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准备GMAT?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07
同学们好,我是海翔教育的联合创始人,海翔GMAT首席讲师李智强,Jason老师。特地写这篇文章,主要探讨GMAT考试的特点,难点,以及备考当中遇到的典型问题,以帮助大家制定合理的备考方案和复习计划,在杀G道路上少走弯路。
本文主要探讨三个话题,这也是我多年GMAT教学生涯所感所思的精华沉淀,真正理解了这三个点,就能找到属于你的那把GMAT解锁秘钥,有缘者得之,哈哈。

第一个话题,GMAT考试——一个不寻常的考试。
在我的GMAT教学生涯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学员,备考过程可谓“千奇百怪,冷暖自知”,主要分为两大类对比强烈的案例:
第一类,托福不高,但GMAT很高。比如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一个学员,GMAT一战700分,但托福前两次都不到90分,第三次才刚刚90分;再说一个更夸张的案例,中国农业大学的学员,GMAT 690,但托福考了3次,最高才79分,后来放弃托福转战雅思去了。
第二类,托福/雅思很高,GMAT之路却走得曲折泥泞。比如北京大学的金同学,托福103分,GMAT一战580,培训后二战710;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一个同学,雅思7.5,GMAT一战620,培训后二战740。这两位同学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共同点:1,都只上了海翔10个课时的VIP课程;2,二战有效复习时间都不到1个月。

对比这两类案例,我们能得出至少两个结论:
1,GMAT考试虽然是个英文的考试,但考察点肯定不纯粹是英文语言能力,否则上列情况均不会出现;
2,再看第二类的两个例子,短短十个课时的VIP课程就能扭转乾坤吗?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是如何让分数得到如此大幅度提升的,真的是能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越吗?举个最奇葩的案例,甚至有海翔学员从培训前的490分提高了230分考出720的情况。显然是因为第二类学生在第一次考GMAT时备考方案出现了重大偏差,导致事倍功半。
那么,GMAT考试为什么呈现出这么不按牌理出牌的任性傲娇?难点究竟在哪里呢?

第二个话题,GMAT考试的三个真正难点。(位置改了一下)
很多同学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会去探讨GMAT Verbal部分到底是逻辑CR更难,还是句子改错(语法)SC更难,又或阅读RC更难。这三种题型孰难孰易,因人而异,但其实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是通过掌握策略可以解决的问题。我认为GMAT考试的真正难点在以下3个方面。
难点1:考试时间长——累。GMAT考试现在分为4个部分,写作AWA、综合推理IR、数学Quantitative和语文Verbal。前两部分各自30分钟,后两部分各自75分钟,加在一起,纯做题时间是210分钟,3.5小时。中间还有两个8分钟的optional break,外加提前半小时到考场进行准备。也就是说,这个考试需要耗费超过4个小时的时间和精力。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考场看看,那些小脸通红,两眼无神,满面倦容的游魂肯定是刚杀完G的考生,个个头上都盘旋着一个大写加粗的“晕”字。什么叫晕?就是在考试时题目看完一遍,sorry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再看一遍,莫拉古?基本上绝大部分人考完都晕头转向,无可避免。为什么?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的考试经历,大学期末考试,多数是2小时之内搞定。高考最长也不超过2.5小时。但GMAT却要考3.5小时以上,对我们的体能、耐力尤其自从高考后就挥别了的精神集中度都是极大的考验。所以,第一个难点的攻克方法是,要么把这个晕的时间点往后移(基本不可实现,因为这是生理问题),要么修炼到晕头转向也能“蒙”对题的境界(掌握靠谱的解题思路和做题技巧)。
难点2:考试题量太大——慢+急。题量大是GMAT考试的一贯风格。比如综合推理IR部分,30分钟做12个题,2.5分钟一个题,听起来时间挺充裕的。但其实这12题每题基本都设了2-3个小题,并且评分标准是必须每个小题都做对才得分,只要选错一个,这题就白做了。所以IR其实相当于有30个左右的小题,时间非常紧张。再说到我们中国学生最不擅长的语文Verbal部分,75分钟做41个题,平均100秒左右一个题,听起来时间也挺长,但中间有3-4篇的阅读啊,很多同学三上战场仍然被时间的紧迫感逼得遍体鳞伤。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绝大部分GMAT考生来讲,GMAT考试绝对是其人生当中遇到的对做题速度要求最高的考试,没有之一。所以第二个难点的攻克方法是:提高做题速度。也就是GMAT考试备考心经中,所有人都会提到的一个共同的策略:优化做题pace。
难点3:机考形式——不适应。托福和雅思谁更难考?几乎所有人都会说是托福,就是因为托福是机考,总是感觉哪里不对。当然,雅思现在也很快要全面进入机考时代了。机考真的更难吗?其实只是因为我们向来适应的都是paper-based的考试,computer-based的考试的经验确实少。在纸上做题,我们可以“纸点江山”,但在电脑屏幕上,我们无法挥斥方遒,而且对信息的提取效率也和笔试时的感觉相去甚远。所以第三个难点的攻克方法是:适应机考形式。
我认为这些才是横亘在我们杀G路上的三只拦路虎,那么针对这三个难点,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备考方案呢?

