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如何做复习提纲

求一方法
我想用笔记本记录东西
比如:
一本厚的记录语文知识
两本厚的记录英语句型和短语
就是这样,告诉我要用多少本,记录什么,厚的还是薄的。
我想这样为以后做好工作。
听得懂吗?

语文考试注意事项

在记叙文阅读的试题中,一般涉及情节思路、内容理解、人物性格、语言特点、表达方式、词句赏析、题目作用、启示感想、补充内容等试题。当然,这些试题不可能在一张试卷中全部出现,因为命题主要根据所选材料的具体内容、命题人对文章的理解、文章的题眼,以及整张试卷题型的平衡等要素进行。从近年来的试题中可以看出出现频率最高的试题有:
1.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这类试题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1)带修辞的。可以将原句转化为含本体在内的完整比喻句,去掉比喻成分,留下的本体即答案。(2)带言外之意的。一般围绕中心或人物性格特点回答即可。(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3)难懂的句子。用解词的方法进行解释,就可以回答准确了。
2.分析句子的作用。句子的作用包含内容和结构两方面:(1)内容的方面,可以结合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进行回答。如,议论句、抒情句一般有,点题、点明中心,强化主题,表现(揭示)文章的主旨,评价人物,抒发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等作用。景物描写一般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暗示主题的作用。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一般用这样的方式组织语言:“(动作、语言等)描写。通过…描写,表现出人物…特点(感情、心理)”(2)结构的上的作用又可分为: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悬念;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作铺垫。②中间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起到对比或烘托作用③结尾:照应开头(照应题目);与开头相呼应;点明中心(揭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若有省略号则可用“意犹未尽,令人回味”来回答。
3.分析人物性格。回答这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描写进行分析,绝不可以空谈。从近几年的选文情况看,所选文章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基本上和主流社会所推崇的优秀品质有关,所以我们不妨在这方面多下一点功夫,有备无患。
4.分析情节,概括内容。完成概括内容(全文;局部)试题的主要方法:(1)人物+事件(注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回答的完整性)(2)选用原文中心句(开头或结尾);(3)原文词句简单组合;(4)各部分要点分别概括,再联合段意。注意:试题是填空时,一定要依据所给的范例进行总结;如有字数限制的,要先写草纸上,再压缩,最后写到试卷或答题卡上。
欣赏、分析语言、词句,理解题目,补充内容,写出感想和受到的启发等试题,一般情况下是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变换的。
1.分析修辞手法和作用。分析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和作用可采用“基本作用+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目的”的方法进行回答。
2.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赏析句子。在回答时:(1)要注意看清楚究竟是让分析句子还是词语,因为这两者的重点是不同的。(2)动词和形容词要分别从它们的性质和用途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容词形容事物的形状、状态、性质,增加文章的文采;动词刻画人物动作、神态等。(3)“××”、“××”等词用得好,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来写),表现了人物……感情。(4)赏析句子可用下面的模式进行回答:“(句子)使用了……方法,写了……内容,抒发了……感情”。
(4)补充内容。这类题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了,主要是让补出“……”处省略的内容。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上下文所给的提示和限制,结合语境完成答案。
(5)分析题目。当文章题目比较含蓄,有双重含义时,当文章题目为物品时,当文章以人物为题目时,容易出有关题目的试题。这类题的答案通常是:以……为线索组织材料,推动情节,揭示主题 ;以……(人物)为中心组织材料,推动情节,揭示主题;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由物及人,形象地揭示了全文主旨。如果文章的题目有双重含义时,要从字面和内在含义两方面来回答
其次,作文时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在确定了题目之后,许多考生会立刻开始作文,尤其是当发现自己练过类似的题目时,会更加迫不及待地动手。殊不知这样做危害很大,常常会出现跑题现象。因此,认真审题非常重要。只有弄清楚了题目的要求,才有可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在命题作文中,首先要注意人称对文体的限制。如,文题中有“我”时,通常不能写成议论文。其次,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时,要注意该词语对时间选择的限制。如,“精彩的瞬间”,只能写在短时间发生的事;而“长大的路上,他牵着我的手”就必须写多件事才符合题目的要求。第三,要注意题目对事件数量的限制。如,文题中带有“又”、“再”、“变化”等词语就要求文章至少要写两件事。第四,还要注意其他方面的要求。如“未曾说出的感谢”就只能在心里表示感谢,而不能说出来;“寸草心”就只能记叙那些小事;“从那天开始”写作的重点要放在那天以后的事情上等等。
确定中心,选好材料。在确定了写作的题目之后就匆忙开始作文是极端错误的,而这又是最常见到的中考作文方法。其实这样做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一篇文章连中心都没有确定又怎么能写出好的文章呢?至于材料的选择是以平时积累为基础的,只有平时有大量的积累,才能够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这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手中有粮,遇事不慌”是一个道理。作文前一定要把自己确定的中心写在演草纸上(这样既可以检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又可以提醒自己如何选择材料),然后从自己积累的仓库中选出几个符合中心的材料进行比对,最终选出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进行作文,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突出中心,又运用了最新颖、最生动的材料,何乐而不为呢?
