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王洛克菲特怎么死的

石油大王洛克菲特怎么死的还有他的一些生平简介

我知道就这么多.....
美国早期的富豪,多半靠机遇成功,唯有约翰·洛克菲勒例外。他并非多才多艺,但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自己独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只不过是极具野心、唯利是图的企业家,也有人恭维他是个慷慨的慈善家。但不管怎样,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十亿富翁,作为石油巨子,他在相当一段时期控制着全美国的石油资源,并创设了托拉斯企业制度,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839年7月8日,约翰·洛克菲勒出生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名叫杨佳的小镇。他的父母,个性截然不同:母亲是个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经》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勤快、节俭、朴实,家教严格;而父亲却是个讲究实际的花花公子,他自信、好冒险,善交际,任性而又以自我为中心。洛克菲勒作为长子,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长处,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父亲名叫威廉,人称"大个子比尔",是个到处闯荡的木材商、马贩子,也是个走江湖的巫医,兜售所谓"立见奇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此外,他还出卖土地,买卖毛皮,贩盐,推销杂货,几乎是无事不干的百事通。

父亲出外经商,一去就是几个月,家中对孩子们的教育主要由母亲承担。但偶尔归家的父亲也与母亲一样望子成龙,一有空就教约翰如何写商业书信,如何准确而迅速地付款,以及如何清晰地记账。他深知社会的现实和世道的冷酷,所以他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在踏入社会之前就能坚强而且精明起来。

比尔很注意在游戏中创造机会启发约翰和他的弟弟,以培养他们预防不测的意识。当约翰还是个孩童时,父亲常常让小约翰从高椅子上纵身跳入自己怀抱。有一次父亲没有用双臂接他,他就重重地摔在地上。父亲严肃地对他说:"要记住,决不要完全信任任何人。哪怕是最亲密的人,也千万不要轻信!"这件事给约翰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在日后的生意场上,他始终保持冷静、警觉的头脑,从而避免了多次失误。

然而,约翰对父亲血液里流淌的东西并没有全盘接受,他完全没有父亲那种花花公子的秉性,而是继承了母亲勤俭的美德。他把这种信念视为"商业训练",一生中烙守"不俭则匮"的准则;从中他还引申出自己的结论:"只有数字作数。"

约翰·洛克菲勒14岁那年,在克利夫兰中心中学上学。放学后,他常到码头上闲逛,看商人做买卖。有一天,他遇到一个同学,两人边走边聊起来。那个同学问:"约翰,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年轻的洛克菲勒毫不迟疑地说:"我要成为一个有10万美元的人,我准会成功的。"谁曾料到,几十年后,这个蜚声国内外的石油大王,其拥有的财富达10亿美元,是他童年梦想的10万倍!

约翰·洛克菲勒1855年中学毕业后,便决定放弃升大学,到商界谋生。为了寻找工作,他在克利夫兰的街上跑了几个星期,拿定主意要找一个前程远大的职业。他的眼界颇高。他后来回忆道:"我上铁路公司、上银行、上批发商那儿去找工作,小铺小店我是不去的。我可是要干大事的。"

当年9月26日,他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商行当上了会计办事员。从此,这个日子就成了他个人日历中的喜庆纪念日,他把它作为第二个生日来庆祝。"就在那儿,我开始了学做生意的生涯,每周工资是4美元。"他追忆道。

他工作勤勤恳恳,不久就养成了对数字的好眼光。他除了记好账外,还为商行的经营出主意。有一次,商行买入一批大理石,打开包装后竟发现高价购进的大理石材上有瑕疵,商行老板沮丧而又无计可施。这时,头脑灵活的洛克菲勒建议把责任推到负责运货的3家运输公司头上,向这3家公司分别提出赔偿损失的要求。这个绝妙的主意使商行得到的赔款比原来高出两倍,商行由此得到一笔"飞"来的横财。洛克菲勒这种天生的经商才能颇得老板赏识,很快给他提了薪,工作第一年他挣得了300美元。

