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士英设计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3

柳士英在日本求学期间,正值早期现代思潮如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分离派、表现派等纷纷涌入,他深受影响,倡导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形体的协调以及比例尺度的严谨性。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固有形式”和“国粹主义”,他深感共鸣,但并未全盘照搬宫殿风格,而是一个有独立见解的建筑师,他推崇现代思想,早期作品注重结构逻辑,强调建筑通过简洁手法体现现实,适应了钢筋水泥材料的特点。随着设计经验的积累,他的设计风格转向“自然主义”,风格清新雅致,尽管他深深信奉“功能至上,以真为美”,但他并非严格的功能主义者,作品中融合了“新艺术运动”的装饰元素,注重装饰与细节的平衡。


柳士英赞同改良派的“中西合用,观其会通”理念,但对“中体西用”持保留态度,主张平等对待中西文化。他的设计灵活运用各种元素,虽未完全摆脱折衷主义的影响,但他的创新精神和灵活处理方式使得他的作品独具一格。他的晚期设计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如对细节的注重、曲线的巧妙运用、收头处理的精致和光影的巧妙利用,以及对入口设计的重视,都展现了他的细腻和变通。


柳士英的设计理念在当时可能被视为“小题大做”,但他的作品揭示了传统构图原则的持久价值。他的“变通”体现在敢于突破传统法式,赋予作品现代与浪漫的元素。他的“涵忍”体现在其朴素的建筑观中,设计风格洗练而内敛,如湖大女生宿舍的简单设计中隐藏着深远的艺术意境。


尽管柳士英在建筑史上有重要贡献,但他的成就和名声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这可能与他的工作地点、时间以及淡泊名利的性格有关。他的生涯充满了创业和教育贡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纪念。


扩展资料

柳士英(1893--1973),汉族,苏州人,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22年在上海与刘敦桢等组建“华海建筑师事务所”。1923年在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办建筑科,为我国近代建筑教育之开端。1953年筹建饮誉海内外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柳士英沉静笃厚,不趋名利;作品清新雅朴,融汇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