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怎样产生的?

如题所述

依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显著功绩。
第一,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列宁指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注:《民粹经济学家的理论错误》,《列宁全集》第3卷第17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版。)在人类社会开始后的漫长岁月中。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有了剩余产品,商品交换才成为可能。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这时,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是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边界贸易,而且还有海外贸易。”(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9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上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商品交换的社会阶层——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到最高程度。不仅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了商品,而且连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当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时,“工人阶级中就业部分的过度劳动,扩大了它的后备军队伍,而后者通过竞争加在就业工人身上的增大的压力,又反过来迫使就业工人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家的摆布。”
第二、资本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社会化是从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开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原来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转变为由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机器大工业。这一变革推翻了几百年来的工匠手艺,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使生产过程愈来愈具有社会性。首先是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即把有限的生产资料从单个人使用转变为社会化的,即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其次是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个人行动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产品也从单个人的产品变成了社会性的产品。再次,生产是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的,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狭小的市场汇合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国际市场随之而迅速扩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从一国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生产的社会化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扩大了各个生产部门的分工,而且把各种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分生产和工艺操作,都变成了专业化生产。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不仅实行了产品专业化,而且实行了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专业化的优势就是把小批量生产变为大批量生产,可以采用高效率的专业设备和自动生产线,采用先进的工艺以及科学的组织形式,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成本显著降低,产品质量更有保证,生产周期大为缩短。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即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对工人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以榨取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作为其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以利润多少为转移,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所决定的。为了榨取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采取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人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这样才能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在同一个部门的各个企业中,首先采用新技术的资本家,他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却按必要劳动所决定的价值出售,这样就可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使资本家之间发生你死我活的竞争。剩余价值的规律曾使资本主义大生产迅速排挤个体小生产,在全世界范围内带来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主义制度的胜利,带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空前增长。
第四,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更加广阔。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是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的。这个商品价值量只能由社会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就每个生产者来说,不管你耗费了多少个别劳动时间,得到社会承认的,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时间超过社会必要劳动量的生产者,如果不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时间,就会被淘汰。“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30
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2个回答  2011-12-19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一、产生过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继封建主义经济制度之后而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制度。其一般特征是:⑴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⑵以利润为动力,为资本家利益而生产;⑶依靠市场和价格来分配资源和收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私人资本雇用劳动,私人资本支配劳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封建主义经济制度虽然都以私有财产为基础,但两种制度还是有所区别。资本主义制度特点是雇佣劳动,封建制度特点是农奴劳动或徭役劳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还必须有自己坚实的特质技术基础。

二、进步性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资本主义制度将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与封建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有巨大优越性。

从制度内容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进步性在于:将从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独立自由的人;从制度功能看,它能比封建制度以更快的速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自身的产生的异化现象,也无法根除内在的对抗性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是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1)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自身所产生的异化现象。

(2)资本主义无法根除它内在的对抗性矛盾。

三、过渡性与阶段性

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性是指:第一,同世上任何事物一样,资本主义制度也是变化着东西,它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暂时性,不具有永恒性;第二,它的变化发展同样遵循从低级向高级的路线,资本主义必然转向社会主义。

二次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财产形式和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首先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的发展。

其次是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进一步提高,生产关系一些环节有了改进。

再次,经济运行机制出现了重要变革。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上。列宁在20世纪初期所揭示的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在全球范围内更加突显出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程度和规模与二战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少数巨型企业正控制着主要国民经济部门,主宰着国民经济的基础。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性即指其在历史上的暂时性,不具有永恒性;必须要遵循从低级向高级的转化,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追问

可以精简一点吗?是个简答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