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习俗的简介少一点的

如题所述

1、牧马

蒙古人自幼就在马背上成长,马就是蒙古人的摇篮。蒙古人认为,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马性子烈、慓悍,对主人却十分忠诚。蒙古人视马为牧人的朋友,马以头为尊贵,蒙古人严禁打马头,不准辱骂马,不准两个人骑一匹马,秋天长膘期不准骑马狂奔使马出汗。

马倌、骑手要随身携带刮马汗板、马刷子,随时为骑乘的马刷洗身子、刮除马汗,为马舒筋活血、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同时,这也是主人与马亲近、增强感情的途径。

2、祝寿

祝寿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历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时才祝寿。不过父母亲在世时,儿孙辈即使到了七八十岁也不许做寿。

过本历年的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热闹,但是过了六十一岁,七十三岁、八十五岁就另当别论了。过本年的一般不祝寿。巴林蒙古族老年人过本95岁就不计年龄,也不做百岁。

祝寿和过本历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只要有给老人祝寿的人家,主人家的儿女们的从年底开始就准备设宴。初一就开始来迎接陆续到来祝寿的客人了。也有的人家选定一个吉日,再通知众乡亲、朋友、亲戚等。

祝寿仪式比较简单,席间,来宾们都为老人敬酒、献哈达和礼品。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语称“朱来”。然后叩拜主人,表示感谢主家招待。

祝寿的礼品通常有:马、牛、绵羊或羊乌查、皮长袍、棉长袍、夹长袍、靴子、烟、荷包、钱等。礼品品类一般占“三”数。祝寿完毕,祝寿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赠烟、荷包、毛巾等。如果是孩子,就给月饼或一二元零用钱等。

3、生儿育女习俗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

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洗完后用羊皮襁褓把婴儿包起来,并以传统习俗用黄油等奶食涂抹婴儿额头,祝福他健康成长。这是一种古来习俗,现今已无人这么做了:“草原的宝贝包在羊皮襁褓中”。

婴儿满月时,再次屠牛宰羊,张设酒宴大飨亲友,以示庆祝。亲友所赠礼品中,唯婴儿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赠送各种讲究的裘皮,夏季多为绸缎、布匹,如果婴儿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还要送牛羊或骏马。

4、葬礼习俗

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法是:人死后,脱去旧衣,换上新装,或用白绸缎裹其身,将尸体盘坐装入3尺方形木制小轿里,封好轿盖。

出殡时,先请喇嘛指定焚尸地点和方位。后将装尸小轿用车拉到旷野,亲友跟随送葬。焚尸时,在装尸小轿周围堆上木柴,加油点燃,并将死者生前所用或所爱之物,一并投入焚烧。

同时,喇嘛为死者念经、祈祷,愿死者的灵魂尽快“升天”,早日进入“极乐世界”。火葬次日,由死者家人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

5、老式婚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

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27
生活习俗

  蒙古贞的蒙古族在牧业时期住毡房,俗称“蒙古包”,设计简单,可以拆移,适合游牧生活。牧业转入农业后多以土木石盖房,渐次定居,形成村落。

  蒙古族建房多为坐北面南,以三五间居多,忌四六间形式,谓“四六不成材”。人口多,可续建东西耳房。旧时有地位、有官职的人,或建五间瓦房或草房。房间次第,按习惯以西为尊,西为大间,炕搭在南面和西面,俗称“弯子炕”,人多的可南、西、北连搭,俗称“钱褡子炕”。按习惯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五间者东间为子媳居住。

  蒙古族盖新房,还有一桩特殊习俗:新房上盖那天,村里邻舍、三亲六故全来帮忙并送“粘豆包”或小米面豆包,以示祝贺。上中檩时,请儿女双全的老人祝颂吉言。之后由木匠站在中檩上洒酒,然后向东西南三面扔豆包让人争抢,以示吉祥。这种风俗,至今仍在沿用。

