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张良之死

看了新鸿门宴,相知道最后张良真的有被刘邦暗杀吗,韩信到底是怎么死的,亚父是否真的有给过项羽那个锦囊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人,历史上与萧何,韩信一起称为“汉初四杰”。
张良虽体质羸弱,却才气过人,投奔刘邦后,为其出谋划策,为汉王朝的建立里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汉王朝建立后,张良去以“运筹帷幄只中,决胜千里之外”只功,被封为留侯,继续为汉王朝的巩固而效力。但他的归宿如何?一直没有定论,有人说他崇信黄老自行告退,欲修道成仙。又有人说他居官善终。
告退说认为,楚汉争雄,六年才见分晓,刘邦登上帝位,为巩固自身地位,大肆杀戮功臣,为汉王朝的建立里下汗马功劳的韩信 ,英布和彭越等先后被杀,张良十分心寒,联想到历史上文种,范蠡兴越后的悲惨结局。深悟“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害怕韩信等的命运回落到自己身上,乃辞官而去,刘邦再三挽留,但张良去意已决,纳还冠盖,辞朝而去,至白云山处修道成仙。持此说者一《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为据。后世的小说和戏剧也多延续此说,如京剧《张良辞朝》就是此说的代表作。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张良居官善终。汉朝基业初定,异姓诸侯也多被消灭,国家生活步入正轨,但宫廷中却酝酿着一场风暴。刘邦宠爱戚夫人,对吕后的野心有所察觉。欲废太子刘盈(吕后子),欲立赵王如意(戚夫人子)为皇储,满朝文武群起谏诤,认为此举不妥,刘邦却立意已决,不听群臣的劝阻,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吕后焦急万分,派其弟吕泽求助于“智囊”张良。张良认为废立太子一事事关重大,不可轻易更立。汉朝初立,百废待兴更立太子很可能引起内乱,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基于此,张良对吕泽说道:口舌已难保太子,现在有四个老者,人称“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余,节义清高,很受人们敬重,现不就汉朝爵位,隐匿深山,皇上屡请不至;如果太子屈尊固请‘四皓”下山辅佐,为巩固太子的地位一定有所帮助。“四皓”果真被太子的诚意所感动,答应下山辅佐。刘邦讨伐英布得胜还朝,举行庆功宴,四位老人随太子入宫。刘邦惊问其名,才知道着四位相貌奇特的老人就是自己屡请不至的隐士。四位老人表示:太子仁孝,敬贤爱士,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力。刘邦见四老已为太子左右,可见太子羽翼已丰,恐怕难以动摇,便放弃的易立太子的主张。吕后十分感激张良,在刘邦死后,强劝张良结束学道生活,回朝做官,张良听从了劝告,回朝做官。惠帝元年,张良病死,谥号文成侯,终得善终。
张良的归宿到底如何,虽说法不一,但从史料上分析,张良居官善终的说法是比较准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20-02-11
电影太不符合事实了
韩信(约前231-前196),汉族,古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据传为尉缭高徒。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汉高祖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张良的卒年,《史记》记为高后二年,《汉书》记为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此处存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03
张良人家在刘邦当皇帝后就辞官闲游了,他身体不好自然死亡。韩信是被刘邦挤兑死的,开始是齐王后来剥夺兵权成了楚王,找了个错变为淮阴侯,最后说他要造反,被吕后杀死。范增根本说服不了项羽,电影都是鬼扯的!刘邦只杀武将,不杀文官,他也不是傻子,把文官杀了谁治理天下,所以张良,萧何,陈平都没事!
第3个回答  2011-12-03
如楼上所说。电影不符合事实。张良确实是被刘邦杀害。韩信也被刘邦杀害。正如刘邦所说,他称帝后不相信身边的所有人了,包括那些助他称王的人。锦囊确实给了。这一招是两败俱伤的,正如范增所说,有一种局叫做两败俱伤。
第4个回答  2011-12-03
张良在汉朝建立后封侯将相时,隐退,后老死。具体多少岁死的历史记载不详。
韩信因叛变被吕雉所杀。
亚父给锦囊那段瞎编的。追问

韩信背叛吕雉投靠谁?

追答

就是被人告发,还没造反,就被吕雉骗进攻给咔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