第三年他的年薪提到600美元。但他知道自己对这家商行的贡献远不止此,因此要求加薪到800美元,结果遭到拒绝。洛克菲勒断然决定离开这家商行,自闯天下。

1858年,年仅19岁的洛克菲勒向父亲借款1000美元,加上自己积蓄的800美元,与比他大10岁的克拉克合股创办了一家经营谷物和肉类的公司。这是洛克菲勒生平所办第一家公司。由于经营顺利,第一年就做了4.5万美元的生意,净赚4000美元。第二年年底净赚1.2万美元,洛克菲勒分得6000美元。

洛克菲勒做生意时总是信心十足、雄心勃勃;同时又言而有信,想方设法使自己取信于人。克拉克对洛克菲勒做事仔细十分欣赏,他描述当年的情况说:"他有条不紊到极点,留心细节,不差分毫。如果有一分钱该给我们,他必取来。如果少给客户一分钱,他也要客户拿走。"

这时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已经发现了石油,成千上万人像当初采金热潮一样拥向采油区。一时间,宾夕法尼亚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产量飞速上升。

克利夫兰的商人们对这一新行当也怦然心动,他们推选年轻有为的经纪商洛克菲勒去宾州原油产地亲自调查一下,以便获得直接而可靠的信息。

经过几日的长途跋涉,洛克菲勒来到产油地,眼前的一切令他触目惊心:到处是高耸的井架、凌乱简陋的小木屋、怪模怪样的挖井设备和储油罐,一片乌烟瘴气,混乱不堪。这种状况令洛克菲勒多少有些沮丧,透过表面的"繁荣"景象,他看到了盲目开采背后潜在的危机。

冷静的洛克菲勒没有急于回去向克利夫兰的商界汇报调查结果,而是在产油地的美利坚饭店住了下来,进一步作实地考察。他每天都看报纸上的市场行情,静静地倾听焦躁而又喋喋不休的石油商人的叙述,认真地作详细的笔记。而他自己则惜字如金,绝不透露什么想法。

经过一段时间考察,他回到了克利夫兰。他建议商人不要在原油生产上投资,因为那里的油井已有72座,日产1135桶,而石油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这是盲目开采的必然结果。他告诫说,要想创一番事业,必须学会等待,耐心等待是制胜的前提。

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打先锋的赚不到钱。"由于疯狂地钻油,导致油价一跌再跌,每桶原油从当初的20美元暴跌到只有10美分。那些钻油先锋一个个败下阵来。

3年后,原油一再暴跌之时,洛克菲勒却认为投资石油的时候到了,这大大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他与克拉克共同投资4000美元,与一个在炼油厂工作的英国人安德鲁斯合伙开设了一家炼油厂。安德鲁斯采用一种新技术提炼煤油,使安德鲁斯一克拉克公司迅速发展。

这时,洛克菲勒尽管才20出头,做生意己颇为老练。他欣赏那些得冠军的马拉松选手的策略,即让别人打头阵,瞅准时机给他一个出其不意,后来居上才最明智。他在耐心等待,冷静观察一段时间后,决定放手大干了。可他的合作者克拉克这时却举棋不定,不敢冒风险。两个人在石油业务的决策上发生了严重分歧,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

他们两人都知道石油前景广阔,在拍卖公司产权时都不肯放弃他们原来的经纪行在安德鲁斯一克拉克公司的股权,彼此喊价的情景十分激烈。两人从500美元开始叫起,谁出价最高将购得股权。洛克菲勒已下定决心要投入石油生意,因此每次都毫不犹豫地喊出比克拉克更高的标价。当标价达到5万美元时,他们都意识到此价格已大大超出公司的实际价值了。但标价仍在上升,6万美元,7万美元……当克拉克无力地喊出7.2万美元时,洛克菲勒面不改色的喊价"7.25万美元"。克拉克哭丧着脸说:"我不再抬价了,约翰,这股权是你的了。"然后,他扬长而去。

26岁的洛克菲勒终于取得了胜利。他后来在回忆这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时说过:"这是我平生所作的最大决定。"从此,他把公司改名为"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满怀希望地干起了他的石油事业。

