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的永远都是最好的,这是一种什么定律?(请从心理领域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得不到就想得到。

这是欲望,猎奇心,占有欲在驱使你想得到。每个人都有各种需求。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我们总是不断的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人,自己觉得最珍贵的东西,它具有很强的驱动力。让我们去探寻,去追求,这是自我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原动力。这是好的一面,也是我们的天性,人人都有,特别是年轻人。

你认为的最好是通过比较出来,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如意,没有得到的比自己拥有的会更好,这是一种希望,一种想法。得不到的是不是更好?甚至最好呢?不一定。喜新厌旧这也是人的本性。充满对美好的,未知的向往也是很正常的。但有时这种天性也会出问题,例如你觉得别人的老婆好,我们可能会出轨,这样会造成两个家庭的不和谐,吵闹,甚至惹上官司,搞得自己焦头烂耳,陷入困境。即使你得到了,你会发现她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完美,不是最适合自己的,甚至还不如自己的老婆。

总之,什么东西都有两面性,用我们好奇心、占有欲、根据我们的需求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总是好的,用理性控制自己的一些天性,不去做有背法律法规,触碰道德底线,把握当下,珍惜现在拥有的。可是现在拥有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我们应该努力改变现状,让彼此更融洽,更适合彼此。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是一种什么定律?

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拿到哈佛大学任教,他所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连续数年被评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他本人也被学生们誉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他运用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原则,区分了完美主义和最优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有效地帮助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人生真实的幸福,同时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完美主义者纠偏。

你问的这个问题正好是这个范畴的问题,这涉及到我们的幸福感的问题。对于追求完美者来说,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完美主义者想要得到的,当得到的时候一点也没有什么幸福感,眼光迅速地瞄准下一个目标了,完美主义者是有缺陷的,是需要纠偏的。所以。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提出了一个与完美主义者截然不同的“最优主义者”的概念,“最优主义者”能接受现实,更能帮助我们实现幸福感。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是一种什么定律?《幸福超越完美》是你要的最佳答案。

有点类似蔡格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就像苦追一个自己喜欢的人,越是得不到,越是喜欢,反之别人喜欢你的,你视而不见,从大众角度来出发,貌似有点犯贱[捂脸],而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侧方位来说就是得不到之人的占有欲太强,而你的占有欲又驱使着你,提醒着你不能忘记这个你得不到的物或人,说白了就是人性的七罪的贪婪,占有,反之你得到你想要的人或物,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腐朽,而得不到又有万千可能,就像围城效应一样,上学的时候想工作,工作的时候又想上学,矛盾体说白了人就是。

有句话说的挺好,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珍惜眼前的人或物就好,把得不到的看淡一点,别那么贪婪,别那么占有欲满满,而得不到都是好的就是自己妄想作祟,意淫满满,现实中未必如你妄想,意淫的梦幻理想世界完美。然而这种幻想,又是人类的通病。[呲牙]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得,这是被太多人认可的定理。它的玄妙之处就在于,你没有切身体验到那种得到后的感觉是好是坏?你在表面上,也许能听到看到某人某物或某事,是你拼命想要的那种,可如果真正拥有时,也许会没有你想向的那样好,或许还有可能被你发现瑕疵,很可能会让你有失所望。

然而,当你想拥有你非常想得到的东西,而又一直无法得到时,那种感觉会一直停留在你仅可而已的听闻与想当中,于是,太多人就在心中留下的只有关于人,事,物的好上,因为没有到手的东西,你感觉不到它坏的一面。

这是人性的一种偏执得判别能力,它只适合去迎合那些自我感觉为准的人群,而真正能更有说服力的是,任何的人,事,物都不会为同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人而单独存在,谁也不会是谁最完美的陪伴,凡事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才是最理性,最真实现象。

