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的民俗民风

如题所述

沔阳民歌内容十分丰富,仙桃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据新修《沔阳志》载,大致可分为八种,即:号子、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革命历史民谣、新编民歌等。这些民歌大都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表达了他们悲喜的情绪和憎爱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沔阳花鼓戏为湖北地方剧种,又称沔阳花鼓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仙桃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在民间,盛传着“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传统剧目有《十三款》、《站花墙》等。
沔阳渔鼓是湖北四大曲种之一,是湖北省流行最广、群众熟悉和喜爱的曲艺走唱形式。沔阳渔鼓职业艺人代代相传,并有丰富的传统曲目和唱腔,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长期以来,各地仍沿用沔阳方言演唱,保持着浓厚的民间乡土气息。沔阳渔鼓的传统曲目十分丰富,以反映冤案内容的为最多,其次是演义或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等。传统曲目有《吕蒙正赶斋》、《洪秀全》、《谋考案》、《十三款》等;现代曲目多数是短篇,有《迷路记》、《大刀风云》、《送胶鞋》等,且除用渔鼓、简板击节伴奏外,新中国成立后,加用二胡、京胡、扬琴等乐器进行伴奏演唱。
沔阳皮影戏,是仙桃众多的民间艺术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在我国皮影戏艺术行当中,沔阳皮影戏又以玲珑剔透的影象,优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幽雅动听的拌奏而独具一格。沔阳皮影又分为上路子、中路子、下路子。上路子腔借鉴民间小调如薅草歌、打硪歌和鸡鸣腔等,中路子腔融入了汉剧、楚剧等唱腔,诠释了沔阳皮影的海纳百川,下路子腔曲调婉转悠扬,是沔阳渔鼓腔的正源。
皮影戏剧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和道具是用牛皮采用沔阳雕花剪纸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成。艺人们使它们的每个关节都能活动,安上操作杆,在白色细布做成的银幕后面,由艺人操作表演,配以各种类型的道具、布景,通过灯光将影像在银幕上显映出来,色彩绚丽,如同电影一般。沔阳皮影戏有传统剧目三百多个,创作的现代剧目二十多个,多以盘朝剧为主要剧目,偶尔穿插新编剧。其中《皇历迷》、《螺仙女》、《武松打虎》、《火焰山》、《三请樊梨花》、《薜丁山征西》等剧目深受群众欢迎。
沔阳善书是一种以宣讲帝王诏会、劝人行善为内容,以韵白相间、讲唱结合为特点的曲艺形式,又称“讲圣渝”、“说贤书”等,民间称之为“太平书”、“化春福”和“哭善书”等。大致形成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流行仙桃全境及周边县市,以仙桃城区、沔城、胡场、通海口、沙湖、长埫口和西流河最为集中。旧时的讲唱活动很盛行,常有“五里三台戏”的场景。九十年代,沔阳善书都不乏讲唱艺人和听众。
沔阳道情又称湖北道情,是在沔阳打硪号子、沔阳花鼓戏、沔阳渔鼓的唱腔、曲牌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上不断积累演变而成的一种曲唱艺术。沔阳道情音乐性较强,板腔丰富,地方风味极浓。是湖北影响较大的地方曲艺形式之一。
沔阳小曲,又叫“碟子小曲”,或称“内河小曲”。汉水流域的一种“俚歌俗曲”,曲调高亢、优美、动听、是以唱为主的曲唱艺术,唱词优美,清新自然,有着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它的音乐风格是根据沔阳方言四声语调的特色而形成的,是湖北小曲中较为突出的曲种之一。它历史悠久,与明清时期沔阳地区的俗曲和民歌根枝相连,并吸收了邻近省份的曲唱,成为湖北地方曲艺中音乐性最强的曲唱艺术。沔阳小曲演唱的形式简便灵活,表演形式可一人敲碟演唱,也可以配上丝弦二人或多人演唱。