第三个话题:杀G秘钥——科学的备考方案。
1,杀G八字决——海量复习,快速通过。
先说海量复习,考试都要考4个小时,那我们每天应该复习多长时间呢?显然要略大于4个小时,最好能尽量连续复习5个小时,实在做不到,那也至少要3.5小时以上。很多同学在这里犯了错误,每天只复习1-2小时GMAT,累了就休息了。其实不夸张地说,每天只复习1-2小时GMAT还不如不看。因为每天只跑800米,永远都达不到跑马拉松需要的强度。尤其是上了大学之后,不少同学的考试能力直线下降,曾经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可能都在毕业那年随风消散了吧?但要注意,留学本身就是择险峰而攀,站上顶峰时的畅快欣喜必能化解途中的崎岖艰难。所以,备考GMAT时,很大一部分同学都需要慢慢把学习强度加起来,要记住GMAT备考过程中要“主动求晕”,“平时都不晕,考试会更晕”。
再说快速通过。GMAT考试的备考周期不适合拖太长,也当然也不能太短。GMAC官方公布的数据:北美地区考生的有效备考时间平均是69.92小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及东南亚地区考生平均备考时间为152.28个小时。但据我对海翔学员的了解,大部分同学都需要近200小时的有效备考时间。注意,是有效备考时间,呆坐着放空的时间不能算。200小时是什么概念?每天有效复习5小时,需要40天,但不会每天都很高效,所以初次接触GMAT考试的学生,我推荐将备考周期设置为45-60天。很多同学考试失利的原因是把自己当成了天才,复习1个月都不到就去考试了,这无异于赌博行为。天才只是少数人群,平均水平是150小时,即使你的智商比平均水平略高,也至少需要130小时。用流传甚广的一句鸡汤文进行点评就是——“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
2,杀G关键词——勤总结。
备考GMAT的学生都会碰到同样的难题:题目不够做。复习GMAT的两份必做的资料是OG和PREP。官方指南OG(GMAT Official Guide)看着厚如砖块,其实都是虚胖,实打实的题目有数学404题,中国学生薄弱的语文部分只有逻辑124题,语法140题,阅读26篇文章共139题。PREP破解版(PREP 07、08和12)的题量加一块儿,相当于是OG的3倍多。两份材料加一起,逻辑446题,语法707题,阅读47篇,多乎哉?对于习惯了题海战术的我们来说,这些题全做完内心依旧是空虚的(如果奔赴考场的时候连这点题都没做完,多数会悲剧收场)。经常有人问我,Jason老师,我把OG和PREP做完了,还有什么新题推荐吗?我的回答都是:没有。每一道真题都是无比珍贵的,只做一遍是暴殄天物,把每道题尤其是曾经做错的题目反复分析到位才是资料的正确使用方式。
也经常有同学问我,Jason老师,你老是强调总结的重要性,那我怎么总结呢?我的答案是:要真正去理解出题人的意图,把做错的题和蒙对的题多看几遍,搞清楚错误原因和没搞懂的地方,分析深层原因并进行分类。题目做错无外乎是两方面的原因:1,上来就把正确选项排除了;2,好不容易排除三个选项了,二选一选错了。其实这两种情况分别说明了不同的问题。比如在做语法SC题时,如果老是犯第一种错误,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很有可能你还没有入门。很多同学做语法题时,根本不看原句的意思,上来就对比选项间差异,用一些“技巧”进行选择,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道语法题往往有好几个考点,要懂得什么是核心考点,一定要先主干,后细节。再比如第二种错误,老是二选一时踩雷,可能更多是因为缺乏基本的做题技巧。举个我天天讲但是学生屡屡犯的错误为例:由于做比较是逻辑推理的常用方式(比如横比和纵比,类比论证,或者对照试验,这些都是在进行比较),所以逻辑题选项里出现比较性描述的情况非常多,OG 124个逻辑题的620个选项里,比较性描述的选项一共有169个,为什么数量如此庞大呢?很简单,因为用比较性描述设置“无关比较”的干扰选项对出题人来说非常容易,这169个选项中就有135个犯的都是无关比较的错误。
比如原文结论是“德国车比日本车的销量高”,比较对象是德国车和日本车,比较点是销量。那么就可以从比较对象上出干扰选项,比如“德国车比美国车销量高”,美国车和日本车销量谁高谁低并不知道。再比如“德国车比美国车的安全性好”,引入了新的比较点“安全性”,但安全性好的车销量就一定高吗?不一定,消费者不会只考虑安全性这一个因素,还有价格、维修方便性、保值性、车内空间大小等因素。再比如“本田车比丰田车销量高”,原文是德系车和日系车在比较,这是横向比较,但本田车和丰田车这是日系车内部两个品牌之间的纵向比较。又或者,比较对象和比较点都对,但逻辑方向错误,比如“德国车和日本车在全国的4S店数量差不多,但每个店的平均销量更低”。
总之,出题人可以轻松地从以上四个角度出无关比较或错误比较的选项,所以比较性描述的正确概率很低,最好养成一个下意识的习惯,看到than就提高警惕,不要轻易选择它。
所以,我往往和学员讲,GMAT逻辑题一定要从“潜在逻辑”和“做题技巧”两个层面对每个题都进行深刻思考和理解,真正去理解出题人的思维,进而真正理解GMAT考试。我常常对学生说:“考试考高分,说明你和出题人的思维比较接近。要么一样聪明,要么一样变态,”当然这是玩笑话。
3,杀G盲点——科学模考。
我每次讲课都会问考过GMAT但分数不理想从而来海翔参加GMAT培训的学员:你考试时看电脑上的计时器吗?会看多少次?绝大部分人都会看几十次以上,你可能会说,我不就是看了一眼计时器嘛,也不会耽误多少时间。真的不会耽误多少时间吗?我们来重建一下场景:往往看一眼要花一秒钟,接着马上会计算剩余题目的单位可分配时间,发现时间不够了心里还要感慨着急一下,加起来基本会耽误至少10秒种,如果看了40眼,就是7分钟!大家要知道,就连pace合理的同学也只能做到提前2-3分钟完成verbal,大多数考生考完脑海中都会悲怆地单曲循环wuli小公举的《能不能给我一首歌的时间》,他们都会想,也许多3分钟就可以改写分数了,更何况是7分钟呢!