第八,开好头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开好头十分重要。好的开头或者给人“曲径通幽处”的感觉,引人入胜;或者给人“润物细无声”的滋养,耐人寻味;或者像“江入大荒流”一样,让人豁然开朗,眼前一亮;或者斩钉截铁,单刀直入,简洁有力地直奔主题。这样的文章无能够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获得较高的分数。反之,不分内容地用总说开头,先给文章戴一顶大帽子,更有甚者开头离题较远,废话连篇等都不会得到老师的好评的 。那么,什么样的开头才算作好的开头呢?(1)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魏巍先生在《我的老师》一文开头写道,“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仅仅一句话就点明了人物和写作的原因。的确一篇文章总共才六、七百字,如果开头太长的话,势必会影响文章的质量。(2)不同的文体要有不同的开头。尽管我们常说“文无定法”,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一律使用总说的开头,往往会使文章显得单调、生涩、幼稚,甚至水平不高的印象。一般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根据文体确定开头呢?首先,记事的记叙文可以采用写景或者交待时间、地点、人物等的方法开头,也可以采用直接入题的方式开头。如,《精彩瞬间》的开头:那是蝉鸣稀薄的夏日午后,我从书店回来,在家门口遇上了行色匆匆提着公文包即将出门的父亲。短短40个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其次,写人的记叙文可分为两种情况。用一件事写人的可以仿照记事的记叙文的开头;用多件事写人的,完全可以运用总说的开头,不过要注意尽量不要写得过于具体,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如《我的老师》一文开头写道“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就给下面的写作留下了充分的空间。第三,议论文最好在开头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不仅可以引导自己很好的议论,也会给评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3)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新颖、贴切。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有很新颖的语言必定会吸引读者的眼球,并会得到较高的评价。下面我们来看一篇满分作文的开头。“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对残疾夫妇,女人双腿瘫痪,男人双目失明。春夏秋冬:播种、管理、收获……一年四季,女人用眼睛观察世界,男人用双腿丈量生活。时光如水,却始终没有冲刷掉洋溢在他们脸上的幸福。”这里“丈量生活”用得非常新颖,因为“丈量”一词通常用在和长度有关的句子中,作者把它用在“生活”的前面,非常去巧妙,富有创意。这样一来加分是自然的了。当然文章开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绝不止以上提示的这些。我这样说只是为了提醒广大考生不要被某一种说法所迷惑,忘记了作文就是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真实想法罢了。
第九,生动的描写能使文章生色。记叙文不但要记叙具体的事情,更离不开生动的描写,这两者之间就像一对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很难想象一篇文章只有描写没有记叙会是什么样子;同样,一篇文章只有记叙那就只能骨瘦如柴,没有丝毫活力了。
那么,怎样在记叙的过程中加入描写呢?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描写,怎样进行描写。其次,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描写的专项训练。比如,像画画一样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进行命题的修辞练习,进行人物的某一个动作、某一句话、某一个神态的练习,更要注意进行人物的心理描写练习等等。第三,要学会选择描写的“点”进行练习。第四,在开始阶段必须有强制性的练习,以期达到由不自觉到自觉。
描写的“点”在哪儿呢?当然离不开环境和人物。这两点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是不难发现的,我们也可以从那里得到很多启示。比如,《故乡》《孤独之旅》都有多处景物描写进烘托和渲染,就是《我的叔叔于勒》也在开头和结尾运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至于人物描写,这些课文都能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范例,供我们学习。比如,人物初登场时的外貌描写,出现矛盾或者取得成功时的人物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对话时的语言描写,以及对人物行动的刻画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1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声音的产生: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其他物质(介质)帮助
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
注:真空不传声
(3)声速:340m/s V固>V液>V气 声速受温度影响
三:声音的特征:
音调有高有低——音调
声音的特征 声音有强有弱——响度
音质有好有坏——音色
1.音调:
①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②影响新调的因素是频率,振动快,频率快,音调高
物理中,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赫兹(HZ)
③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响度:
①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② 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的向度越大,影响响度的因素是振幅。
音色:
① 音色由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决定。与音调和响度无关。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从哪来?
定义: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光源 天然光源
种类 人造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 “ ” 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模型法”
条件: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下
3.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① 月食 ②日食 ③小孔成像
4.光速:3×10^8 m/s (在真空和空气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
注:^表示几次方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2.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的。
3.反射种类:
① ②

