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记忆里,有什么事最能代表“年味”?

如题所述

生活中不能没有仪式感,过春节更是如此。在我的记忆中,下面的十件事最能代表年味。

1、办年货

小时候,每逢春节前的五六天,家人必忙着采办年货,一采就是一大堆肉蛋菜蔬、果品糕点等,足够过整个春节;现而今,直到春节前的一两天,人们才会随便去超市买些年货,不多,够吃三四天的,吃完再买。

这样的改变,大概是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穿,超市林立,交通便利。

2、放鞭炮

记忆中,放鞭炮是最有年味的事啦,无论是自己放还是看别人放。鞭炮有很多种,有直接点燃的炮仗,也有摔炮、划炮、地老鼠和烟花等,尤其是烟花,印象最为深刻。“啾”地一声,美丽的花朵绽放在夜空,绚烂夺目。

如今,为了保护环境,很多地方的人已经很少放鞭炮了。

3、写春联

姥爷最爱写春联,毛笔蘸上浓浓的墨汁,在深红的纸上游走,一副矫若惊龙的春联很快完成。字里行间既表达出对节日的祝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而今,会写毛笔字的人都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写春联了。

4、贴年画

大年三十,吃过早饭,最乐意干的事儿就是贴年画。看着“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执刀剑,立于门上,别提多开心了。现在,家家户户仍然保留着贴年画的习俗,年画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只是感觉再找不回以前贴年画时的激动和幸福,这大概就是成长烦恼中的一种吧。

5、挂灯笼

那时,院里还会挂妈妈动手制作的红灯笼,很简易,但很温馨。现如今,想看红灯笼,只能去超市商场,或旅游景点,或街道两旁。这些地方挂的红灯笼制作精良,样式美观,但在我眼里,远不如记忆中简易又有些丑陋的红灯笼。

6、年夜饭

从前,一家三代人围坐在桌前,满满一桌做出的美味菜肴,堪称最值得回味的年夜饭啦。现而今,大多数家庭仍然保留着在家吃年夜饭的习俗,但家人很难聚齐。也有一部分家庭选择去饭店吃年夜饭,虽然省时省力,但总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

7、看春晚

曾几何时,看春晚是每一个中国家庭在除夕夜的必备节目,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嗑着瓜子唠着嗑,其乐融融。

如今,看春晚只是众多选项中的一个,可有可无。人们感觉春晚越来越难看,一是因为人们的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二是科技日益发达,过年的娱乐项目越来越多,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打牌,也可以躲在自己房间里打游戏,还可以刷手机抢红包,更可以去电影院看电影,等等。对待春晚像对待一般的电视节目,第二天打开重播,觉得好看就看一点。

8、压岁钱

提起压岁钱,总有一丝伤感,因为已过了觍着脸向父母或长辈要压岁钱的年龄。有时候,还得给亲戚家的那些熊孩子拿压岁钱。而即便是年轻的父母,现在也有很多人不再重视给孩子拿压岁钱,因为孩子平时的零花钱就很多,也不会刻意在春节这一天给。倒是老一辈人还把给孙子、孙女掏压岁钱当做过年的“重点项目”。

9、逛庙会

庙会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也是最有趣味的去处之一。曾几何时,逛庙会的人很多,摩肩接踵,但人们不会觉得挤,更不会觉得累,反而乐此不疲,逛完一家又一家。

而今呢,逛庙会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庙会也就越来越少。大都是老年人或者带小孩的父母,在过年期间偶尔逛一次庙会,通常没逛一半就喊累。其实哪里是累,只是缺少兴趣而已。

10、串亲戚

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要有那些亲戚?平时也见不着面,有困难时也未必能帮到多少,每年春节还要受累互相拜访一次。人们生活中,见面最多的是家人、朋友和同事,但在重大的春节里,偏偏要去串亲戚。

这不,还没到春节,就有很多人绞尽脑汁,想着如何面对亲戚们的“灵魂三连击”:工资多少?买房了没?找对象了吗?为了躲避这三连击,很多年轻人就想到一个妙招:那就是不去串亲戚。

兔年新年到,心情无限妙;快乐把门敲,喜庆身边绕;吉祥跟你跑,幸福对你笑;健康来拥抱,愿你身体好;新的一年,愿你生活美满,万事如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22