洛克菲勒迅速扩充了他的炼油设备,日产油量增至500桶,年销售额也超出了百万美元。洛克菲勒的公司成了克利夫兰最大的一家炼油公司。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

当时的石油业,秩序还十分混乱,生产过剩,质量较差,价格混乱……激烈的角逐已现端倪,洛克菲勒的公司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

高瞻远瞩的洛克菲勒意识到,必须把自己的企业扩大,船大才能抵御惊涛骇浪的冲击。他果断地说服自己的弟弟威廉参加进来,建立了第二家炼油公司,并派他去纽约经营石油进出口贸易,尽快打开欧洲市场。威廉临去纽约前,兄弟俩促膝谈心,踌躇满志地立下了誓言:"我们要扩张、再扩张,资金越多,我们发展的本钱也越丰厚,我们要独霸世界!"

虽然当时洛克菲勒对于自己将要创造的"超级帝国",心中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但他对企业的未来及个人的前途信心百倍。他坐镇克利夫兰市的总部指挥着全局,应付着一切挑战。

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扩大市场,首要的是制定质量管理标准,削减成本,降低价格。他向银行贷款,新建了一座堪称"标准"的新炼油厂,生产出标准的煤油,很受人们的欢迎。

从一开始,他就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他在纽约开设的办事处,专门向东海岸和国外出售公司产品。他尽可能削减各种成本,如自制油桶,并买下一家化学公司,自制炼油用的硫酸。为了免付铁路运输费用,他还购买了油船和输油管。年轻时的节约习惯,被洛克菲勒用到了生产中,发挥出巨大的效益。

洛克菲勒热衷于公司间的联合,他联合了两位资金雄厚、信誉很好的投资合作者。3年之后,也就是1870年1月10日,创建了一家资本额为100万美元的新公司,它的名字就是标准石油公司。身为公司创办人和总裁的约翰·洛克菲勒获得了公司1/34强的股权,当时他年仅30岁。

科学的管理、精细的经营、高质量的产品为标准石油公司赢得了声誉,也具备了坚实的竞争能力。1865年洛克菲勒初进石油业时,克利夫兰有55家炼油厂,到1870年标准石油公司成立时只有26家生存下来,1872年底标准石油公司就控制了这26家中的21家。

洛克菲勒讲求效能,憎恨浪费精力、浪费成本和利润的无谓竞争。他讨厌当时通行的那种一次次降低价格,直到把竞争者赶出这个行业,再随意抬高价格的竞争方式。他向竞争者们提供现金或标准公司的股票,来换取他们的炼油厂的所有权,结果大多数人都同意将工厂出卖给标准公司。可以说,他是认识兼并价值的一名先驱者。在兼并公司的同时.洛克菲勒还网罗了一批能人干将,这些人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价值远远超过被兼并的所有公司。"

洛克菲勒用兼并的方法在全国广泛收买炼油厂,到1879年底,标准公司作为一个合法实体成立后刚满9年,就已控制了90%的全美炼油业。到了1880年,全美生产出的石油,95%都是由标准石油公司提炼的。自美国有史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企业能如此完全彻底地独霸过市场。

随着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的发展,因本身庞大而导致的难以控制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洛克菲勒清醒地看到这一弊病并引起重视。

正在这时,洛克菲勒在一本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现一篇文章,里面写道:"小商人时代结束,大企业时代来临。"他感到这与自己的垄断思想不谋而合,就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以高达500美元的月薪聘请文章的作者多德为法律顾问。

多德是个年轻的律师,他"走红"后,就千方百计为洛克菲勒的公司寻找法律上的漏洞。一天,他在仔细研读《英国法》中的信托制度时,突然产生出灵感,提出了"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的概念。

所谓"托拉斯",就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多家企业,不再各自为政,而以高度联合的形式组成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这种形式比起最初的"卡特尔",即那种各自独立的企业为了掌握市场而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结成联合战线的方式,其垄断性要强得多。