反射面光滑 反射面粗糙
镜面反射 平行光入射,反射光平行 漫反射 平行光入射,反射光分散
反射光一个方向刺眼 反射光线柔和
③共同点: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比较像、物的大小。(等效法)
取一个一样大的蜡烛,能否与像重合,重合了,说明像物的大小相等。
2如何找到物体的像,并确定其位置?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换元法)
3.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像与物大小相等②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像是虚像
4.用途:
平面镜既可以成像,又可以改变光路。
平面镜成像原理:利用光的反射
四.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中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空气进入水中(其他介质) 水(其他介质)进入空气
入射角 大 小
折射角 小 大
规律:1.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2. 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r<=>i
五.光的色散与颜色
1.阳光(白光):是由各种原色的色光组成
2.光的三原色:红、蓝、绿(R、G、B)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有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例如:“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成“白色”;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无反射光
4.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做凹透镜
2.光心:透镜中心
3.主光轴:两球心的连线
4.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心,经凸透镜汇聚于主光轴上的点叫做焦点
5.焦距(f):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6.怎样测焦距的实验步骤要点:
(1)正对阳光 (2)最小最亮的光斑 (3)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7.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4种光路图)
二.凸透镜成像
1.光心、烛焰、纸板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中央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 像的性质
u>2f 2f>v>f 缩小 倒立 实像
2f>u>f v>2f 放大 倒立 实像
u<f 放大 正立 虚像
2.凸透镜能呈几种像
3.成像规律:
(1)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且u=v
(2)物近像远像变大
(3)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任意光)有会聚作用 2.从焦点出发的光,经凸透镜,成平行光
3.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保证反向延长线会聚于焦点)4.指向焦点的光经过凹透镜成平行光
5.特殊光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焦点
(2)经过焦点或从焦点发出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3)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6.作图法判断像的特点(如右上图)
(1)物体画一条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折射光线会聚于焦点
(2)一条光通过光心,光线沿原方向传播
(3)两条折射光线的焦点就是像
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虚像 两条反向延长线会聚一点
正立的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2.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100℃。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分,每个等分代表1℃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4.温度计的使用:
(1)先看量程(测量范围) (2)看分度值
(3)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4)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后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体温计的范围:35℃~42℃,分度值0.1 .使用方法:(1)用力甩(2)可离开人体读数
二.熔化和凝固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个过程叫熔化(吸热)
熔化 晶体:①不断吸热 ②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①不断吸热 ②温度不断升高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放热)
凝固 晶体溶液:①不断放热 ②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溶液:①不断放热 ②温度不断降低
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如:海波、冰、各种金属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没有确定的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吸热)
汽化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腾 条件:①是液体达到一定的度数(沸点) ②不断吸热
水继续吸热,但只能不断变成水蒸汽,温度保持不变
方式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点受气压影响
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平和的汽化现象(任何温度)
蒸发 蒸发吸,有制冷作用
(1)液体温度越高
因素(控制变量法) (2)液体的表面积越大
(3)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快
定义:物质有气态变为液态(放热)
液化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降低温度
四.升华和凝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吸热)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放热)
升华 灯丝变细 (钨) 凝华 例子:霜 雪 寒冷天“窗花”(室内)
例子 干冰(固态CO2)变成水滴
结冰的衣服“冻干”
①雨过天晴,地上的水逐渐消失——蒸发(汽化)

