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在学校里有两类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最容易以错误的方式来处理遇到的问题和事物。一种是把孩子骄纵宠坏的家庭环境。被娇宠的孩子多会期待别人把他的愿望当命令看待,他还会认为与众不同是他的天赋权利。结果,当他进入一个不是以他为众人注意中心的情境,而别人也不以体贴他的感觉为主要目的时,他即会若有所失而觉得世界亏待了他。他一直被训练为只取不予,而从未学会用别的方式来与他人相处。

一种是忽视孩子的家庭环境。这样的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当他面对生活的问题时,他总会高估其中的困难,而低估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和别人的帮助及善意。他曾经发现社会对他很冷漠,从此,他误认为社会永远是冷漠的。他不知道他能用对别人有利的行为来赢取感情和尊敬,因此,他不但怀疑别人,也不能信任自己。

面对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我们老师常常觉得自己教育的无力。早期家庭教育的模式已经深深印入他们的行为模式,我们老师能做点什么?

其实除了父母以外,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还可以与另外一些“重要他人”的互动产生新的认同,改变自己旧的看法和行为模式。我们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就是孩子们这一阶段的“重要他人”。我想我们老师可以做的,就是和他们建立稳定的积极的关系,给予他们影响,从而带动他们固有行为模式的慢慢改变。

我的班里有一个男孩,一年级刚进来我就发现他很有攻击性,但他的父母却对他的行为很包庇,发生冲突都是找别的孩子的不是。好在班里别的孩子脾气都还挺好,没有人去激惹他,一二年级还算平静地度过。到了三年级上学期,也许是到了青春期前期,他脾气变得更加暴躁,经常和班里同学争执,如果是打架的话下手特别狠。几次拿他来谈话他都是一致的口径,都是别人要打他、侵犯他,所以他就要还击,他说:“我爸说如果在学校谁要打我,我就一定要打回去,如果我回去说我在学校被别人打,他就骂我是笨蛋!”看这他认真的眼神,我感觉到他抱定他爸爸的话是真理,他也不会对他的行为有什么悔意。我知道我如果有再多的说教,此刻也没有多大用处。我只是问他:“这样你的朋友会也来越少,你喜欢这样吗?”“这有什么,我不跟他们玩!”他回答得很干脆,我们的谈话就这样草草收场。

但他这种过激的行为并没有收敛,一天中午孩子睡午觉之前,有同学们来告状,说他在教室里发狂,我赶到教室里,看见他在地上打滚,还不停地嚎哭,我慢慢地问,才明白,原来在走廊上一个高年级的男生碰了他一下,他马上攻击人家,可是那个高年级的男生力气比他打,把他收拾了一顿,他不服气,跑回教室想找凳子去砸人家,可是找不着了人,气得在地上打滚,大哭大闹。

我心平气和的看着他在地上打滚了十几分钟,直到他累了,停下来,带他去洗脸。他说他想见妈妈,才去午托室午睡。我答应了他的要求,主要也想跟他的妈妈谈谈。

    经过跟他妈妈的交谈,我了解到这对家长虽然年纪大了,才得到这孩子,平时很宠爱,但两个都是脾气暴躁的人,孩子讲不听,也是动拳头解决,更要命的是两公婆还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打架,不避这孩子。孩子近段脾气暴躁他的妈妈也感觉到了,也表示要好好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我把这个案例和心理学同仁们交流之后,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他目前的家庭环境给了他一个错误的认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可信任的,别人随时都会伤害你,你要用武力来还击,以牙还牙。我作为他的班主任,可以跟他建立起另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温暖、接纳的、信任和尊重的,在这种关系中,我给他示范以平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他接受了这种关系,他就内化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他的一些行为就会慢慢改变,好的话,就能影响到他的其他行为方式,然后,整个人都可能发生改变。

后面那段时间我都采取这这种方式对待他,比如有一次他因挑衅老师,据同学说是与老师对骂被罚站门口,当看到我后他很惊慌。我平静地拉他到一边问明情况,然后表示:“这确实是一件糟糕的事。”然后和他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觉得怎样做,才能使这样的事情少发生一些呢?”看到我不是对他兴师问罪,而是真正想帮他找出解决办法,他也愿意跟我交流下去。

有一次午睡期间他的妈妈又打来电话,说他的孩子打电话来说要接他回去,他不想在学校午睡了,可是她在做头发,走不开,她生气了就叫他去教室睡算了。放下电话又不放心了,担心他真去教室睡了怎么办,只好请求我去看看。我赶到学校,在教学楼下叫他的名字,走廊上果然冒出了他的小脑袋,他看见我喜出望外,看来负气不午睡,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呆着滋味并不好过。我还是平静地让他讲原因,他当然又是责怪别人,说别的同学占了他的床位,老师又不帮他说话等等,我说:“问题还真不少,不过老师感觉到你这样跑出来好像也不能解决问题耶。”他低头不语,我又说:“我们来想想看还有什么办法,比去教室睡觉还好一些。”经过讨论,最后我带他回午托室,和老师讲明了情况,安排给他一个位置,他乖乖睡下了。

当然事情并没有发展得很理想,正像其他老师说的那样,这些孩子在你面前答应了要改,但转过背去又犯错了。其实反反复复地犯错是这些孩子正常的发展过程,如果要我说要多长时间就能改变他,让他变好,我还真不敢说。不过我感觉到我们的关系越来越亲近,有一天,他很认真地来问我:“老师,我以后读初中了,我还可以见到你吗?”听了他的话,我的心里一阵温暖,我确实已经成为他这一成长阶段的“重要他人”。

到了这个学期,他的性格平和了好多,几乎没有什么棘手的事要我去解决了。我都几乎忘了他还有那么顽劣的一段时期。他的变化,不能说是我的教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我可以肯定,作为一个他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我给了他积极的影响。

讲了这样一个例子,只是想说明,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实践工作中去,有时候并不需要什么巧妙、高明的技术,最主要的就是同感理解,和孩子建立起接纳、信任和尊重的关系,孩子就能慢慢地发生改变。

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的:“老师能从内心深处理解学生的反应……其模式是‘我了解你出了什么问题’。当存在一种敏锐的同感时,学生的反应则会按照这样的模式:‘最终有人理解了我的感受而不会想要去分析我或评判我。现在,我能够绽放、生长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