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描写镇江北固山的诗词

马上回答有加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扩展资料: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

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

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淘淘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

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

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

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

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胄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

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

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

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念 奴 娇
叶梦得
峰横起,
障吴关三面,
真成尤物。
倒卷回潮,
目尽处、
秋水粘天无壁。
绿鬓人归,
如今虽在,
空有千茎雪。
追寻如梦,
漫馀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
孙郎终古恨,
长歌时发。
·1705·
《宋词鉴赏大典》
万里云屯,
瓜步晚、
落日旌旗明灭。
鼓吹风高,
画船遥想,
一笑吞穷鬓。
当时曾照,
更谁重问山月。
叶梦得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时,登镇江
北固山有感而作 。此词步苏轼名作《 念奴娇·赤壁
怀》古词原作之韵,在构思和谋篇上与东坡之词有颇
多类似。
词的上片是借景抒怀。起句“ 云峰横起”,奇峰
突起 ,气势不凡。下句“障吴关三面”,是写云峰分
布情景:云雾缭绕的山峰象屏障一样把古吴国所属地
区遮去了三面 。三面,是指东、西、南三面。吴关,
·1706·
《宋词鉴赏大典》
泛指吴国辖境,此处指今江苏沿江一带。接下去“真
成尤物 ”,是作者对云峰的赞叹。尤物,原意指尤异
的人物,一般是指女性,这里借指云峰的奇特可爱。
紧接以下两句写从江干极目望去,回潮倒卷之处,
水天浑然一体,无边际可寻。这句是用韩愈《祭河南
张员外文 》“洞庭汗漫,粘天无壁”的下一句,很切
合词意,押“壁”字韵,可谓天衣无缝。一个“秋”
字点出时令 。下面五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面说过,
作者曾两次出知建康府,第一次到建康时不过五十岁
多一点,还不算老,“绿鬓人归”,回去时头发还是青
的;可是这次重返故地,已是过了花甲的人了,人虽
还活着,但已是满头白发,回想当年情景,有如大梦
一场 ,只有诗情未减,下笔仍象往日那样雄浑奔放。
作者在这里虽然感到年岁日增,精力已不如前,但并
无伤感情绪,还以“诗句犹杰”自豪,胸襟是很开朗
的。
词的下片 ,则是作者看了眼前景物,思潮起伏,
兴起了一系列的感慨。首先他想到东汉末年崛起江东
的孙策,也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时而引吭高歌。当
时孙策正值英年,手握雄兵,有澄清天下之志。可惜
他壮志未酬就短命死了 ,饮恨千秋。“万里”以下五
·1707·
《宋词鉴赏大典》
句,应是作者兴尽下山,回到自己座船以后的思想活
动。他向西望去,万里浓云绵亘,此时北岸临江的瓜
步一带,夕阳正照着军营中的旌旗或明或暗,鼓角声

水调歌头
多 景 楼
陆 游
江左占形胜,
最数古徐州。
连山如画,
佳处缥缈著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
烽火连空明灭,
往事忆孙刘。
千里曜戈甲,
万灶宿貔貅。
·2509·
《宋词鉴赏大典》
露沾草,风落木,
岁方秋。
使君宏放,
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
磨灭游人无数,
遗恨黯难收。
叔子独千载,
名与汉江流。
陆游词作鉴赏
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陆游三十九岁 ,以枢
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出任镇江府通判,次
年二月到任所。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
多影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固下滨大江,三
面环水,登楼遥望,淮南草木,历历可数。这年十月
初,陆游陪同知镇江府事方滋登楼游宴时,内心感叹
而写下此词赋。

永 遇 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南 乡 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念 奴 娇
登多景楼
陈 亮
危楼还望,
叹此意、
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
浑认作、
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
连岗三面,
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
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
登高怀远,
也学英雄涕。

凭却长江,
管不到、
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
不须反顾,
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
势成宁问强对!

永 遇 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姜 夔
云鬲迷楼,苔封很石,
人向何处?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
千古空来去。
使君心在,苍厓绿嶂,
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
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
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
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京耆老,
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
至今在否?

还有很多。楼主如果要的话。可以和我联系 [email protected]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8-15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