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论语和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曾经向哪一位国君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如题所述

根据论语和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曾经向哪一位国君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到过齐国。齐景公以礼相待,并向他请教该如何治国。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听后十分高兴,感慨道:“夫子讲得真好呀!倘若一国之君不像君,文武众臣不像臣,父亲没有父亲的样子,儿子没有儿子的样子。

孔夫子和儒家曾经遭遇过十分严厉的批评。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有学者抨击孔子是鼓吹君主专制的罪魁祸首——在他们看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礼教,在本质上是宣扬君主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其他人只能安安心心做君主的忠臣顺民。

拓展资料:

在春秋乱世之中,礼乐征伐从诸侯出,周天子被各诸侯国架空。而在各国内部,卿大夫又常常把诸侯给架空。甚至在卿大夫家族内部,家臣以下克上的情形也并不罕见。例如,孔子所在的鲁国。鲁国宗室分支——三桓家族把持朝政,鲁君被架空。

孔子为了帮鲁君恢复君主应有的权威,发起了轰动一时的“隳三都”行动。由于三桓的强烈反弹,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而孔子不喜欢的阳虎,先是以家臣身份控制了三桓家族,后来又辅佐鲁君,最终也被三桓排挤到外国。

这段经历使得孔子对“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那种礼仪失序现象深恶痛绝。所以,他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告诉齐景公,若想治理好国家,应该为礼仪等级秩序“正名”。让君、臣、父、子都名实相符,摆正自己在礼仪等级中的位置,各尽其职。

由此可知,孔子在这句话中涉及的礼仪,其实是古典礼治社会的基本纲领。换言之,就是凌驾于无数烦琐细致的具体礼仪之上的“礼学宪法”。《礼记》中记载了一段关于孔子师生谈礼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礼”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有一天,孔子以来宾身份参与蜡祭。蜡祭是古代年终(腊月)最大的祭祀典礼。每到腊月,古人就会到山林湖泽围猎,以猎获的飞禽走兽作为祭祀祖宗的祭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