经历过高考的同学不妨回忆一下这个决定了咱们人生走向的重要考试,你看了多少次时间?往往一场考试也就看个3-4次吧。但参加GMAT这个明明可以多次挑战的考试时,明知时间宝贵的我们却会下意识地不停看时间呢?
根本原因就是:你为高考做过上百次的模拟,GMAT呢?你知道有GMAT模考吗?
所以,科学模考非常重要,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实践了科学二字呢?三个点:
1,模考次数。科学实验早已证明,21是个神奇的数字。一件事如果干了21遍,就会成为你的本能。高考岂止21遍,所以高考时就算是学渣,对考试时间掌握的熟练程度也是学霸级别。GMAT模考21次绰绰有余,多数情况下,21遍很难做到,但至少也要做足8-10次模考,这都做不到就不要贸然去考场了,因为你的pace还没练好。
2,模考时间。最晚考前2周要开始进行模考。否则当你发现做题pace还是不行时,为时已晚。
3,以实战状态来模考。很多考试失败的同学会很困惑:为什么我模考可以考到700分,但实战只能考500多分呢?很简单,得看你这700分是如何考到的。这种同学是这么干的:选个黄道吉日,状态最好时来模考,第一部分是写作,这个不重要,跳过;接着是IR,这个不重要,随便做;再是数学,这个我肯定满分,跳过;最后把verbal做一下,发现正确率有70%,就潇洒地大笔一挥给自己估了个700分。很明显,直接只做verbal,和经过前面2个多小时的雨打风吹后再做verbal,显然不是一回事。第二杯半价,你不能直接来第二杯嘛。所以,模考时一定要把四个部分按顺序悉数做完,不仅仅是练pace,也是在适应考试的强度,甚至是适应考试时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情况。很多同学特别看重模考的正确率,其实这恰恰是最不重要的。因为除官方模考系统外,市面上其他的模考系统都无法模拟考试时计算机自适应式状态,官方模考系统又只能做2套模考。而且如果OG和PREP这两份资料都使用到位的话,很多模考题你已经做过了,正确率是有水分的。所以模考的最大意义是前文提到的2个:练习pace和适应考试强度。

总结一下科学备考方案的三个重点:

海量复习,快速通过。复习量要够,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你不是天才。
勤总结,题目反复分析,真正理解出题人思维。
科学模考。

以上3点做到了,如果没考好,就是技术性问题,很容易解决。如果没做到这3点,分析烤糊掉的原因是没有意义的。我觉得如果这篇文章传播开来,并且被广为理解和接受,需要GMAT培训的人数可能会锐减,我可能会失业,哈哈,没关系,那我就改行^_^祝大家杀G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