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农喜欢买“历书”,他们用历书来干嘛呢?

如题所述

历书古时称黄历、皇历或宪书,清朝以前的历书,采用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计算时间,称“太阴历”,这种历法在我国夏代发明使用,又称“夏历”,它又是农业生产的依据,又叫“农历”。民间俗称通书,“书”谐音“输”,因此又叫通胜或通利。按时间分类有万年历、百年历、月历、日历等等。

历书的主要功用是查阅时间,预定一年工作计划。农村多以历书的节气,安排耕种、布置生产等。就历书的时间性和使用性而言,是一次性用品,过期作废。谚云:过时皇历不值钱。用“一本通书看到老”,讽喻那些墨守成规、顽固不化的人。记得小时听到这样一则笑话:据说两户人家比邻而居,都做些挑贩之类的小本生意。甲以贩盐为生,乙以贩季节性的用品为业。甲妻日日瞒着丈夫偷偷储存一些盐巴。将近年关,无钱过年的甲靠卖掉妻子悄悄存放的盐巴,安度年关。乙妻听了很不服气,于是将丈夫贩卖的历书也偷存几十本,到了年底也叫丈夫拿去换钱过年,却换来丈夫一记耳光。这个笑话很形象说明:过了时历书自然成为一堆废纸。

然而,就收藏和研究而言,历书用过后不但不是废纸,有些反而可以称为文献。因为它记录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包含历史、政治、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内容,是历史的见证。如《大清宣统四年朱批时宪书》是一部印出后未能流通使用的历书,因为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从而结束了从秦始皇以来延续封建君主制。这一年,也是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即通令各省改用公历,即阳历。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而制定,故又称太阳历。从此,中国阴历、阳历合用,正所谓“世界行阳历,民间记夏时”。开创了中国历法史上延旧启新的先河。

古时历书(皇历)由朝廷掌管天文气象、推算节气、负责历法的官员——钦天监编制,于每年岁末奏进新历,送礼部颁行。皇历中除开列全年、月、日、时刻表外,还列有节气时刻供农业生产参阅,并加印“国家忌辰”、“禁止宴会、婚娶、用刑”,还有“宜出行、入学、婚嫁,不宜作灶、动土、迁徙”等等风水择日内容。有官版刊发,也有民间印行。解放后的历书用公元纪年,实行阴阳合历,删除了风水择日成份,增设生活常识一类内容。只有港台版的历书保留良时吉日色彩。“文革”期间,政治挂帅,历书也沾上浓重的政治色彩,可算是历书史上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历书,因为时间性和实用性的限制,用完即废,所以实物完整保存下来不多,物以罕为贵。据说清朝著名学者、藏书家钱大昕先生,只见过一本明朝万历八年的“大统历”残本。由此可见,明朝以前的历书已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清朝的存量也不会多,就“文革”期间的历书存量也有限。因而,历书成了收藏的又一热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2
看历书安排耕种,安排生产。历书是为了那些老农看节气,这样种植产物,不会错过季节。因为老年人不会使用手机所以造成诸多不便,历书是古代知识结晶方便老人查看
第2个回答  2021-03-12
他们用来看日历,用来记录时间,和种植东西。
第3个回答  2021-03-12
他们喜欢用这些历书来看日历,顺便在上面查一些黄道吉日,看哪一天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有什么禁忌。
第4个回答  2021-03-12
他们喜欢用来预测天气判断种植时机,因为老农民比较依赖,也比较信任历书给他们提供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