在多德的"托拉斯"理论的指导下,洛克菲勒在1882年1月20日召开"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东大会,组成9人的"受托委员会",掌管所有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和附属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理所当然地成为该委员会的委员长。随后,受托委员会发行了70万张信托址书,仅洛克菲勒等4人就拥有46万多张,占总数的2/3。就这样,洛克菲勒如愿以偿地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在这个托拉斯结构下,洛克菲勒合并了40多家厂商,垄断了全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

托拉斯迅速在全美各地、各行业蔓延开来,在很短时间内,这种垄断组织形式就占了美国经济的90%。很显然,洛克菲勒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垄断时代。

19世纪80年代,标准石油公司进一步向西欧和中国扩大海外市场,美国的工艺已使标准公司的产品优于欧洲人的产品,因而标准公司赢得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煤油市场。在中国,标准公司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它分送掉几百万盏廉价的油灯,使中国人购买和点燃标准公司的煤油,被人们称之为"点燃亚洲光明之灯"。就这样,标准公司一步一步地把石油市场从欧洲扩展到亚洲,进而扩展到全世界。

1884年洛克菲勒把标准公司总部由克利夫兰迁到纽约市百老汇街26号,成了一家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团企业。约翰·洛克菲勒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标准石油公司几经更名,最后也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

1896年,洛克菲勒离开纽约总部,秘密地搬到了波坎铁柯庄园,他退休了。这一年他才57岁,正值壮年。为什么会激流勇退呢?有人说他自觉罪孽深重。洛克菲勒成功的背后,确实有不少同行厂商倒闭、破产,饱受他那弱肉强食的垄断之苦。也有人说他患了严重的消化功能紊乱症。在过去40年中,他要钱不要命,以致积劳成疾,不得不退休。到底是因为什么,恐怕谁也说不清了。

洛克菲勒在退休后又活了41年。他退休后几乎将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发展慈善事业上。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他每年的捐献都超过100万美元。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专门负责捐款工作。他捐款总额达5亿美元之多。对此有人表示尊重和感谢,但也有人说那是为了赎他自己深重的罪孽,是出于一种犯罪感。有一位公理会的牧师谴责洛克菲勒的一笔10万美元的捐款是"肮脏钱"而拒不接受。

在流言的影响下,洛克菲勒经营的标准石油托拉斯也被迫解体,被分解成38家新公司,直到今天,这些公司都还是美国工业的巨擘。

1937年5月23日,98岁的洛克菲勒在他奥尔蒙德海滩别墅里去世了。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洛克菲勒家族成了美国十大超级富豪之一,也是当今美国知名度最高的家族之一。他的孙子纳尔逊·洛克菲勒曾当上了美国副总统,而他的另一个孙子大卫·洛克菲勒则是赫赫有名的大银行家。洛克菲勒家族如今的财富到底有多少,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16
洛克菲勒
约翰·洛克菲勒 (1839—1937年) 美国实业家、美孚石油公司创办人。出生在美国东北部一个小村,家境贫寒。幼年时,曾将别人送他的一对火鸡精心喂养成群,挑好的在集市上出售。12岁时积蓄了50美元,他把钱借给邻居,收取本息。在克利夫兰商业学校毕业后,曾任一运输公司会计,三年积蓄900美元。他未参加南北战争,却在战争中捞取了1.7万美元。他沉默寡言,把全部精力倾注在金钱上。23岁时,他到了钻出美国第一口油井的石油城,经实地考察,决定从事风险不大、不会亏本的炼油业。第二年与他人合资7万美元在克利夫兰建立了一家大炼油厂,采用可提炼出优质油的新技术,把竞争者远远抛在后面,获利100%。1870年,他把两座炼油厂和石油输出商行合并,创建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吞并了该地区20多家炼油厂,控制该州90%炼油业、全部主要输油管及宾夕法尼亚铁路的全部油车。又接管新泽西一铁路公司的终点设施,迫使纽约、匹兹堡、费城的石油资本家纷纷拜倒在其脚下。接着,为控制全国石油工业,他操纵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和伊利公司同宾夕法尼亚公司开展铁路运费方面的竞争。结果,在8年内,美孚石油公司炼油能力从占全美4%猛增到95%。美孚公司几乎控制了美国全部工业和几条大铁路干线。1882年,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后来,洛克菲勒财团又形成由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等四家大银行和三家保险公司组成的金融核心机构,这七大企业控制全国银行资产的12%和全国保险业资产的26%,洛氏家族通过它们影响工业企业决策。洛克菲勒财团创办基金会,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其他社会团体赠款,扩大影响和势力。洛克菲勒财团还指派亲信人物担任政府要职,如曾任国务卿的杜勒斯、腊斯克都担任过洛氏基金会董事长的职务;基辛格出任国务卿之前,曾担任纳尔逊·洛克菲勒(老洛克菲勒之孙)的外交政策私人顾问。该家族的成员也活跃于政治舞台,左右内政和外交政策,如纳尔逊·洛克菲勒就曾担任1974—1977年美国副总统。