②狗喜欢把舌头伸出——汽化

③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冰糕周围的“白气”烧水壶嘴冒“白气”冰箱开门有“白气”——液化

④冰镇饮料瓶“流汗”夏天自来水管“流汗”冬天玻璃上流汗。——液化

⑤冬天从室外到室内,眼镜上的“雾”——液化

⑥雾、露、雨、云——液化

⑦干冰直接变成二氧化碳——升华

⑧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升华

⑨樟脑球、卫生球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升华

⑩雪,霜,冬天窗上的冰花,雾凇——凝华

第五章 电流与电路

导体和绝缘体
(1)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金属、人体、食盐都是导体
(2)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陶瓷、橡胶、玻璃、塑料都是绝缘体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界限

二.电流与电路
1.电流
(1)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
(2)规定:正电荷的移动方向作为电流的方向
(3)金属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电子,电子带负电荷,因此金属中的电流方向与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
(4)电路中电流从正极出发通过电器回到负极
2. 电路构成
(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为电能,提供电能(2)用电器: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开关:控制电源的通断 (4)导线:电流路径
3.电路的状态:
(1)通路:连接的(2)开路(断路):断开的路(3)短路:用导线把电线正负极直接连接起来,叫短路
注:短路时电流不流经用电器从电源正极直接回到负极,电流非常大,会烧毁电路,引起火灾,绝对不允许短路
4.电路图:
(1)我们常用符号代表物体,这样画出来的就是电路图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
(1)用电器首尾相连叫做串联(2)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3)各用电器不能单独工作 (4)只需一个开关
(5)示意图:
2.并联
(1)把用电器从头到尾并列连接的电器叫串联
(2)有干路;支路;节点 (3)电路有多条路径
(4)多用电器可以单独工作
(5)可有多个开关,干路开关控制这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它所在的支路
(6)示意图
注:当电流从一处到另一处时,有多条路,如果其中一条是导线,电流全部从导线走,其他路则无电流——局部短路。
四.电流的强弱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1)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 代表,单位是安倍,简称安,符号A
(2)毫安(mA),它等于千分之一安倍:1mA=10^-3A
(3)微安(μA),它等于千分之一毫安,百万分之一安培:2μA=10^-6A
注:电流不直接影响灯的亮度
2.使用方法
(1)电流表中有三个接线柱:“-”,“0.6”(+),“3”(+)
接线时必须接1正1负 A
(2)要与被测物体串联
(3)要测哪条支路就拆掉一条导线,要测干路的电流,就拆掉干路的一条导线
(4)电流表相当于导线
(5)必须“+”进,“-”
3.在电流表上读数
(1)明确电流表的量程,看看是0.6A还是3A
(2)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3A(0.1A) 0.6A(0.02A)
五.探究串、并联的电路的电流规律
1.串联
表格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 C点的电流
第一次 0.12A 0.12A 0.12A
第二次 0.15A 0.15A 0.15A

结论:串联的电路各处电流相等 公式:I1=I2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 C点的电流
第一次 0.12A 0.3A 0.42A
第二次 0.15A 0.25A 0.40A
2.并联
(1)示意图
(2)表格

(3)结论: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量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公式:I1+I2=I3
第2个回答  2011-12-22
认真读书,反复练习追问

现在我有点乱,我需要人帮下。告诉我,比如:数学一本错题集,语文一本语文知识。
之类的

追答

初中语文训练大纲

第3个回答  2011-12-22
告诉你我什么都不记的额。。。其它都还好,英语最好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