,有个真实的感觉,就像是自己小时候的事一样!没想到效果这么好!我粗略的想了想,写书也不会有大的难度,在精、准、细,一点就可以了!虽然我们不是专业,但是脑子里,有食材,有调料,多炒几回,多总结经验,一定能炒出,有滋有味的可口的佳肴来!书名咱们就叫:《童年的回忆》围绕着小时候,在姥姥家,在爷爷奶奶家,看到的环境,和他们的生活,还有我们小伙伴们在一起玩的快乐…!出不出版书我不觉得特别重要!能把好的作品,留给孙女做学习参考,也就心满意足了…!

        小时候在姥姥家,老舅对我也很好,他只比我大十岁。出去蹓跶的时候,总是领着我,走一段路累了,他就背着我,背一段路,在放下来走一段,就是这样循环的,直到出行结束。每当我和舅舅路过邵家大院和朱家大院时,如果大院门口有大人时,总是有人问:满富哇!谁家的孩子啊!舅舅总是回答:我大姐家的孩子!然后舅舅总是直直腰板,廷廷胸脯,领着我继续往前走。看着舅舅那高兴的样子,很自豪!用现在的思路去想,舅舅的表现,一定是想说:他自己己经是大人了,外甥都好几岁了,其实他自己也是个孩子。舅舅喜欢写字、画画,他用那种竹片做成的笔写画。那种笔的笔前端,有均等的小豁口,写字的时候,蘸点墨水,然后在砚台边上,轻轻的刮两下,就在大白纸上,上下左右狂奔!写的字每一笔一划,都是用鸟什么的主成!能想起来的大概有:龙飞凤舞、百鸟朝凤、鱼跃龙门,等等。画的画大部分都是:各种鸟阿!竹子、大虾、老虎什么的!舅舅最佳的时候,就是给公家,画山水画。什么是公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集体所有制的小单位。舅舅每画一张山水画,公家给七元钱,最多时,一天能画三幅!在那个时候,一天能收入二十一元钱,那可就了不得了!在公家舅舅干了半年,舅舅闲累,后来就不干了!公家是怎么处理山水画的呢?公家把山水画婊上,或者镶上镜框,公家出售价三十元!舅舅写字画画都很好!可是婚姻很伤感,自己处了个对象,硬让姥姥给搅黄了,娶了姥姥在东山里给订的娃娃亲!舅妈气管不好,季节性的齁齁的,喘气都费劲,憋的满脸通红!舅舅即要工作,又要担当家务。我感觉舅舅很累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