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自为与他为:袁世凯复辟与张勋复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1

中国历史上,帝制曾笼罩千年,辛亥革命的烽火虽推翻了龙袍,但复辟的暗流却从未消散。其中,两次最具影响力的复辟运动分别由袁世凯和张勋主导,各自代表了新旧势力的较量。


袁世凯的“洪宪帝制”</

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复辟势力汇聚了军人、官僚及部分文人智囊。他巧妙地利用个人权谋,操纵国会,拉拢分化议员,企图通过公民党、金钱贿赂等手段实现权力独揽。最显著的例证是1916年的“洪宪帝制”运动,袁世凯废除责任内阁,设立政事堂,企图以皇帝身份统治。然而,个人野心与国内外反对力量的碰撞,使他的帝制梦想在1916年宣告破碎。袁世凯的复辟,实质上是封建思想与个人野心的交织,表面上看似民主共和的支持,实则追求的是集权体制。


法律顾问古德诺曾认为,中国民众知识水平有限,君主制更适合。袁世凯据此指示杨度成立“筹安会”,以学术讨论为名,试图论证共和制与中国的不适应。列强如日本、英国的支持,以及他接受“二十一条”部分条款,都为复辟提供了支持。然而,随着反对声浪的高涨,包括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黄兴的欧事研究会,以及进步党人的反袁行动,袁世凯陷入了内外孤立的境地,最终被迫终止帝制的尝试。


张勋的短暂复辟</

1917年,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辫子军卷土重来,试图扶持宣统帝,恢复清朝统治。这场复辟仅维持了短短十四天,就被全国的反对声浪和军事行动所淹没。孙中山的讨逆宣言犹如雷霆,舆论沸腾,段祺瑞的讨伐行动更是直接导致张勋的失败。张勋的复辟尝试,象征着共和观念的进一步巩固,彻底粉碎了君主制度的残余幻想。


这两次复辟尝试,深刻揭示了帝制在中国历史中的落幕,以及共和理念的深入人心。它们的失败,不仅标志着旧秩序的终结,也预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转型。这些历史事件的研究,为我们理解那段动荡时期的复杂社会变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刘望龄编著《辛亥革命后帝制复辟和反复辟斗争》</
    胡柏立著《袁世凯称帝及其败亡》</
    胡平生著《民国初期的复辟派》</
    ...其他参考书籍...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