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去年10月份,我曾经去杭州灵隐寺游玩。既然去寺庙,肯定会拜佛。灵隐寺香火旺盛,我正在排队等待叩拜。突然,有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吵吵嚷嚷的在大殿中跑来跑去,而他的妈妈立刻把他叫到身前。

“我怎么和你说的,让你不要吵,还吵,给我出去站在门边。”大庭广众之下训斥孩子,语气冷漠而严厉。但我相信这个妈妈肯定爱孩子,并且她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可是这种惩罚式的教育方法不仅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并且也毫无作用。

果然,被妈妈骂之后,小男孩却嬉皮笑脸的跑出殿外,继续玩耍。惩罚只能制止一时的不良行为,而当孩子离开妈妈的视线,就会故态复萌。

这其实是生活中很多家长会用的教育方法,通过威胁、惩罚来控制孩子的行为。

另外还有一部分家长,会恰恰相反,他们以释放孩子的天性为名,放纵孩子。

比如上面这个小男孩,在需要安静的公共场所玩闹,影响他人。很多家长就会视而不见,如果你去提醒他管教孩子,反而会说:“孩子都这样,有什么大惊小怪。”

但是从长远角度讲,不管是威胁、惩罚还是放任自流,都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界限、责任感的人。

而懂得规则、遵守制度、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是家长们难道想这样吗?肯定不是,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成长成为一个合作、自立、有责任感的孩子,只是很多家长会说:没办法,不这样,治不住他。

如果你也有同样的烦难,相信这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将会让你大有启发。

本书的作者是金伯莉·布雷恩,她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教育专家,是注册家庭与儿童治疗师,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本书倡导用情感引导并设定限度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善于沟通、自信、有责任感的孩子。本书是一本现象级的亲子教育类书籍,曾获得樊登老师大力推荐。

[if !supportLists]01.  [endif]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的本质是:“允许和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和孩子共同分担责任来建立一种分享权力的平等关系,以此来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让孩子学会在成人的帮助下自己解决问题,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起良好、亲密的关系。”

在本书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克尔顿今年4岁,他的父母从小对他进行情感引导。一天,克尔顿正和两个小伙伴在公园里玩耍,突然,一个正蹒跚学步的小女孩闯入了他们的游戏范围,两个小伙伴居然把玩具直接从小女孩的脚背上压了过去。

小女孩吓的哇哇大哭,而这时,小女孩的母亲,找了过来。两个始作俑者视如无睹,可克尔顿却走到这位妈妈面前说说:“我为我的朋友这样做感到抱歉,他们甚至都没停下玩耍避开她。”

稍后,这位母亲走过来对克尔顿的母亲说:“我还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孩子像他这样,为他人着想,你的儿子刚才替他的小伙伴向我道歉,我要感谢你教出这样的好儿子,他让我刮目相看。”

划时代著作《情商》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说:“一个孩子如果想要获得幸福和成功的话,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情感智慧要比学业上的成就重要的多。”

在情感引导下长大的孩子富有同情心,待人如待己。而富有同理心、沟通能力强的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

那情感引导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它的关键在于亲子间的亲密程度,而核心在于建立情感的纽带。

《妈妈是超人》中,黄圣依和安迪这对母子让人印象深刻。节目一开始,黄圣依和安迪相处的画面简直就是满屏的尴尬,安迪一脸的抗拒:确认过眼神,妈妈是陌生人。

黄圣依精心准备的早餐,安迪不满意;妈妈喂他吃早餐,他说自己已经长大了,不需要喂,可是奶奶喂他吃饭时,他却很高兴。安迪的表现,就像是故意和妈妈对着干。

这都是因为黄圣依和安迪之间亲密度不够。安迪从3个月到3岁都是由奶奶抚养,他早就已经习惯妈妈不在身边,而他最喜欢的人也是奶奶和弟弟。

情感纽带是如此重要,当孩子没有打从心底亲近你时,你又怎么能指望他听你的话,和你合作呢?

那又该如何建立情感纽带呢?答案就是陪伴。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每个孩子都渴望能顾和父母相处而不被打扰。孩子从6个月开始就可以分辨出谁是爸爸妈妈,即使照顾他的人再多,他最看重的还是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所以就陪孩子玩吧,陪他玩既可以释放孩子的能量,又能够让你们变得更加亲昵。

在他们的小小世界里,玩耍既可以排遣内在的情感又可以处理烦恼,而当你陪着他时,你就会更了解孩子的情感,也为你走进他的世界提供契机。

有了深厚的亲子关系为基础,我们就能更好的进行引导。以下就是情感引导的5个步骤:播下种子、观察和判断、聆听、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情。