这不是什么定律,这只是一个人极想满足某种需求而随之出现的内在驱动力所导致的一种渴望心态。如果始终未得到,这种心态会延续一段时间,也有可能会延续较长或很长时间,但大多数这种心态会逐渐淡去、消解,对某种需求“得不到的是最好的”感觉,不会“永远”;如果得到了,某种需求得到了满足,随之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已得到的就不一定仍感觉是最好的了,新需求又会产生“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心态⋯,这种周而复始却是永远的。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他仅仅就是因为人对已得事物不了解,理性低于对未知事物 探索 的天性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种感觉。他跟得到之后好不好,没有关系。只是人本性里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知欲罢了。再简单一点,它只是人的一种欲望而已。

普遍出现在心理架构不健全的青少年身上。当然也不能否认,有一些成年人甚至五六十岁的人,也会有这种心理。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吧。当你不懂爱情的时候,有句话怎么说的?老婆总是别人的好。当你不懂孝恩的时候,我的父母为什么不是百万富翁?当你没有理解父母的意义的时候,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笨?

这个 社会 的离婚率越来越高,抛开现实的问题,更多的还是理性思维不够。如果不从本质上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别说二婚就是三婚四婚,生活依然还是会出问题。

因为这归根结底是欲望的问题。欲望无所谓好坏,结合到人的身上,我们要问的是应不应该?合不合适?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是心理学上的著名的蔡格尼效应。

蔡格尼效应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这个效应是根据心理学实验做出的。

20世纪2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Β.Β.蔡格尼克进行了一项记忆实验。

她让被试者做22件简单的工作,如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把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线穿起来,等等。

完成每件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大体相等,一般为几分钟。

在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许做完,另一半在没有做完时就受到阻止。允许做完和不允许做完的工作出现的顺序是随机排列的。

做完实验后,在出乎被试意料的情况下,立刻让他回忆做了22件什么工作。

结果是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忆43%。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人对未完成的事件比对已经完成的事件记忆深刻。

 

根据这个效应,我们可以对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做出两方面的回答:

1.未完成情结

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们天生有一种“未完成情结”,希望办事有始有终,获得圆满,这会形成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让人们对没有完成的、尤其是完成了一部分的事情印象深刻,甚至是念念不忘,一直牵挂在心上。

就是这种“未完成情结”导致我们对得不到的一直心生向往,认为他们美好无比,值得追求。

 

2. 过于理想化

得不到会一直在心中念念不忘,如果在拥有时还有比较美好的时光,那么就会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忘掉原先客观存在的一些不足,而在想象中扩大他们的美好面,将得不到的人与物进行理想化,让他们在满含遗憾的追忆里变得越来越美,所以就会不知不觉地认为得不到的就是最好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得不到的永远都是最好,只是人们对未完成事件的记忆深刻,并加以美化的结果,并不符合实际。

个人浅浅认为,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感觉比较强烈,当没有零接触密切,可以说外在化的所谓“好”其实都是虚设!虚拟!根本不真实!有这样的表现这是人的本能本质本性心里自我使然!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做人做事的最根本的所在必须,自我保护。现实中的人人都看到的,见的,简单的接触,间接关系,间接来往,间接示好,间接间的距离忽近忽远的美感,所折射出来的都是赏心悦目的,都是相当豁达通透及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暖心及愿意喜欢的样子。没有那么多的约束心理压力,可以不顾忌一切。自然而然很愉悦畅快不仅乐意忍让更是想方设法不遗余力所表现出的都是最魅力激情热情人情味人心活力四射的一面…让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唯美爽心养眼养心,舒服舒畅流连忘返,不觉乏累乐在其中。这就是得不到的虚幻温柔!得不到的梦里梦幻想像!固然都是向往的梦境

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心理现象是人的满足欲得不到满足的一种心理反应。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学术期刊《心理学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人类动机的理论》,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理论。按照他的理论,一共有五个层次的本能,分别是(1)生理上的需求(2)安全上的需求(3)感情上的需求(4)尊重的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是人的本能。当我们需求一种东西的时候,无论是以上哪方面得不到满足,都会引起我的焦虑,让我们念念不忘。

因此,得不到的就会进一步激发我们的需求,促使我们努力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