  蒙古族的饮食,在牧业时期,主要以食牛、羊肉为主,兼食小米、炒米,以奶酪、黄油、奶豆腐为佐。茶以砖茶为主,兼以自制的哈尔干茶。牧人多以砖茶加些牛奶熬制成奶茶饮用。到了全农时期,主食以粮谷为主,兼食炒米等,以肉蛋为铺,将各种蔬菜烹制成各种炒菜食用。
  “蒙古馅饼”: 是居住在蒙古贞地区的蒙古族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独创的食品,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味和地区特色。“蒙古馅饼”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闻名,是招待贵宾的美馔。最初,蒙古馅饼用荞面做原料,民间干烙水煎;后转入王公贵族府第,改用黄油、大豆油煎制,牛、羊肉做馅,现在普遍用白面做原料,牛、羊、猪肉做馅或“三鲜馅”(海米、鸡蛋、韭菜),用豆油煎制,成为城乡各族人民喜爱的食品。“蒙古馅饼”特点有三:一是薄,面和得稀,包好馅后用刀翻、手拍,皮还不能破漏。手艺精湛的,烙出的馅饼都能透过两面的面皮看到里边的馅料,菜馅绿如翡翠,肉馅红如玛瑙。相传最早的“蒙古馅饼”是用乔麦面做皮,主要原因是蒙古贞地区十年九旱,春苗不全,只有毁种,种些无霜期短的荞麦、糜子等早熟作物。因此荞麦面就成了做“蒙古馅饼”面皮的主要原料。不过现在已改为用小麦粉做“蒙古馅饼”面皮的主要原料了。二是“蒙古馅饼”馅剁得特别细碎,细如鸡粉。馅料多以牛羊肉为主,辅以时新青菜。三是烙法独特。最初民间采用干烙水煎的方法,后来传入王公贵族府第改干烙水煎为用奶油、牛羊油、大豆油煎制。现在已改为先烙馅饼,待烙出后再往饼上刷油的煎制方法了。煎好的“蒙古馅饼”其形状圆润无比、色泽金黄。待吃时用筷子夹破馅饼的皮,热气放出,滋水含在馅中,香味四溢,好吃极了。
  蒙古族服饰刺绣,主要运用帽子、头饰、衣领、袖口、袍服边饰、长短坎肩、靴子、鞋、摔跤服、赛马服、荷包、褡裢等处,刺绣的图案都含有一种潜在的象征意义,或喻富贵,或表生命繁衍,通过不同题材的造型表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寓情于艺术。如变化多样的盘长图案,在与卷草纹等不同图案的结合,象征吉祥、团结祝福。犄纹,代表五畜兴旺。蝙蝠,象征福寿吉祥。回纹,象征坚强。纹,寓意太阳的转动和四季如意。云纹,有吉祥如意的含义。鱼纹,象征自由,虎、狮、鹰象征英雄。再如杏花象征爱情、石榴寓意多子、蝴蝶象征多产的母亲。寿、喜、梅代表美好的祝福。自古以来,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种文化的渗透。蒙古族对龙凤非常崇拜,认为龙凤是神物并不具有汉族的统治含义,因而在服饰、荷包、建筑壁画、银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龙的图案进行装饰。蒙古族服饰刺绣纹样无不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象征性的手法与刺绣技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图案内涵特征。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的民族。同辈人相遇互请安,说声“门德”(问好),遇长辈先请安,骑马或坐车路遇先下马(车)后请安。这种礼节男女老幼皆宜,只是男子请安,单曲右膝,女子请安则曲双膝。无论男女,对长辈、师长都倍加尊重。

  当客人到门前时,主人上前问候说:“赛音百努”(你好),随后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屋。客人坐定后,女主人把茶水端到客人面前,双手捧送,茶水越满越好,否则视为不敬。少时,主人向客人敬烟,双手递给客人,随即点火。当主人与客人一起进餐时,主人频频向客人敬酒,把酒杯托在左手掌上,酒满后,用右手托于左掌下躬身略举过顶递给客人。当客人告别时,常是举家相送,说“巴依日太”(再见),“阿木日赛很雅布”(祝您一路平安)。
  蒙古族人民把哈达视为最圣洁、最崇高、最吉祥之物。“哈达”,原是用5尺或7尺长丝绸,折成5寸见宽的形状;现在民间多是用1尺见方的白布或蓝色缎子叠成三角形。一般在元旦时向佛祖叩拜、晚辈向长辈问候、婚筵敬酒之前对尊敬的客人等献哈达,表示以最崇高的礼节欢迎。现在政府部门迎接远方尊贵的客人时也用这一礼节。献哈达时主人用双手举过头向客人敬献,这种传统礼俗沿用至今。
  在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蒙古族养成了互助友爱、助人为乐的美德。村中邻里修建房屋,都要出工出资相助,以示祝贺。遇有打井、请碾子之户,有经验者主动上前出谋划策,以避事故。对村里红白喜事,条件好的赠送整猪、坛酒,条件差的也要送一面哈达表示心意。村里有人生疾得病,大家不辞辛苦送医送药,帮助安排车辆钱财,为其分忧解难。遇有搬家乔迁之事,街坊邻居主动出车出力相帮,妇女们帮助打扫房间、烧水做饭、招待客人。

