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如题所述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

1、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大学生心理的素质教育跟不上,呈现亚文化现象。亚文化(sub-culture)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者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而言的。【4】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热情浪漫、追求时尚、充满创造和叛逆精神,而网络、短信、影视作品倡导的个性张扬、叛逆精神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追求,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的发泄和心理压力的释放提供了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同学斤斤计较,强烈的情绪冲动加上理智控制能力较弱,突发性事件一触即发。因为大学生因为情绪失控而犯下罪过的案件屡见不鲜。2004年10月26日,21岁的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蒋晓峰,在宿舍内与同校学生吴某因借水发生争执。之后,吴某纠集持木棍的郝某、关某、赵某等人,与持铁管尖刀的蒋晓峰殴斗。蒋晓峰用刀砍伤郝某、赵某(均为轻微伤),刺中关某胸部,致其关某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

据蒋晓峰回忆,事发当晚,一个自称是隔壁寝室的人敲门进来打开水,态度蛮横,二人发生争执并厮打起来,后被同寝室的人劝住。争执过后,气不过的吴某没过几分钟就带着几名同学拿着木棍来到蒋晓峰的寝室。把蒋晓峰宿舍的门砸了一个大洞,随即冲进屋内,在群殴中,蒋晓峰的铁管尖刀砍伤了两名同学,又扎进了关某的胸部。【5】

值得注意的是,被告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多次参加奥数竞赛并获奖。一向表现良好、没有劣迹。就是因为他情绪失控,易冲动而酿下苦果。十年寒窗苦读,毁于一旦。

2、思想不成熟,幼稚冲动。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有时甚至可能出现偏差,因此基于自己错误的判断作出了错误的选择,致使犯下严重错误。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有别于社会上的青年人,他们热情敏感、激情四射拥有良好的性格的同时,亦存在一些消极的方面,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自我定位不准,挫折承受力较差,一旦遇到较大的压力,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去年初上海某著名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四学生陈慎,因在寝室盗窃走进了铁窗。他坦言,作案是为了让自己失败得更彻底。由于想当然认为自己能当“领导”,做“伟人”,加之从中学以来养成的自我中心和盲目乐观的心理,当在现实的学业与班干部竞选中受挫折时,他不是努力缩小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距离,而是自我放弃,经常逃课。最后,他成了全系最差的学生,无法正常毕业。面对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当初专业选择的错误,并最终以犯罪的方式来渲泄自己的苦闷。正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王建中教授指出,陈慎一案暴露出现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自我定位不准,挫折承受力较差,一旦遇到较大的压力,容易产生过激行为”。【6】

3、动机单一,不计后果。轰动全国的云南马加爵事件,仅仅是因为打牌发生了争执,马加爵残忍杀害了四名同校同学。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7.28”跨省抢劫杀人案的凶手罗吉军和卓科,他们把抢劫杀人得来的钱财美其名曰“创业的第一桶金”。西安音乐学院骄子药家鑫撞伤人后不仅没有及时抢救受轻伤的受害者,还凶残了将之杀害,其行凶的原因只是因为看到被害者在记他的车牌号,怕被害者纠缠他的家人。真的很难想象他们行凶的动机如此的简单,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犯下如此荒诞的罪行?

4、藐视法律,铤而走险。“警察叔叔,我女友在老家生病了,等着我回去,明天我能出去吗?”一位涉嫌盗窃犯罪的大学毕业生在被送往市看守所的路上,对身边民警如此发问,民警无奈感慨:“现在的大学生是怎么了?不论出于何种动机,一旦有了违法犯罪行为,都要付出代价,他们连这点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知道?”

大学生大多对法律条文的规定有大致的了解,有的甚至攻读法律专业。在犯罪大学生中,有的学生明明晓得那样做是违法的,但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手段比较高超,不会被查获,所以不惜铤而走险。所谓激情犯罪的背后,凸显出一个可能早被忽略却非常可怕的事实:当今不少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德育和法律意识已出现真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7
大学生犯罪就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首先,我觉得具有强烈的自卑心理,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卑出来可以消磨一个人的雄心,还会使人自暴自弃,悲观,绝望,因而产生消极,不自信抑郁等失落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