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试论“东南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巩本栋

如题所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东南学术的卓越历程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自章太炎、王国维等大师奠基,刘永济、吴梅等学者承前启后,他们以兼容并包的精神,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学术熔于一炉,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貌——知能并重,古今交融,中西相融。程千帆、周勋初等学者的接力,更是推动了"东南学术"的创新发展,他们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之间寻找平衡,为现代学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衡派"虽一度被视为保守,实则在创新与坚守之间找到了动态平衡,他们的思想观点多元而深刻,评价需全面而深入。《学衡》杂志倡导理性接受知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和西学精髓,南京大学的《新学衡》则进一步发扬了这一精神,推动学术界向前迈进。从晚清到现代,学术领域经历了转型,"东南学术"在此过程中崭露头角,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等人的学术贡献犹如璀璨星河,他们的研究方法和开拓精神影响了学术界的风向。

章太炎以经史佛老的融合与中西的汲取,开创出崭新的学术路径,他的成就被赞誉为高度评价。王国维和陈寅恪的学术成就不仅在于继承,更在于他们对新领域的开拓,他们的著作奠定了"东南学术"的基石,成为后学者的灯塔。陈寅恪的学术追求,如实物与遗文的互证,异族故书与旧籍的互补,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的参证,深远影响着学术研究的方向。

在陈寅恪的引领下,南京大学的学术脉络得以延续,如王伯沆与柳翼谋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培养了国学人才。国立东南大学成立后,梅光迪、吴宓等学者的加入,催生了"章黄学派"等学术流派的崛起,黄季刚的《十三经注疏》研究和"古音十九纽"理论,更是展现了他们独特的学术贡献。

刘永济虽未在东南大学任职,但作为"学衡派"的代表,他在文艺鉴赏和文学理论领域的深入研究,影响了后世。他的著作如《文学通史纲要》和《文心雕龙校释》,凝聚了独特的见解和研究方法。而吴梅先生的曲学研究,吴小石的古文字学和文学史研究,汪辟疆的文学地域研究,罗根泽的先秦诸子学研究,共同构筑了"东南学术"的丰富内涵。

程千帆先生的词学研究强调心灵体验与创作实践,他从湖湘学派汲取智慧,注重现实与传统相结合。他的学术思想深受王闓运的影响,而师从黄季刚、胡小石等大师,使他的学术根基深厚。沉祖棻、周勋初等学者的成就,如沉先生的比较法应用和程先生的文献学与文艺学结合理念,都在"东南学术"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总的来说,"东南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个人与学术理念的互动,是创新与传统的交融,是知能并举的实践。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和精神引领,推动着学术进步的不断前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正是东南学术的真实写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