大多有孩子的父母都曾经为一件事发过愁——带孩子外出就餐。

受生理限制,小孩子很容易困了、累了,可是他们却没有相应的表达自己需求的能力,所以外在的表现可能是兴奋过度的尖叫、吵闹。而这也是外出时常遇到的问题。

现在我们就用情感引导的方法看看,该如何平稳的度过外出就餐的时光。

首先,播下种子。这是让孩子提前知道,接下来我们要干什么,让他们有心里准备。比如今天晚上出门晚餐,你可以在早上就提起这个话题:“今晚,爸妈会带你出去饭店吃饭,在饭店的时候你要在餐桌前吃饭,不要乱跑哦。”

接下来,在白天的时光里多重复几次会更有效。最后,在去饭店的路上再次提醒:“我们现在就要去饭店吃饭,吃饭就是坐在椅子上吃,而不是到处跑来跑去哦。”

与此同时,最好在坐下来后给孩子一个玩具,和他互动来吸引他的注意力。

提前预告,种下合作的种子,才能让一家人都有可能觉得是享受。

接着是观察和判断。孩子的耐力有限,又不能控制情绪,当孩子吵闹时,你要关注他吵闹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有需求没有满足。例如,他是不是饿了、困了、渴了、累了或者过度兴奋?

一般情况下,一旦满足了这些需求,孩子就能安静下来。

然后是聆听,聆听对情感引导至关重要。当孩子还不能回复平静时,不妨聆听他的想法。

聆听时,你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耐心去关注孩子的想法。这时,你最好蹲下身来,和他视线齐平,和他进行眼神交流,听得同时也关注他的肢体语言。

你可以这样开启话题:“宝宝,妈妈注意到你还是很兴奋,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告诉妈妈,或者你需要妈妈的帮助吗?”然后你只要专注的听宝宝讲就好。

而小年龄的宝宝常常无法顺畅的表达自己,那此时就需要观察他的表情、肢体语言。

接下来你需要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当你从他的肢体语言读出他的情绪时,你要接纳并回应他的感受。而此时也是教孩子表达自己的良好时机。

最后,是同情。带孩子外出就餐,就得做好提前回家的准备。因为一切以孩子的需求为前提,当他累了、困了,已经支撑不住时,不要强求他安静的坐在座位上。你可以选择打包好菜、回家吃。

只要你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外出就餐也不会成为一件可怕的事。

以上就是情感引导的5个步骤。它的重点是让孩子能够不受压力的表达自己,不批判、轻视孩子,同情孩子的感受,无条件爱和支持孩子。

但是情感引导等同于溺爱吗?不,情感引导与溺爱的区别是设定限制。

设定限制,能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孩子心中知道行为的边界,说话做事才会有底气,才会真正自信。

无条件的爱以及制定简单明了的规则缺一不可。没有受过父母严格约束的孩子很难理解遵守制度的重要性。

“孩子推孕妇下楼,只为看她会不会流产”、甚至严重的“李天一轮奸女孩”事件,都是因为父母没有在日常教育中约束孩子。

那设定限度等同于威胁、恐吓孩子吗?不是,设定限度,只是让你像孩子解释,可以做和不可以做某些事的理由,用逻辑来说服孩子。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

5岁的吉丽安永芭比娃娃打了3岁的丽翠。

妈妈:“吉丽安,马上停止。(从孩子手中拿走芭比娃娃),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打人是不对的。我们用说话解决问题,现在告诉妈妈,是什么让你这么生气?”

吉丽安:“她抢走了我的娃娃!”(吉丽安还在推搡丽翠)

妈妈:“打人是不对的。现在和妈妈去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丽翠,对不起,你没事吧,很抱歉她打了你,我们很快回来。”

然后妈妈和吉丽安一起到另一个房间:“吉丽安,你真的很想要那个芭比娃娃是吗?”

吉丽安:“我想要,我喜欢那个娃娃。”

妈妈:“好的,妈妈知道了,你很喜欢娃娃。但为了这个打小伙伴对吗?”

吉丽安:“不对。”

妈妈:“那下次,你要怎么做?”

吉丽安:“不打人。”

妈妈:“那你应该怎么说?”

吉丽安:“这是我的娃娃。”

妈妈:“也许你可以说,我正在玩,等我不玩了,就给你玩。”

吉丽安:“好的,妈妈。”

当孩子的行为不收控制时,我们可以把他带到一边,但要注意,大人应该和孩子待在一起,直到他冷静下来,可以交谈。

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告诉孩子遇到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法,哪些行为可取,哪些行为不可取。

如此多来几次,孩子就能慢慢学会该如何处理冲突。

遵守制度是现代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套用一句流行的网络用语,你不教孩子做人,社会会替你教。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认为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温和但坚定。在育儿过程中,秉承这种态度,让孩子知道,我爱你,但我也会纠正你的不良行为。但是即使他犯错,你也会无条件的爱他,和他一起纠正。

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比你更加优秀的孩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