约翰.D.洛克菲勒是现代商业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

一方面,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在巅峰时期曾垄断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另一方面,洛克菲勒笃信基督教,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秉承“在全世界造福人类”的宗旨,捐款总额高达5亿美元。
这种看似相互冲突的精神状态,使洛克菲勒的创业史在美国早期富豪中颇具代表性: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独有的魄力和手段,一步步建立起庞大商业帝国。洛克菲勒说:“如果把我剥得一文不名丢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驼队经过——我就可以重建整个王朝。”

16岁的洛克菲勒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干货店当职员,每星期赚5美元。19岁,他下海经商,倒卖谷物和肉类。从这时起,洛克菲勒将每一笔收支记录在册,甚至不漏掉一个便士的慈善捐款。经过三年积累,22岁的洛克菲勒进入石油业,并于1870年创建标准石油公司。

此时,洛克菲勒已不满足这种储蓄式的创富速度,1882年,他开创了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这个极易聚集财富的结构使标准石油两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团企业。洛克菲勒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标准石油公司最后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1910年,洛克菲勒的财富已达10亿美元。好景不长,第二年美国最高法院便裁定解散托拉斯。

尽管巨大财富引起社会的警惕,洛克菲勒本人却还是那个虔诚的基督徒,严格遵循浸礼会的教条生活——不得喝酒、抽烟,甚至跳舞。与一般意义上的富翁习性不同,洛克菲勒对购买法国庄园或苏格兰城堡无甚兴趣,也不屑于购买艺术品、游艇或中世纪韵味的西服,一生沉溺的爱好只有骑马。

1897年,从标准石油公司退休后,洛克菲勒专注于慈善事业。中国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其海外投资中独占鳌头。众所周知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一项事业;鲜为人知的是,周口店“北京人”的挖掘和考古工作,洛克菲勒基金会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

不过,作为在中国最具知名度的老牌美国资本家,洛克菲勒这个名字一度成为资本主义劣根性的代名词。在改革开放之初,他所代表的美国个人创富史在中国媒体的描述中得以展现,并循序渐进地辅助了中国新一代财富观的形成:在社会生活中,财富以及合法创造财富的能力理应获得正当的尊重。
如果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还在世,他的身价折合成今天的美元约有2000亿—根据2003年的《福布斯》亿万富翁排行榜,当时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身价为407亿美元。漫步纽约街头,你随处可以体味洛克菲勒家族过往的辉煌:摩根大通银行、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基金会、现代艺术博物馆、在生命科学领域位居世界前列的洛克菲勒大学。甚至青霉素能够普及成为一种通用药品,也同洛克菲勒及其家族大有渊源。老洛克菲勒的遗产依然支配着世界石油产业,他本人也堪称今天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西方石油工业的人格化象征。

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第一口油井—德雷克油井获得了商业性成功,标志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开始—当时石油最重要的用途是提炼煤油,供照明之用。1870年,洛克菲勒创办了美孚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很快,他就凭借毫不手软地挤压、吞并对手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到他38岁时,洛克菲勒已经控制了美国炼油业的90%,并大幅度降低了石油产品的价格:在洛克菲勒时期,汽油价格从每加仑88美分下降到5美分。

