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取消编制,还有哪些“铁饭碗”可以选择?

如题所述

人社部:2018年大学、公立医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

教育是天底下的良心活,很多教师唯一求的就是个稳定,但是随着《2017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出台,2018年已经快到半年,全国高校和医院将中止事业单位革新,保留高校和公立医院事业单位的属性,但是取消其编制。

很多老师的指望就是编制的稳定性和未来的退休金,方案一出,很多老师都慌了。

此处取消教师编制指的是高校取消教师编制,不纳入事业单位编制,改成各大高校自主聘用。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在于增加高校的灵活性,教师职称评定也将打破学历、资历、论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统一的要求,以品德、能力、业绩为主要导向。

同时,也会逐步完善津贴补贴制度,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收入标准,让教师的平均工资不再低于公务员。除此之外,医院也是如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其实从当初自缴养老保险开始,编制存在的意义就不是太大了。尤其是近年新入职的老师原则上早就不是“国编”,而是“合同制”。

“合同制”的普遍实行即宣告编制时代的终结。也就是说目前的国情是国编与合同制“双轨”并存,造成的后果是“同工不同酬”。解决双轨制的问题便是彻底取消编制。

那么教师编制取消后,是否意味着教师的“铁饭碗”被打破?教师又当何去何从呢?教育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高校教师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科研的水平。

取消高校教师编制的好处是:编制内外凭本事说话。教师队伍中的事业编制,就是教师职业的终身工作保证,是铁饭碗的标志,只要没有违法、违纪行为,就会永远留在政府统编的教师队伍之中,全面享受各项福利和待遇,也称为各个单位招聘时候,必须提到的一项福利,就是“我有事业编”。

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而之所以要保留事业单位性质,主要是考虑到高校、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化,还要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在全部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之后,未来高校和公立医院将会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

取消编制:老师将何去何从?

取消编制后,又会给高校带来哪些影响?有人认为,最明显的是会激励工作人员更加努力工作,最重要的是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将不再有编内编外之分,大家同工同酬,在待遇特别是离退休待遇上更加公平。

“退休金将按照目前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和企业养老金制度缴纳,退休金的高低与缴纳养老保险时间长短、数量高低相关,多缴多得,长缴长得,这是非常公平的制度。”

但是也有不同的观点:

1.激流勇进型

有能力、有自信、有成果、有成绩、有抱负的老师自然可以不必留恋原有的编制。相反没有了编制的束缚,此类老师当仁不让地“人往高处走”,哪待遇好去哪,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2.保守折中型

对于只想好好干,“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相对保守点的老师而言,工作中不求作出太大的成绩,只想在退休前安稳度过,力争不犯错,每年考核通过足矣。

3.消极逃避型

有些老师占着坑不作为,甚至吃着“空饷”不上班,或者干得差还“骂娘”,抑或是“禽兽行为”、踩着红线什么的,这类老师极有可能因为“师德师风”问题而讨苦头吃。“师德师风”的考评会成为一个关键。

高校取消事业编制似乎已成定局,对于过五关斩六将的事业编制员工来说,无疑是沉重的一击。如果全面进行改革,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一大批原本拥有编制的员工不再拥有编制,身份也不再特殊,成为货真价实的“劳动者”,瞬间等同于合同工,这会不会导致他们跳槽,选择福利待遇更高的私立院校任职?

可能出现大家都朝发达地区的大学去挤,反正没有编制了,那就是哪里钱多哪里去,哪里平台大机会多,就去哪里。如果全面取消编制,有多少优秀人才继续在三四线城市或者西部偏远地区任教,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高校取消事业编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