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园的象征和隐喻是什么

如题所述

1、象征

死亡,一种否定,以死来保持幸福快乐的极至只能是一种自欺欺人或自慰慰人,死亡是一种纯粹的消解,久木和凛子的殉情,实质上是殉情意义的消解,在对他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的推翻同时,死亡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

2、隐喻

失乐园是社会的写照,是人的心灵世界的表征,失乐园汇聚了冷与热,生与死,动与静,上与下,约束与突围等等二元对立,而这些对立是不可调和的,失乐园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所以,这里才成了“有名的自杀场所”。

扩展资料

作品主题

1、年轻人的爱固然纯洁,但是中年人在社会中会有各种复杂的关系和角色,他们背负着各种负担还能获得爱,这种爱更加纯洁。

2、真正情投意合的爱侣,随着精神之爱的加深,肉体之爱也必然不断地深化,而肉体之爱的深化又反过来促进精神之爱的不断升华。

3、两个人由心底里深深相爱而不能自拔,但爱到达绝对排他的程度时,则势必破坏这种爱,并且最终将其引向死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失乐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6

《失乐园》里弥散着情欲的味道和颓废的气息,就像是梅雨天的空气里的霉味,趋之不散。

死亡意象象征一种否定,以死来保持幸福快乐的极至只能是一种自欺欺人或自慰慰人,死亡是一种纯粹的消解,久木和凛子的殉情,实质上是殉情意义的消解,在对他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的推翻同时,死亡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

渡边淳一在《失乐园》的上部最后一章《冬瀑》里写了久木和凛子到一个叫日光的地方去看瀑布,这个瀑布意象在整个小说中作用举足轻重。它有很强的象征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可以说,冬瀑是社会的写照,是人的心灵世界的表征,冬瀑汇聚了冷与热,生与死,动与静,上与下,约束与突围等等二元对立,而这些对立是不可调和的,冬瀑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所以,这里才成了“有名的自杀场所”。

扩展资料

《失乐园》影视改编电影,渡边淳一的同名小说改编,黑木瞳主演。

画面没感觉出很明显的时代落差,有些镜头用得还蛮有心思的,很文艺片的感觉。色调很素,亮色很少,配上逐渐加深的悲情寓意的主题音乐,铺垫出悲剧收场的气氛,很自然。

凉子的服饰搭配也很好。一个受过教育、气质温婉贤淑、外表有一定吸引力的中年女子不能在穿着上表现的更贴切了,即便十年后看来都不落伍,很漂亮的说。

对男主角久木开始印象不太好,有些平庸,是个被从总编的位置撤换到闲职、自感怀才不遇的角色。小说中交代,令到凉子刮目相看的是初次见面时久木不似同龄男士喜好张扬、炫耀财富地位的内敛的气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失乐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2-02
路易斯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巴克拉德说,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费尼罗撒指出,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束,2000:120-1)。因此,诗歌的创作离不开隐喻的使用。诗人常常通过隐喻来创造优美的意境、传递深刻的内涵,让读者放飞思想的缰绳,任意驰骋,与诗人产生共鸣。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17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失乐园》,这首史诗成功地奠定了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中的地位,被誉为是继乔叟和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文学中第三位最重要的诗人。《失乐园》取材自《圣经?创世纪》,由无韵诗体写成,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诗歌中多样的,复杂交织的文体特征和丰富的隐喻表达正是其崇高风格的体现。因此,出现了大量有关《失乐园》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是从传统的修辞学和文学批评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而从认知视角解读却很少。有鉴于此,本文从认知视角探索约翰.弥尔顿的隐喻结构的叙事策略,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失乐园》文本的内涵及其革命主题,并用概念隐喻理论去分析GOD IS LIGHT(上帝是光明),HAPPINESS IS LIGHT(快乐是光明);EVIL IS DARKNESS(邪恶是黑暗),SADNESS IS DARKNESS(悲伤是黑暗)这些隐喻表达。通过研究发现:
  第一,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失乐园》隐喻性文本极具解释力。因为,人们的认知和心理机制大致相同,对每一部文学作品的判断和评估须整合其作者对世界的独特体验。
  第二,通过分析弥尔顿诗作中的光明和黑暗隐喻,约翰.弥尔顿的隐喻并非仅仅是语言层次的体现,而与认知隐喻思维相关。《失乐园》中的隐喻源自我们日常生活中基本的概念隐喻,同样它们也是基于作者个人对世界的体验。
  第三,本研究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是有效的,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可以很好地运用到诗歌阐释和意义构建中。实际上,《失乐园》分析中加入认知视角不会排斥传统的研究方法。相反,这些方法都是彼此互补的,多元的视角有助于提高史诗分析的整体质量,深度和广度。
《失乐园》(Lost Paradise)以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诗中叛逆之神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毫不屈服,为复仇寻至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分别善恶的树上的果子。最终,撒旦及其同伙遭谴全变成了蛇,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该诗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是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部极重要的作品。
  人类因为发挥智慧而创造了文明;因为滥用了智慧而受到诅咒。沃土长上荆棘,绿色原野成为荒漠,晴朗的天空变得乌烟瘴气,清澈的河流秽物漂流。人性如果受到邪恶败坏,就会导致可怕的后果--毁灭,人就可能失掉永生(生生不息繁衍)的权利,他将出于尘土而复归于尘土。这是一个古而常新的警钟。上帝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上帝因为亚当和夏娃是自己的造物,惩罚了他们,同时也很怜惜。他用兽皮作了衣服给他们穿,接着打发他们出伊甸园,赐土地给他们耕种。   
上帝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后,便在园子的东边安设基路呐(传说中带翅膀的动物)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来把守通往生命之树的道路。  
  从此,上帝失落了人;人也失落了上帝。
第3个回答  2011-10-31
人类因为发挥智慧而创造了文明;因为滥用了智慧而受到诅咒。沃土长上荆棘,绿色原野成为荒漠,晴朗的天空变得乌烟瘴气,清澈的河流秽物漂流。人性如果受到邪恶败坏,就会导致可怕的后果--毁灭,人就可能失掉永生(生生不息繁衍)的权利,他将出于尘土而复归于尘土。这是一个古而常新的警钟。
第4个回答  201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