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辩证的思维,应如何评析唐朝以来的科举制?

如题所述

科举制是中国人绝不亚于四大发明的一项制度发明,英美近代公务员选拔制度是参照科举制搞的。科举制之前的中国社会可以说是完全是一个贵族社会,官僚机构被世家大族把控,官员选拔只看出身和门第,世家子弟不断顽劣,国家跟着倒霉,导致了政府管理系统的不断僵化,因为下层有才能的人士层出不穷,但是得不到重用,难以使政府官僚系统更换新鲜的血液。

 

随着庶族地主阶层的兴起,庶族或者叫寒门出身的人才进入国家管理机构成为大势所趋,科举制就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通过白纸黑字考试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公正,进而使得被选拔的有才之士参与国家管理,为国家制度创新输送新鲜的血液,这才保证了整个中华帝国数千年文明的不断延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可以说科举制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科举制创立之前,中央用人采用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用人权是被地方豪族所控制的。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加强皇权的体现,中央把用人权收回来,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科举制的推行、发展、不断完善,最显而易见的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向国家权力机构源源不断输送有用的才能人士,使得延续上千年的中央集权制度极富弹性和韧性,这是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比的。科举制自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开始一直沿用到了清末的1905年,前后延续1300多年。试问世界上有哪个政治制度的寿命超过了科举制?科举制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科举制的录取比例是极低的。总共1300年的科举考试史,只出了600多位状元,十几万进士。大部分读书人是垫背的,终生都浪费在书本上,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能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这正符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唐太宗李世民曾站在城门楼上看到源源不断有才华的读书人涌入考场参加考试,说了这么一句话,天下有才之士尽入我彀中,也就是说天下的人才都进入了我的圈套。

 

有才能的人都忙着读书去了,读的书都是为统治者规定的,并且要过关很难很难,这些精英自然没有时间精力去考虑读书以外的事情,更不会想着去造反。科举制是极大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范进中举就是一个极具讽刺的例子,50多岁了还在为考试而奋斗。科举制到了明清时期,更成为了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公开要求读书人只能写八股文,进一步禁锢了读书人的头脑。近代中国科技文化落后西方一大截儿,跟科举制的僵化是脱不了干系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1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在唐朝时期已经是比较完善的选举人才的做法。推动了唐朝的经济和人文发展,为国家各项人才实力新增不少。
第2个回答  2020-08-31
首先值得肯定的一面是,唐朝的科举制度让一直以来讲究门第和出身的朝政拥有了新鲜的血液,相对公平的考试方式也让很多寒门学子拥有改变人生的机会。
但是可以看到,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到了明清时代,为了能够建立起自己的派系,很多主考官都会提前接触到来自自己家乡的门生,于是在考试时就出现了偏袒的局面,让原本应该公平竞争的考生们败给了同乡。
第3个回答  2020-08-31
唐朝以来的科举制是一个伟大的创新,从此穷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当官,但是仍然有一些局限性和不透明不公正的现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