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人物评论

如题,我是高三学生,准备将史可法作为写作素材
毕竟100分也算高的了,希望大家认真回答,复制百度百科之类请别来让我无语了
回答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分会给回答字数多的,如果字数太多发不上来就发到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谢谢大家!

史可法(1601年-1645年4月14日),字宪之,又字道邻,南明谥忠靖,一说忠烈。乾隆时改谥忠正。汉族民族英雄,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师承左光斗,义子史德威。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生平[编辑] 早期生涯史可法为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5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民变。

崇祯十年(1637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诸府县。崇祯十四年(1641年),总督漕运。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编辑] 南明时期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陷北京,崇祯帝自杀身亡,李自成自称大顺皇帝。四月,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清军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

时史可法任南京兵部尚书,为留都百官之首,当南方官员得知崇祯皇帝驾崩,对于拥立新帝有所争议时,史可法却未能当机立断。五月,凤阳总督马士英与镇将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人率先拥立福王朱由嵩监国于南京,不久后称帝,改年号为弘光。马士英等人也因策立有功,备受弘光帝青睐;马士英更取代了史可法成为朝中首席大臣。

明朝此时处在清朝、大顺两方面压力之下,史可法为首的诸臣,主要采取的策略是“联虏平寇”。希望能够借重清军的力量,首先剿灭李自成势力,再谋求后续打算。然而南明朝中却不能同仇敌忾,反而仍旧党争不断,文、武官员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东林党人与马士英、阮大铖之间的矛盾,以及姜曰广、高弘图、刘宗周等人的辞官,说明了明朝廷的无法齐心向外,也因此种下弘光朝败亡的原因。

史可法失势之后自请督师江北,前往扬州统筹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江北四镇军务机宜。然而,四镇因定策之功而飞扬跋扈,各据地自雄,史可法与朝廷皆无力管束。四镇尾大不掉、各自为政,致使明军非但无力进取,连抵抗清军南下皆不得要领。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竟诎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以致淮防空虚。左良玉为黄得功所败,及后左良玉呕血身亡,全军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抗清。

[编辑] 扬州殉国五月,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逃,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

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复多尔衮书》:“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不卑不亢,流传万世。

副将史德威随可法有年,可法纳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被俘。

多铎劝降他:“前以书谒请,而先生不从。今忠义既成,当畀重任,为我收拾江南。”但史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

多铎因清军攻打扬州伤亡甚大,攻陷扬州后恼羞成怒下令屠城。

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

顺治三年(1646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宁门外梅花岭。后来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

[编辑] 评价清高宗以其忠义,追谥忠正。

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学生,方苞曾写《左忠毅公轶事》,述说史可法与其师左光斗之间的提携情感,自是铮铮铁骨、有血有泪。

夏完淳说过:“史道邻清操有余而才变不足。”“用兵将略非道邻所长。”[1]

郑廉说史可法“为人廉谨无大略,特治世之良臣,遇变则信国、叠山俦耳。其于驾驭笼络,应机济变,非其所长”[2]

部份专家认为史可法在军事上“昏聩无能,误国误民”,“渡河复山东,不听;劝之西征复河南,又不听;劝之稍留徐州为河北望,又不听”,“一以退保扬州为上策”,还妄想“联虏灭寇”,清军兵分三路,挥师南下时,史可法竟朝令夕改[3],可谓进退失据、战守皆废[4]。经营一年有余的扬州城,清军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占领了扬州城[5]。史可法至多可算一个“忠贞之士”、“民族英烈”。

扬州十日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世祖顺治二年)四月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了惨烈的大屠杀的事件。当时南明将领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史可法组织军民对清军殊死抵抗。同年四月十八日,清豫亲王多铎成功突破江淮防线包围扬州。 四月廿四日,清军调集红衣大炮轰击扬州,史可法再次向南明求援,仍没有回应。四月廿五日(5月20日),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欲拔剑自刎,为部下所阻。多铎劝其投降,遭史可法严辞拒绝,多铎遂下令在军前将史可法处死。史可法的部将刘肇基继续率领残部和城中居民与清军展开巷战,经过激烈战斗,清军才占领扬州。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铎宣布在扬州城内进行血腥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扬州死难数十万人。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d/ShiKefa.jpg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5
  顾城说史可法的一生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他居官廉洁勤慎,二是在最后关头宁死不屈。对于史可法的誓死不降,应当充分肯定他的民族气节。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和文人墨客受明清门户之见的影响,对史可法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偏爱,不顾史实作了过分的渲染。综观史可法的一生,在整个崇祯年间并没有多少值得称赞的业绩;他的地位和名望迅速上升是在弘光时期。作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武将窃取“定策”之功,大权旁落;作为军事家,他以堂堂督师阁部的身分经营江北将近一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一筹莫展,毫无作为。直到清军主力南下,他所节制的将领绝大多数倒戈投降,变成清朝征服南明的劲旅,史可法驭将无能由此可见。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祖籍北京大兴县,河南开封祥符县人。[1] 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史可法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明福王(弘光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尸体不知下落。
第2个回答  2011-12-21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写作是要自己的文字组合的,但前提是你想要一个怎样的史可法人物,有了这个想法,再给予他三个小主题加一个总结就可以了写得很好的了,内容吧,你大可从复制百度百科之类中找,找到你想要的三个小主题和总结相关的,你写完后(不,复制完后),再综合一读一次,看看自己能不能理解,再让你的好朋友,好同学帮看读读,如果都能明白的话,那你的写作一定得最高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12-30
史可法属于南明小朝廷的人,也是汉人的榜样,历来受到推崇,特别是他的抗清事迹让多尔滚的弟弟都死在他的手下,引来了杨州十日,嘉定三屠,虽然身死国灭,但他的义举却受到汉人地崇拜,到后来连康熙也为他立祠纪念来安慰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