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孝的理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5-22

对于孝的理解是善待父母,还包含着“事君”之意。

“事亲”和“事君”,这两方面也就是所谓的“小孝孝于亲,大孝孝于民”。

从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就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依礼来侍奉和安葬父母便为之孝。又有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按照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说法,意思是说能用“父母看到儿女生病时的种种复杂心情”来对待父母尽孝。

《论语》中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从“大孝孝于民”来看,民指的是社会百姓,不再局限于狭窄的面上了。《论语·学而》子曰:“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从社会秩序角度来看,孝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部分。

如何尽孝:

中国儒家讲到如何行孝时,孔子说了两个字:色难。色就是我们的面容和态度,能赡养父母很简单,但能做到经常有个好态度就很困难了。对待父母天天要有微笑,天天有发自内心的微笑,天天有非常真诚的微笑,那就是孝心的体现。

但要做到微笑,做到有诚意,很困难。要深刻地体会“色难”二字的意义,要从内心培养一种感恩的心、报恩的心,用一种温顺、恭敬、微笑的态度来供养父母。

古人讲:“百孝不如一顺。”不管父母讲什么话,都要顺从父母的意愿,万一有不合自己心意的言语,也要耐心地听取,然后耐心地做解释。切不可对父母大声说话,不要在父母面前发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