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不说透是一种什么感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6

网上会经常看到“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看清一个人不拆穿是一种修养,看透一个人不说透是一种内涵”、“看透不说透,是一种生活智慧”诸如此类的句子。不外乎两个出发点:做好自己、做好朋友

做好自己

林逋在《省心录》中这样说道: “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 。我们就字面意思理解,大概是当你听到有人在议论他人是非是要假装没听到,与他人相处时不要总是看到对方的短处,在与别人相处过处中不要议论他人的过失。但细想起来,不过就是为人处事的道理: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要宽容大度,放掉别人的缺点和过失,放大他人的优点及长处,这样人生才不会因为琐碎小事变得难过。

做好朋友

人终究还是 社会 动物,寄居于 社会 团体中,社交是不可避免的。可能在你的生活中就存在这样两种人:一种人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身边总是前拥后簇;另一种人独来独往、郁郁寡欢,身边无一体己好友。 从中足可窥见“做好朋友”的尺度。

分享给大家一段话:出自《待人五法》,里边这样说道:

行于世,

当识人,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疑;

当知人,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

当责人,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当敬人,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当让人,让人不必退尽,退尽则路寡;

有眼界,能看远;

有肚量,能容忍;

有锋芒,能内敛;

有涵养,能自持。

如此,方可游刃有余。

水至清则无鱼

如果我说“天不语自高,地不语自厚”,你可能觉得讳莫如深,知之甚远。那如果这样说呢:“不聋不瞎,不配当家”。

乾隆十六年,郑板桥在潍县碌碌无为,叹道:“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笔写下“难得糊涂”四字。

为世人理解为“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愤激之词”

回到主题,如果凡事都太过聪明,对别人而言未必是好事。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如果事事都追根究底,不仅自己劳心伤神,也使得他人费心费力。 还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要无关原则、无关底线,于人于己都是好事。

社交也好,公司管理也罢,只要事情的发展是朝着自己预设的方向,过程中发生的不确定性实则无足轻重。

为什么“看透不说透”

看到有回答说有这样 三种人 :第一种人看透不说透,只会在做事上做到心中有数;第二种人看透了而自以为是,到处显摆,却不知早有人捷足先登。如此,事没做成,人也得罪了;第三种人根本看不出端倪,人云亦云,随大溜且冲锋在前,人也得罪了,当也上了,亏也吃了,变得老实了。

做人看透不说透,有几种可能,一是无可奈何说不得,二是无能为力不可说,三是成长成熟了,会做人了。

做人看透不说透,更多的是表现人的成长成熟了的感觉。是做人的需要,是为人的一种智慧技巧,更是一种精明谋略,是一种大度,一种宽容,一种胸怀,一种境界,说明成长成熟了,圆滑世故了,智商情商都高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给人留面子,留余地,也是自己留面子留余地;是对别人的保护,也是对自己的保护,给别人留福,给自己留福。看透不说透而留余,可以避免许多尴尬,少惹少生许多祸灾不吉,是极智的表现。

有的人看不透,还自以为是看透,且又好自显聪明说透,不给人面子,不给人留余,结果更容易招灾惹祸临凶了。做人谋事,就要学会给人留余,少计较,不必与小人针锋相对,要维系好与人的感情,不要轻易的得罪人,说人的不是,那怕看透看准了,也不要说透说尽,要学会尊重人,与人和平共处,求大同存小异。年青人多急躁,不够成熟,在这方面要多加小心注意。

看透不说透,说透很无奈

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我外公在帮别人建房子的时侯从房顶摔了下来,就这么走了,年仅二十八岁。丢下外婆和三女二儿,我妈是老大。

外婆一直没有另外找人。那时我妈七岁,最小的刚好一岁,都是大的带小的。

那时外婆做豆腐卖,每天半夜十二点起床做豆腐,早上天麻麻亮就要去镇上卖豆腐。一般要到十点才回家,做农活,那时还耕种了三亩多田。所有这些,都是外婆一人做。没有经历过的人,真是无法想象。

虽然如此,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的。只有偶尔才会吃上一顿肉。蛋倒是经常吃,因为自家养了鸡。 我妈妈说,从她记事起,就没见过外婆吃过一块肉,吃过一次鸡蛋。妈妈问外婆怎么不吃,每次外婆都说她不爱吃,受不了那个味,闻到就想吐。说多了,妈妈她们都信了,就不再问了。

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我妈还是知道了外婆在撒谎,她并不是不爱吃,都是生活逼的。但她没有揭穿,她已经懂事,只是她也无能为力。

后来她提早退学了,她说不爱读书,看到书就头痛。其实她很想多读点书,这从后来她坚持送我们去隔壁镇重点中学去念书这一点上看得出来。

妈妈退学后就去生产队上工,每天也可挣几工分,减轻外婆压力。 这种状况一直到我细舅上学。因为我妈已经出嫁,大舅也成亲了。剩下几个都可以做农活了。

不知那天起,外婆终于改了口味,肉啊,蛋啊,都吃了。但儿女们没有一个觉得奇怪,因为他们都懂事了,明白了外婆的心思。

看透不说透,你会过得很幸福,看透并且说透你便会过得很痛苦。看到没看透,
可能是经历不够,看透不说透可能就是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