  生活习俗

  蒙古贞的蒙古族在牧业时期住毡房,俗称“蒙古包”,设计简单,可以拆移,适合游牧生活。牧业转入农业后多以土木石盖房,渐次定居,形成村落。

  蒙古族建房多为坐北面南,以三五间居多,忌四六间形式,谓“四六不成材”。人口多,可续建东西耳房。旧时有地位、有官职的人,或建五间瓦房或草房。房间次第,按习惯以西为尊,西为大间,炕搭在南面和西面,俗称“弯子炕”,人多的可南、西、北连搭,俗称“钱褡子炕”。按习惯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五间者东间为子媳居住。

  蒙古族盖新房,还有一桩特殊习俗:新房上盖那天,村里邻舍、三亲六故全来帮忙并送“粘豆包”或小米面豆包,以示祝贺。上中檩时,请儿女双全的老人祝颂吉言。之后由木匠站在中檩上洒酒,然后向东西南三面扔豆包让人争抢,以示吉祥。这种风俗,至今仍在沿用。

  蒙古族的饮食,在牧业时期,主要以食牛、羊肉为主,兼食小米、炒米,以奶酪、黄油、奶豆腐为佐。茶以砖茶为主,兼以自制的哈尔干茶。牧人多以砖茶加些牛奶熬制成奶茶饮用。到了全农时期,主食以粮谷为主,兼食炒米等,以肉蛋为铺,将各种蔬菜烹制成各种炒菜食用。
  “蒙古馅饼”: 是居住在蒙古贞地区的蒙古族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独创的食品,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味和地区特色。“蒙古馅饼”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闻名,是招待贵宾的美馔。最初,蒙古馅饼用荞面做原料,民间干烙水煎;后转入王公贵族府第,改用黄油、大豆油煎制,牛、羊肉做馅,现在普遍用白面做原料,牛、羊、猪肉做馅或“三鲜馅”(海米、鸡蛋、韭菜),用豆油煎制,成为城乡各族人民喜爱的食品。“蒙古馅饼”特点有三:一是薄,面和得稀,包好馅后用刀翻、手拍,皮还不能破漏。手艺精湛的,烙出的馅饼都能透过两面的面皮看到里边的馅料,菜馅绿如翡翠,肉馅红如玛瑙。相传最早的“蒙古馅饼”是用乔麦面做皮,主要原因是蒙古贞地区十年九旱,春苗不全,只有毁种,种些无霜期短的荞麦、糜子等早熟作物。因此荞麦面就成了做“蒙古馅饼”面皮的主要原料。不过现在已改为用小麦粉做“蒙古馅饼”面皮的主要原料了。二是“蒙古馅饼”馅剁得特别细碎,细如鸡粉。馅料多以牛羊肉为主,辅以时新青菜。三是烙法独特。最初民间采用干烙水煎的方法,后来传入王公贵族府第改干烙水煎为用奶油、牛羊油、大豆油煎制。现在已改为先烙馅饼,待烙出后再往饼上刷油的煎制方法了。煎好的“蒙古馅饼”其形状圆润无比、色泽金黄。待吃时用筷子夹破馅饼的皮,热气放出,滋水含在馅中,香味四溢,好吃极了。
  蒙古族服饰刺绣,主要运用帽子、头饰、衣领、袖口、袍服边饰、长短坎肩、靴子、鞋、摔跤服、赛马服、荷包、褡裢等处,刺绣的图案都含有一种潜在的象征意义,或喻富贵,或表生命繁衍,通过不同题材的造型表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寓情于艺术。如变化多样的盘长图案,在与卷草纹等不同图案的结合,象征吉祥、团结祝福。犄纹,代表五畜兴旺。蝙蝠,象征福寿吉祥。回纹,象征坚强。纹,寓意太阳的转动和四季如意。云纹,有吉祥如意的含义。鱼纹,象征自由,虎、狮、鹰象征英雄。再如杏花象征爱情、石榴寓意多子、蝴蝶象征多产的母亲。寿、喜、梅代表美好的祝福。自古以来,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种文化的渗透。蒙古族对龙凤非常崇拜,认为龙凤是神物并不具有汉族的统治含义,因而在服饰、荷包、建筑壁画、银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龙的图案进行装饰。蒙古族服饰刺绣纹样无不包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象征性的手法与刺绣技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图案内涵特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2-28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第4个回答  2011-12-29
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是“那达慕”大会,它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活动。“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现已成为草原上欢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机会。传统的“那达慕”上,摔跤、射箭、赛马被称为展示蒙古族男子汉气概的“男儿三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