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字有多一针见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3
1.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从来如此,便对么?”这简洁的提问,深刻地质疑了长久以来被视为当然的事物,揭示了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2. 在《野草》的题辞中,鲁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反映了他说话时的矛盾心理,也映射出人在表达与沉默之间的挣扎。
3. 他曾在《且介亭杂文附集》中写道:“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这句话揭示了鲁迅对沉默的深刻理解,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沉默比言语更有力量。
4. 在《伤逝》中,鲁迅提出:“人必生活著,爱才有所附丽。”这句话强调了生活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在生活的基础上,爱情等美好事物才能得以附着。
5. 鲁迅在《坟》中提到:“我曾经尝得,失望无论大小,是一种苦味。”这表达了他对失望的普遍性和苦涩滋味的共鸣。
6. 在《南腔北调集•世故三昧》中,他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这句话揭示了中国人调和折中的性格特点。
7. 同样在《无声的中国》中,鲁迅说:“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段描述展现了对人类悲欢不相通的无奈感慨。
8. 在《野草.求乞者》中,鲁迅表达了这样的心情:“我将用无携哪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这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无奈预期。
9. 鲁迅在《华盖集·杂感》中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这句话对比了勇者和怯者的行为,揭示了社会中强者对弱者的压迫。
10. 他在《春末闲谈》中写道:“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这句话用“鬼打墙”比喻了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障碍,以及面对困难的态度。
以上是鲁迅先生部分作品的经典语录,每一句话都透露出他深刻的思想和锐利的批判精神。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