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诗词光耀两宋,可为何后世评价褒贬参半?

如题所述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留下的作品很多,其中不乏广为流传的,可以说王安石的诗词光耀了两宋。但后人对这位大文学家却褒贬参半,这主要是因为他主张并推行的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文坛大家,少有英才

王安石的才华从年少时就表现出来,少年的他受父亲影响,研读了各类史书,同时又跟着父亲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王安石16岁时,就因才华出众,收到当时文坛大家欧阳修的夸赞和高度评价。欧阳修并为其赋诗一首“翰林岁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但此时的欧阳修并未想到,这位少年才俊,竟然成了他政治上的劲敌。

看尽了人间疾苦,立志从政

因父亲工作原因,王安石从小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彼时的北宋有劲敌压境,可谓是民困国贫,老百姓整日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看尽了人间疾苦的王安石从小就立志从政,改变现状。为了考取功名,王安石更加努力,经常读书到深夜。潜心苦读五年后,21岁的王安石终于金榜题名,踏入仕途,从此走上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为官之路。 

国家统一大业,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最也

从政初期的王安石,一直婉拒京中职位,在基层一呆就是十几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时,向当时的仁宗皇帝上奏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有理有据的向仁宗皇帝讲明社会现实,进言献策。自此,王安石被调入境,开始了其变法之路。但王安石的变法,却备受社会争议,褒贬参半。更有后人,也认为北宋的灭亡,和王安石的变法有直接关系,是靖康耻的肇事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