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里治疗厥证的药方

求大神解答

  《伤寒论》里治厥证的药方有十二个——
  1、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2、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3、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4、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一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5、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6、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通草二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二十五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于前方内,加吴茱萸半升,生姜三两。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8、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熬黄)一分赤小豆一分

  9、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碎)一筋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0、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讝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炙)四两干姜(炮)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11、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去节)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石膏(碎绵裹)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芍药六铢天冬(去心)六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升米顷,令尽。汗出愈。

  12、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04
你好,那有几个,我举给你看,但你不要随便去用,这是经方,有错了就闯大祸而害人:
1,气逆不通之厥证:四逆散:柴胡 白芍 枳实 炙甘草
2,热厥证:如果腹满硬而拒绝按 舌苔黄而干燥,则用大承气: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如果脉滑实 人胸腹大热而手脚冰冷 舌苔黄而白干 可用白虎汤:生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上面两者都有,根据具体临床则可合用。总之活法在人。
3,寒热错杂之蛔厥或非蛔厥:乌梅丸化裁:乌梅、细辛、附子、桂枝、人参、黄柏、黄连、干姜、当归、椒目
4,寒厥:通脉四逆汤:附子一大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因为与四逆汤的用量不同,所以特别写出它的用量)
第2个回答  2011-12-05
楼上兄弟给的很全,读完伤寒就应该知道这十二类。

再结合《金匮要略》就可以把经方所有治疗厥证的梳理一番。
第3个回答  2011-12-06
蛔厥:乌梅丸
寒厥:通脉四逆汤
血厥:当归四逆汤
痰厥:瓜蒂散
水厥:茯苓甘草汤
气厥:四逆散
热厥:白虎汤
原文见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