儿时的记忆里,最能代表“年味”的就是一家人围坐桌前一起吃年夜饭,然后放鞭炮赏烟花。

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就是走在街上乡里街坊见面道着过年好的那种氛围……这就叫年味!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过年在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年例、押舟、祈福、逛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年味
活动
备年货
备年货、送年礼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以及过年期间的食品,显然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祭灶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民间称做“扫尘日”。
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时桃符才改称“春联”。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传统民俗功能。
放鞭炮
采用真竹燃烧发出爆炸响声的“爆竹”,起源于春秋,盛行于唐宋,而且宋盛于唐,到了宋代爆竹已流行于朝野了。在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在(陶朱公书)中载有:“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吉”。南北朝梁时,宗懔在一文中,又有“正月初一(春节),……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的记载。"到了明、清时代,我国爆竹烟火已很盛行。每逢婚丧喜庆或逢年过节,人们都要燃放爆竹烟火,拜神祭祖,表示庆贺,求神灵祖先“保佑”全家顺序,万事如意。
年味
吃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农历除夕晚餐。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们十分注重除夕的“团年饭”,除合家团圆、聚天伦之乐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赶回来过新年。团年饭是过春节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祭祖、拜神,香烛烧完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有计)、鱼(寓年年有余)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等以求吉利。

第2个回答  2023-01-22

生活中不能没有仪式感,过春节更是如此。在我的记忆中,下面的十件事最能代表年味。

1、办年货

小时候,每逢春节前的五六天,家人必忙着采办年货,一采就是一大堆肉蛋菜蔬、果品糕点等,足够过整个春节;现而今,直到春节前的一两天,人们才会随便去超市买些年货,不多,够吃三四天的,吃完再买。

这样的改变,大概是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穿,超市林立,交通便利。

2、放鞭炮

记忆中,放鞭炮是最有年味的事啦,无论是自己放还是看别人放。鞭炮有很多种,有直接点燃的炮仗,也有摔炮、划炮、地老鼠和烟花等,尤其是烟花,印象最为深刻。“啾”地一声,美丽的花朵绽放在夜空,绚烂夺目。

如今,为了保护环境,很多地方的人已经很少放鞭炮了。

3、写春联

姥爷最爱写春联,毛笔蘸上浓浓的墨汁,在深红的纸上游走,一副矫若惊龙的春联很快完成。字里行间既表达出对节日的祝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而今,会写毛笔字的人都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写春联了。

4、贴年画

大年三十,吃过早饭,最乐意干的事儿就是贴年画。看着“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执刀剑,立于门上,别提多开心了。现在,家家户户仍然保留着贴年画的习俗,年画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只是感觉再找不回以前贴年画时的激动和幸福,这大概就是成长烦恼中的一种吧。

5、挂灯笼

那时,院里还会挂妈妈动手制作的红灯笼,很简易,但很温馨。现如今,想看红灯笼,只能去超市商场,或旅游景点,或街道两旁。这些地方挂的红灯笼制作精良,样式美观,但在我眼里,远不如记忆中简易又有些丑陋的红灯笼。

6、年夜饭

从前,一家三代人围坐在桌前,满满一桌做出的美味菜肴,堪称最值得回味的年夜饭啦。现而今,大多数家庭仍然保留着在家吃年夜饭的习俗,但家人很难聚齐。也有一部分家庭选择去饭店吃年夜饭,虽然省时省力,但总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

7、看春晚

曾几何时,看春晚是每一个中国家庭在除夕夜的必备节目,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嗑着瓜子唠着嗑,其乐融融。

如今,看春晚只是众多选项中的一个,可有可无。人们感觉春晚越来越难看,一是因为人们的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二是科技日益发达,过年的娱乐项目越来越多,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打牌,也可以躲在自己房间里打游戏,还可以刷手机抢红包,更可以去电影院看电影,等等。对待春晚像对待一般的电视节目,第二天打开重播,觉得好看就看一点。

8、压岁钱

提起压岁钱,总有一丝伤感,因为已过了觍着脸向父母或长辈要压岁钱的年龄。有时候,还得给亲戚家的那些熊孩子拿压岁钱。而即便是年轻的父母,现在也有很多人不再重视给孩子拿压岁钱,因为孩子平时的零花钱就很多,也不会刻意在春节这一天给。倒是老一辈人还把给孙子、孙女掏压岁钱当做过年的“重点项目”。

9、逛庙会

庙会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也是最有趣味的去处之一。曾几何时,逛庙会的人很多,摩肩接踵,但人们不会觉得挤,更不会觉得累,反而乐此不疲,逛完一家又一家。

而今呢,逛庙会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庙会也就越来越少。大都是老年人或者带小孩的父母,在过年期间偶尔逛一次庙会,通常没逛一半就喊累。其实哪里是累,只是缺少兴趣而已。

10、串亲戚

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要有那些亲戚?平时也见不着面,有困难时也未必能帮到多少,每年春节还要受累互相拜访一次。人们生活中,见面最多的是家人、朋友和同事,但在重大的春节里,偏偏要去串亲戚。

这不,还没到春节,就有很多人绞尽脑汁,想着如何面对亲戚们的“灵魂三连击”:工资多少?买房了没?找对象了吗?为了躲避这三连击,很多年轻人就想到一个妙招:那就是不去串亲戚。

兔年新年到,心情无限妙;快乐把门敲,喜庆身边绕;吉祥跟你跑,幸福对你笑;健康来拥抱,愿你身体好;新的一年,愿你生活美满,万事如意!