1911年5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依据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美孚石油公司是一个垄断机构,应予拆散。根据这一判决,美孚石油帝国被拆分为约37家地区性石油公司。然而尽管有最高法院的判决、尽管媒体此前早已将洛克菲勒定性为“邪恶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垄断资本家,投资者依然热衷地追捧这些“婴儿美孚”的股票,使得拆分后的众多公司的股票市值合起来远远超过原来美孚公司的市值,洛克菲勒家族的财产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比从前更多了。

洛克菲勒创建的石油帝国及其继承公司—埃克森(Exxon)、美孚(Mobil)、雪佛龙(Chevron),连同起家于德州的德士古(Texaco)、海湾(Gulf),英国石油公司(BP)和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并称“石油7姐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7家跨国石油公司。1999年埃克森同美孚合并,2001年雪佛龙同德士古合并,此前海湾在1980、1990年代将其资产售予雪佛龙和英国石油公司。今天,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英国石油、壳牌和法国的Total是世界最大的5个石油公司。

当约翰·D·洛克菲勒在1910年发现自己名下的财富已经达到近10亿美元时,他开始考虑如何运用这笔财富。由于他对购买法国庄园或苏格兰城堡没有兴趣,又不屑于购买艺术品、游艇或中世纪韵味的西服以及所有富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东西,他就把自己收入中的很大部分投资于煤矿、铁路、保险公司、银行和各种类型的生产企业,其中最出名的是铁矿生意。

对于中国人来说,“富不过3代”似乎是铁一样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从发迹至今已经绵延6代,仍未现颓废和没落的迹象。这与他们的财富观念和从小对子女的教育息息相关。他们的家族崇尚节俭并热衷创造财富。这两点从洛克菲勒家族的中兴之主劳伦斯·洛克菲勒的一生中体现得尤其充分。

2004年7月11日,坐拥亿万家财、在美国叱咤风云的劳伦斯·洛克菲勒在睡梦中与世长辞,享年94岁。这位洛克菲勒家族的第3代传人,尽管含着金钥匙出生,却绝不是一位纨绔子弟,他在有生之年不仅开了风险投资的先河,还为美国的环保及慈善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老约翰·D·洛克菲勒惟一的儿子和继承人是小约翰·D·洛克菲勒。小约翰·D·洛克菲勒共有6个子女,姐姐芭布斯最大,其他都是男孩,从大到小分别是约翰、纳尔逊、劳伦斯、温斯罗普和大卫。劳伦斯·洛克菲勒1910年5月26日生于纽约。童年时期,劳伦斯与年长他两岁的纳尔逊关系最亲密,他们曾一同饲养兔子然后卖给科学实验室换取零用钱。这样的事情听起来似乎很难和富可敌国的洛克菲勒家族联系起来,但事实的确如此。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孙之所以能获得日后非凡的成就,和他们自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的光环宠坏,不管是老约翰洛克菲勒还是小约翰洛克菲勒,在教子方面相当花心思,并有一套祖传教育计划。父亲鼓励劳伦斯等孩子做家务挣钱:逮到走廊上的苍蝇,每100只奖一角钱;捉住阁楼上的耗子每只5分,背柴禾、劈柴禾也有价钱。劳伦斯和哥哥纳尔逊,分别在7岁和9岁时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每双皮鞋2分,长筒靴每双1角。

劳伦斯的中学时代是在林肯中学度过的,这所中学以其“实践出真知”的教学理论而闻名,劳伦斯在摄影、旅游以及探险等方面的兴趣得到了鼓励及发展。劳伦斯和他的几个哥哥姐姐,尽管出生在美国最富有的家庭,但一直都保持着勤俭的美德,这得益于他们的家庭环境。小约翰洛克菲勒一直像父亲那样,定期翻阅孩子的账本,检查他们的支出。作为浸礼会教友,洛克菲勒家族抵制跳舞和酗酒,因此在他们的家里看不见富人豪宅里常有的舞厅和酒吧。虔诚的宗教信仰,令洛克菲勒家族在优越的生活中依然保持节约。

