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中的狼群效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5-27
“狼群效应”澳大利亚的羊群常常被狼群袭击,于是当地的农场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狼群采取了围剿与捕杀,使得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里的羊群再无后顾之忧。可是农场主们逐渐发现没有了狼群的存在,他们的羊竟然越来越不健康,病死率陡然升高。
因为有狼群的存在,羊群中的生存者才能始终是那些健壮敏捷的羊,而病弱与迟钝的羊迟早要被狼吃掉。狼的存在保证了羊群的健康。 “狼群效应”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羊群在没有天敌“激励”情况下,生存的意识与能力也便像死水一潭。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激励与惩治措施缺失的创造力将无异于无源之水。近年来我国一些垄断行业不断向民间资本开放,原因之一就在于“狼群效应”有助于改善原先低下的资源绩效。可以说,在资源绩效面前,政府、企业、公众等行为主体,在横向、纵向上都需要多方制衡力量的监督与促进,才能避免闭门造车的弊病。
资源绩效的改善离不开多方主体的通力合作,丹麦的做法之一是“工厂共生”,即使不同工业、企业在严格的契约制度和成本收益分配制度下,共同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我国企业类似的合作并不少见,但合作的收效并不可观,损耗的交易费用倒有可能超出原来的预期。
究其原因,是由“三个和尚没水吃”式的个体意识偏狭化的倾向所致。经济学家认为,集体行动不易实现,因为通过协商解决如何分担集体的成本十分不易,而且成员越多,搭便车的动机便越强烈,投机行为也越难以发现。我国企业正是陷入了这一宿命的囹圄当中,所以步履维艰。
在这个时候,如果有行政部门等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力量的推动,集体困局并不是没有走出去的可能。遗憾的是,行政部门也可能陷入集体性困局当中———循环经济中。某一起企业合作事件往往涉及到多个产业和领域,当因为意见不一致而求诸于政府指导时,多个政府部门间的成本分担与利益分享同样是一个难题,他们也很难达到一致。
问题的突破口在于给政府、企业、公众等行为主体注入“狼群效应”之刺激性血液,祛除浸淫在他们头脑中的个体主义和急功近利意识,建立、完善真正意义上的资源绩效激励与惩治机制,及多方主体的横向与纵向合作机制。资源绩效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题,容不得任何一方行为主体的懈怠与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