第3个回答  2023-01-20

每个人记忆中都有很多过年的美好画面,而我认为最有年味的事情,还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地做一顿大年夜饭,还有年前的家乡风俗,都是最值得我怀念的过去。

先说说我们家乡湖南在腊月里,就开始的年味。

腊月里寒意袭人,却因为忙着准备年货,显得热气腾腾。若要论准备吃的美味,其中最具特色的非“熏腊味”莫属了。

杀了年猪,买了年鱼,各家的主妇都要选几块不肥不瘦的猪肉与鲜肥的活鱼,用食盐和酒腌个三四天,让鱼,肉入盐味。

接下来是风干,将鱼,肉挂于火灶房中,用炭火和柴火熏,火候要刚好,慢慢熏烤,待鱼,肉沥油呈金黄色后,贮存在干燥处,腊菜便制作完成。

这是家乡人们最喜欢的美味佳肴,腊月制作,四季可食。无论在哪,只要说到腊鱼腊肉,仿佛就闻到 了过年的味道。





腊月里,天寒地冻,白天晴朗,夜晚气温极低,也是制作红薯粉丝的最佳时候。

村子里的几家人往往选择在晴朗低温的晚上,集中在一处,支起两口锅,一锅开水负责显出粉丝,另一锅凉水负责迅速冷却。

还有老家自己做豆腐,因为正月要待客,豆腐是百搭的菜,而且吃太多大鱼大肉,豆腐刚好可以解腻。

还有打糯米糍粑,都是过年热热闹闹,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大年气氛。

在乡村,代表过年的正餐开始,是一定要放鞭炮以表仪式的,所以每一年,听到村里脆亮的鞭炮声,就知道这家昭告过年的开始。

在年饭之前,一定要先摆好桌椅碗筷,添上饭菜敬菩萨(逝去的先辈),我们随着长辈恭敬敬地在堂屋里,跪拜作揖,恭请祖人一起过年。



到了除夕晚上, 一家人团团围坐,一桌丰盛的菜,充分刺激着我们每个人的味蕾,让每个人都觉得过年的幸福滋味。

过去的年味很浓,现在渐渐淡漠,因为物质的极大丰富,手工制作的食品越来越少,反而减少了很多的乐趣。

第4个回答  2023-01-20

小时候,80年代,进入腊月就要开始准备过年美食了。

妈妈一般要提前几天开始生麦芽,熬麦芽糖,熬好后会分一碗出来放冷后用筷子一边卷一边吃,剩下的大部分用来作五花八门的各种糕点。炸麻花,麻果,雪枣……老家俗称做糖。

蒸糯米,一部分用来打糍粑,一部分用来晒干做阴米,阴米大部分用来炒米花,切米花糖,留小部分来年煮阴米粥。顺便炒瓜子花生蚕豆………各种炒货。

杀年猪,吃杀猪菜,腌腊肉,灌腊肠,腌腊鱼,蒸鱼糕,珍珠肉丸,扣肉……

炸鱼,绿豆丸子……

当然,让我觉得年味浓的还是很小的时候一家人过除夕的日子

那一天一大早妈妈就会开始做好多好多好吃的,然后说中午不能吃,要留到晚上再吃,但是我们都会偷偷去吃。

爸爸会带着我们写春联贴春联,用妈妈熬的那种浆糊,糊在纸上,香香的,看着还挺好吃的样子。

然后到了傍晚,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不会断了。妈妈会提前准备好一捆柴火,在年夜饭开始前从外面拿进屋里,然后把门关的紧紧的,说这叫收财。吃年夜饭的时候,可以喝到平时不会买的椰汁,冬天里用热水烫着铁罐头,椰奶热热的,超级好喝。

酒过三巡,爸爸妈妈会给我们压岁钱,我们小时候拿压岁钱都是拿那一会儿,然后就还回去了,没有自己持有的传统,哈哈。

然后差不多就可以开门了。开了门就是放烟花。自己家放,还跑去别人家看。小孩儿都到处乱跑,疯到春节晚会开始才回家。

看完春晚就要跨年的时候,妈妈会给我们发一杯糖水,说一家人喝了甜甜蜜蜜。

然后除夕家里会点一夜的灯都不关,就这么明明亮亮的睡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