老约翰洛克菲勒曾说,赚钱的能力是上帝赐给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份礼物。劳伦斯从祖父那里继承了赚钱的天赋,他的名下拥有15亿美元的资产,在《福布斯》全球587位亿万富翁中排名第377位。1937年,劳伦斯继承了祖父买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从华尔街踏上创业之路,开了美国风险投资的先河。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购入更多的蓝筹股,而是开始投资并协助新成立的企业创业。他的第一次尝试非常偶然。当时,他和新婚妻子预备定制几件家具。当他看到芬兰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曲木家具照片时,预感到这些家具会成为现代家居的理想选择,于是订下订单购买了一批,在纽约开了一家专卖店。尽管许多人曾对生意前景表示怀疑,但结果家具十分抢手,直到1940年货源因芬兰冬季战争受到影响,生意才被迫中断。劳伦斯的第二桩买卖则更有影响力。他结识了一战飞行员埃迪·瑞肯贝克,认为瑞肯贝克关于商业空运即将兴起的看法很有见地。于是,1938年,他资助瑞肯贝克成立了东方航空,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而东方航空也成为战后盈利最多的航空公司。此外,他在1939年投资的麦道航空公司也成为军用航空器的主要供货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冻结生意,进入海军服役,军阶至少校。战争结束后,他重返商场,继续寻找新创立的企业进行投资。1959年《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特别指出劳伦斯在“风险资本”这一新领域所作的贡献,从而确立了他“风险投资之父”的地位。劳伦斯联合洛克菲勒家族其他成员以及包括现代艺术馆在内的一些机构成立了专事风险投资的凡洛克风险投资公司。截至1996年,他们共投资221家处于起步阶段的公司,这些公司在得到投资后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数十年的从商经验,令他相信保持头脑灵活、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因此他很乐于接受新事物,引入新概念,推动创业投资基金,发展高科技和其他新兴行业,包括投资苹果电脑和全美最大的芯片公司英特尔集团。

从J·D·洛克菲勒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10亿富翁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续写着辉煌的历史,他们没有整天躲在房间里计划如何守住自己的财富,不让金钱落入别人口袋,而是积极的参与文化、卫生与慈善事业,怀着富有的负罪感将大量的资金用来建立各种基金,投资大学,医院,让整个社会分享他们的财富。在今天的美国,要完全躲避这个家族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毫不夸张地说,洛克菲勒家族在过去150年的发展史就是整个美国历史的一个精确的缩影,并且已经成为美国国家精神的杰出代表。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5079.htm

第2个回答  2007-09-16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Sr)(1839年7月8日–1937年5月23日)美国资本家,浸礼会教友,以他在石油工业中的地位而闻名。他是标准石油的创建者。在他的领导下,标准石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同时也为他个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1929年时资产为9亿美元;按2001年的币值,他的资产达约2000亿美元,而相较之下比尔·盖茨在该年只有587亿美元)。他把大部分的财产投资慈善事业。
早年
洛克菲勒在纽约出生,是6个孩子中的第2个孩子。父亲是威廉·洛克菲勒(1810年11月13日-1906年5月11日).母亲是Eliza Davison(1813年9月12日-1889年3月28日)。1853年他的家庭搬到了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Cleverland),1855年在那里他不得不开始当一个会计员。1858年他开始从事货品委托的生意。在1862年他的公司Clark& Rockefeller向石油提炼投资,1865年洛克菲勒把他的股份卖给了他的合伙人Clark,花了72,5000美金买了另一个提炼公司的股份,形成了 Rockefeller & Andrews 的合伙公司。
洛克菲勒早年致力于赚钱,精神压力很大,身体健康状况很不好,医生断言他马上就要不久人世。这时,洛克菲勒顿悟,钱财只是身外之物,于是成立了基金,要把他的钱捐出去,得到了生活真谛的洛克菲勒不再为了金钱而追逐,内心世界变得慈祥和善,他的善心得到了回报,所以很长寿,无疾而终。
第3个回答  2007-09-20
硫化氢中毒而死。
第4个回答  2007-09-16
这么多,当时的洛家占有全美石油的90%,但老洛还在努力争取剩下的10%,惹恼了当时的总统罗斯福(不是二战时的老罗),总统好像取缔了他的公司吧,之后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