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得天台宗法华三昧后的果位是什么?是信位,住位还是地上菩萨?法华三味与禅宗三关的境界孰高孰低?

如题所述

真证得法华三昧,那就是大菩萨了。法华三昧其实就是楞严大定,无出无入,一切时都在定中,吃饭、睡觉、工作都在定中而不相妨。因为楞严经、法华经是圆教一乘的经典,是究竟圆满的境界,只是一念信解,功德已经不可思议,如若已经读懂法华经或者楞严经,在信解的当下,最少已经是圆教初住位了,已经出生死轮回,不会退转,即便再差,行走在三界,也绝然不落三恶道。法华经殊胜无比,不可思议。
禅宗三关我不甚了解,不懂不敢随口说。法华是一见一切见,一见就是圆教境界的见、究竟见,所以才会不可思议,而后是悟后进修,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带果行因,所以信解最难。不似别的一些法门,一般来讲要解行并重,或是因为解的不究竟,要摸索前进。而法华楞严讲的如来藏心地法门,是先一眼看到出口,径直去了,是悟后进修的,不遭歧路不退转,从这一点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但这个法难信难解,法华会上就有5000退席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24
法华三昧又作法华忏法、法华忏。即依据法华经及观普贤经而修之法,以三七日为一期,行道诵经,或行或立或坐,思惟谛观实相中道之理。此法以忏悔灭罪为主,故须于六时修五悔,即于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等六时,勤修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五悔。
从以上来看,法华三昧和净土宗念佛法门有极相似之处。至于果位,末学以为不管是宗门还是教下,其标准都是一样的:1.是否断见思烦恼(信位)2.是否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住位,行位,回向位,地位)3.是否无明断尽。(佛位)
希望能帮到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22
您好:谈谈末学浅识:

证得,不可说,唯佛知,果位,假名字,法华说得很清楚.您看经中,很多菩萨得法华三昧,没有成佛;也不谈果位.禅宗虽透三关,也还未了生死.

附:
法华三昧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三谛圆融的妙理现前,障中道的无明止息,摄一切法使归实相,名法华三昧。

法华三昧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术语)三谛圆融之妙理,分明现前,障中道之无明止息,谓之法华三昧。此法华三昧之名为法华经妙音菩萨品所说十六三昧之异名。
法华三昧者,天台之意,三谛圆融为一实,譬之权实不二之花(花实为实,花瓣为权法),摄一切法使归一实相也。
嘉祥云于三一自在,长短无碍,谓之法华三昧。慈恩云:达于一乘之理也。文句记二曰:‘实道所证一切名法华三昧。’法华文句记十曰:‘此十六并法华三昧异名耳,随义说之。’大部辅注十曰:‘法华者,慈恩云:达一乘理。今谓三谛圆融名法,譬喻奇特名华。’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于三一自在长短无碍,道法华三昧也。’佛祖统纪慧恩传曰:‘将于身倚壁,豁然大悟法华三昧。自是之后,所闻之经,不疑自解。’同智顗传曰:‘南岳叹曰: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欲证得法华三昧别设道场读诵法华之行法,谓之行法华三昧。又曰修法华忏法。智者大师之法华三昧忏仪,荆溪之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各有一卷。

透三关
摘自:佛学大词典
禅林用语。三关,指三种由低而高之参禅境界。行者若能凡情销尽,彻见诸法之虚妄不实及悟得自己之心性本源(本来面目,或本地风光),则称为‘破初关’,或破本参,又作见性。其次,在见性之后,再用功修持,则不但不为‘有’所碍,而且亦能不执着于‘空’,此称为‘透重关’,又作大死大活。此后,再用功磨炼,乃能达寂照不二、空有无碍之境,虽五欲当前,亦运用自如而不失本性,此为‘透末后牢关’。[御选语录总序]
第3个回答  2011-12-25
谈谈末学浅识:

证得,不可说,唯佛知,果位,假名字,法华说得很清楚.您看经中,很多菩萨得法华三昧,没有成佛;也不谈果位.禅宗虽透三关,也还未了生死.

附:
法华三昧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三谛圆融的妙理现前,障中道的无明止息,摄一切法使归实相,名法华三昧。

法华三昧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术语)三谛圆融之妙理,分明现前,障中道之无明止息,谓之法华三昧。此法华三昧之名为法华经妙音菩萨品所说十六三昧之异名。
法华三昧者,天台之意,三谛圆融为一实,譬之权实不二之花(花实为实,花瓣为权法),摄一切法使归一实相也。
嘉祥云于三一自在,长短无碍,谓之法华三昧。慈恩云:达于一乘之理也。文句记二曰:‘实道所证一切名法华三昧。’法华文句记十曰:‘此十六并法华三昧异名耳,随义说之。’大部辅注十曰:‘法华者,慈恩云:达一乘理。今谓三谛圆融名法,譬喻奇特名华。’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于三一自在长短无碍,道法华三昧也。’佛祖统纪慧恩传曰:‘将于身倚壁,豁然大悟法华三昧。自是之后,所闻之经,不疑自解。’同智顗传曰:‘南岳叹曰: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欲证得法华三昧别设道场读诵法华之行法,谓之行法华三昧。又曰修法华忏法。智者大师之法华三昧忏仪,荆溪之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各有一卷。
第4个回答  2011-12-27
个人所见有限,不懂得那么多术语。只知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修行之路是每一段行程的组合,每个觉悟不过是中途的休整,追求成佛成菩萨的境界也不是为了一个等级、为了一个成绩,而是成为佛、菩萨之后继续他们的行为,所以无论什么位,无论什么地,从某种角度上都不过是种“假说”,一切法和觉,如果有高与下、殊胜与浅薄等的区别和取舍,也就是心法上有所偏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