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人物关系怎么称呼?

看了很多关于唐朝的人物关系解释,各有各的说法,不知道到底哪个是对的。请各位高人指点一下,顺便问一下,唐朝的女孩子为什么有的说可以称为娘子,有的说不可以?还有对方的父母称呼?是令尊、令堂,还是老爷、夫人?是不是男子都可以称为阿郎或郎君?

  皇帝的儿子称皇子
  皇帝的女儿称皇女,一般都是公主
  皇帝的老婆称皇后
  王爷: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之后为亲王,也有一些功劳大异姓王爷
  王妃:王爷的老婆
  阿哥:是清朝时皇子的称呼
  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于皇后
  称谓

  称呼 几种情况 举例
  直称姓名 自称 厌称或自作介绍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于后谄
  称对方的字 号 斋名 谥号 官名 籍贯 为官之地 有时或几项兼称。 表示对别人的礼貌和尊敬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
  称对方为“公”“君”“吾子” 专门表示尊敬或表示近亲的称谓。 吾子淹久于弊邑。
  庶子(小人)鲰生(浅陋无知的人)黔首(贱称百姓) 鄙视对方 唉!庶子不足与谋
  称对方为“卿” 早期古人对人的敬称,后多用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卿欲何往?
  “令”“仁”“贤” 表尊敬客气 贤弟 仁兄 令堂

  (2)由人物身份,人物关系所确定的称谓

  人物身份 谦称 举例
  国君 寡人 朕 子自称日“朕” 寡人无疾
  王侯 孤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一般人 仆 不才 不佞 愚 鄙人 敝人 恢维宇宙,斯吾之鄙人愿也
  妇女 妾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指自己家人 加“家”“舍” 家兄 舍弟

  2敬称—称别人

  人物身份 敬称 举例
  国君 陛下 皇上 大王 ——————————
  已死的皇帝(庙号) 汉高祖 宋太祖 ——————————
  老师 子 夫子 师 先生 子墨子;夫子何哂由也
  官或尊长
  公 君 足下 丈 大人 愿足下更虑之
  公为我献之 

  3其他

  人物关系 称谓 举例
  称平辈 尔; 汝 而安敢轻吾射
  汝亦知射乎?
  称晚辈 小子 小生 小生乃欲相吏邪?
  称去世的长辈 加“先”字 老妣
  表叔侄关系 加“从”字 求太监后,得二从子

  (3)各种年龄段的称呼

  序号 称呼 年龄 序号 称呼 年龄
  1 襁褓 不满周岁 10 弱冠 男子二十
  2 黄口 婴儿 11 而立之年 三十岁
  3 孩提 二三岁 12 不惑之年 四十岁
  4 始龀 七八岁 13 知天命之年 五十岁
  5 垂髫 幼年 14 耳顺(花甲) 六十岁
  6 总髻  幼年 童年 15 古稀之年 七十岁
  7 束发 童年 少年 16 耄耋之年 八九十岁
  8 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四岁 17 期颐之年 百岁
  9 及笄之年 十五岁(为成年)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人物称谓真是丰富多彩,其中许多称谓与颜色关系密切,尤其是红、黄、青三种颜色,可以说是深得古人之青睐的。

  一、“红色”称谓

  翻开古代文学作品,常会有“红颜”“红粉”“红袖”“红裙”“红罗”等词语跃入你的眼帘。究其原因,首先应该追溯到古代女子的化妆上去。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冠冕首饰妆》中记载:“周文王时,女子始敷铅粉;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这就是说,西周时,已有女子施粉饰面了。春秋战国时期,粉已被染成了红色,涂于颊上。后来又有了燕脂,它是化妆用的红色颜料,女人多涂于脸颊或嘴唇。随着女子化妆的开始,许多脂、粉、膏、泽之类的化妆品才应运而生。另外一个原因,古代女子都喜欢用红色或织有红色花纹的丝织品作成衣裙。这两个原因决定了,古代许多女子称谓和红色结下了不解之源。下面逐一解释说明。

  1、红粉

  古代的红粉,指妇女妆饰所用的胭脂和白粉,即红色之粉。汉代枚乘的《杂诗》曰:“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后来,随着红妆的逐渐演变,它便成了美女的代名词。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2、红妆

  在古代,著名的“桃花面”也称“红妆”,即用红粉涂于面颊,使之美如桃花而得名。据记载,秦始皇时,红粉妆饰已遍行于各行宫中。隋文帝时,常以“桃花面”而称之,一时风行开来。“红妆”从此更加红火了,它在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宋代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逐渐由女子的盛装,演变为指美女。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无何,红妆数辈,拥一女郎玉亭上坐。”此中的红妆,即为漂亮的女子。

  3、红袖

  红袖原指古代女子的红色衣袖。南朝梁简文帝《采莲赋》:“素腕举,红袖长,回巧笑,堕明当1。”后来,红袖借代指艳装的美女。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今烦红袖扶。”再如唐代杜牧《南陵道中》:“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倚红楼。”

  4、红裙

  在古代,红裙指女子穿的裙子,后来指代女子。如韩愈《醉赠张秘书》:“长安众富儿,盘罗羝荤,不解文字饮,唯能醉红裙。”

  5、红颜

  古代的红颜,原指女子艳丽的容貌,后指代美丽的女子。如白居易《后宫词》:“红颜位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俗语中的“红颜薄命”常用来比喻美貌女子早死或遇人不淑,这说明美貌女子在古代命运悲惨,以至于薄命。元无名氏《鸳鸯被》:“总则我红颜薄命,真心儿待嫁刘彦明,偶然间却遇张舜卿。”

  二、“黄色”称谓

  1、黄衣使者:指宫中穿黄衣服的太监。如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2、黄口:指幼儿。如《乐府诗集》:“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3、黄门:黄色宫门,后引指官署。常用来指黄门侍郎。

  4、黄者:老人的称谓。

  5、黄屋:帝王车盖用黄缯而得名,后代指帝王。黄庭坚有诗句“春皇赋上瑞,来宁黄屋忧。”

  6、黄童:因幼童发色黄而得名。《抱朴子·杂应》:“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韩愈《之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呀。”

  7、黄发:老人发白,白久则黄,因以黄发为寿高之像,故常以之称老人。《诗经·鲁颂》:“黄发台背,寿胥与试。”

  8、黄颌:像黄口,也指幼儿。《北齐书》:“黄颔小儿堪当重任不?”

  三、“青色”称谓

  1、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淮南子·天文训》:“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杜甫《秋野》:“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

  2、青天:清官。明朝况钟任官苏州知府,廉明正直,人称之为“况青天”。著名包拯包大人也被尊称为“包青天”。

  3、青衣:汉代以后,以青衣为卑贱者之服,故称婢女为青衣。白居易《懒放》:“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

  4、青衿:指学子之所服,后称士子为青衿,也指少年。《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青童:指仙童,也指寺观的道童。李白诗“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

  总之,古人称谓多其多,多彩称谓奇又奇。
  一、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20
不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