沔阳三棒鼓是一种技艺性的歌舞,曲艺的一种,其表演方式是:腰系鼓,颈挂锣,用两端嵌有铜钱的三根木棒,轮流抛于空中,双手一边丢棒,接棒,一面击鼓,一面敲锣,同时应节而歌,这是单人的玩法;二人表演时,更为精彩,一人丢棒接棒,击鼓歌唱,一人敲锣,并为丢棒者伴唱,棍棒时儿在空中划出三条晃晃的曲线,时儿变换成一个个多彩的花环,稳稳地接住,抛起,再接住,再抛起——那种精美的表演,让人看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沔阳高跷龙灯把高跷、龙灯结合表演,风格独特,技艺高超,为人们所惊叹,是沔阳舞龙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高跷舞龙人必须同时具备三大基本功:踩高跷的本事、舞龙灯的技巧、武术功夫。高跷龙灯关键看舞龙头的人,重要的是舞龙时,龙头要甩得开、转得圆,因为崇墉龙灯的下嘴是活动的,龙头向上时龙口张开抢珠,向下时龙口闭拢,活灵活现,极是好看。沔阳高跷龙灯可玩花样、以天盘、地盘、地滚(俗称懒龙翻身)鱼咬尾、半边月、青龙盘柱、五岳(玩五张方桌)等十几种技艺,穿插进行。玩龙灯阵容强大,威武雄壮,成为仙桃民间传统舞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沔阳采莲船在仙桃春节文艺活动中,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采莲船与仙桃所处的地域有关,这里湖水茫茫,莲花飘香,乃鱼米之乡。历来盛产莲藕,因而采莲船这一艺术形式在仙桃广为流传。仙桃采莲船又以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而闻名于荆楚大地,曾多次参加省民间舞蹈汇演,并获好评。
采莲船,又叫“划彩船、跑旱船”,为湖区人民模仿驾船采莲而创作的一种歌舞形式。仙桃彩莲船制作别具一格,是用竹木精心制作而成,下为船形,五、六尺长,上是宝塔亭阁型盖顶,船高两米左右,船身皆用彩纸裱糊。一支彩莲船安排六至七人跑船,由一少女(或一青年男子)扮成采莲女,一男子扮成梢公撑篙,牵引彩船跑圆场或作荡船状,船后一梢公婆手握破芭扇随船而行,还配有敲锣打鼓、拉琴等。仙桃彩莲船在表演上独树一帜,先撑篙的大汉即兴创作的四句开场,句式以“三三四三"的主词和衬字组成,多为恭喜之词;后由撑篙的大汉与坐船的姑娘对唱,内容多为民间爱情故事,一唱众和烘托气氛,坐船的姑娘随着音乐在撑篙的大汉竹竿牵引下翩翩起舞,边唱边舞,把舵的艄婆与两位主角配合,耍滑稽动作引观众发笑。唱腔为沔阳花鼓戏腔,如"采船、游江、赶旱船、八段锦、手扶拦杆"等。每逢春节的初一至十五,彩莲船便沿街串乡拜新年,边舞边唱,给广大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沔阳舞狮(俗称“玩狮子”),有地狮子、台狮子两大类。地狮子由一人手持绣球舞弄逗引,两人披顶狮身表演抖毛、抓痒、跳跃、跌扑、睡觉、翻滚、踩球等动作。台狮子在垒起的方桌台上表演,分大中小三种台型,大台型有“九妖十八洞”(即由36张方桌垒起的高台),中台型有“小九妖十八洞”,小台型有“一柱香”(9张方桌垒9层)、“灯笼园”( 9张方桌脚对脚桌面对垒桌面9层)等。舞狮者除表演与地狮子相同的动作外,还有在垒起的方桌间穿绕攀爬,间插望江喝水、四爪踏雪、金钱吊葫芦等绝技表演。动作惊险扣人心弦。每到逢年过节,仙桃各地都会有沔阳舞狮的表演。
襄河吹打襄河吹打是流行于襄河(襄阳以下的汉水为襄河)中下游的民间吹打类乐种,乐曲主要是在当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并吸收不少明、清俗曲演化而成。襄河吹打的乐器有唢呐、大锣、钹、鼓、小锣、马锣等,乐器以唢呐为主,乐队以六人组最常见,演奏形式分为行奏与坐堂两种。旋律具有浓郁的江汉平原风味,许多乐曲直接来自沔阳民歌。乐曲结构大都为单曲体,既有长短句结构,也有上下句对仗结构。襄河吹打应用于仙桃民间红白喜事、吉庆盛典等不同场合,是仙桃各种民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仙桃十样锦也称“七星点子”、“十番锣鼓”,在沔城也叫“清音”。起源于明代流传于民间,后被释、道加以利用,由构成十种音色的敲击乐器(即:打、堆、各、七、浪、星、当、昌)加吹管乐器(即:笛、箫、唢呐、笙)组成,属于“襄河吹打”的一种演奏形式。演奏的曲调多为南北曲牌中的牌子曲,也杂有部分民间小调。其主要曲目有《渔家乐》、《金钱花》等。据《沔阳州志》记载:“十番锣鼓”又名“十样锦”还有一段历史典故。明太祖朱之璋第十二太子朱柏在古镇首建观音阁作其行宫,朱柏爱好音乐,将宫廷音乐“十样锦”引渡古镇,从此“十样锦”安家落户,世代相传数百年。
江汉丝弦江汉丝弦是江汉平原的一个民间丝弦乐种,是在沔阳民歌、沔阳小曲和沔阳花鼓戏音乐的孕育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迄今约有近百年的历史。 二胡、四胡、京胡是江汉丝弦的主要乐器。二胡的表现比较多样,颤音、滑音、打音、挑音指法和起弓带“音头”的技巧形成各种音色表现特点。四胡多用以表现由民间小调改编而来的短小乐曲。京胡音质明亮高亢,发音刚健有力。具有明快的节奏感和强劲的表现力度,一般用于结构长大、带有戏曲唱腔特点的乐曲。月琴有时候也加入其中运用,以其弹拨乐的音色及双音、琶音、跳音的表现,为江汉丝弦的音乐表现增添了色彩性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