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自然带

如题所述

然带2006-12-08 15:141自然环境五要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整体性(相对的)。其中,气候为主导性因素,植被最具代表性(指示作用),土壤为中心环节;由于位置的不同,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差异――地域分异(绝对的)。
2自然带――地球上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不同自然带环境特征差异较大。 3世界自然带的类型与分布规律(注意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异同,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 砖红壤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象,孔雀 砖红壤性红壤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长颈鹿、羚羊 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袋鼠、沙漠狐、单峰驼 荒漠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阿尔卑斯山羊、黇鹿 褐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猕猴、灵猫 红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混交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混交林 松鼠、黑熊 棕壤、褐土
温带草原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黄羊、旱獭 黑钙土
温带荒漠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双峰驼、子午沙鼠 荒漠土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驯鹿、紫貂 灰化土
苔原带 极地气候 苔原 驯鹿、紫貂 灰化土
冰原带 极地气候 冰雪裸地 北极熊、海豹 未发育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低、高纬度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位置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非地带性: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地形起伏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科迪勒拉山系)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岩性差异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洋流

(二)气候 1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因素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
纬度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纬度不同、热量不同)
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
洋流因素:陆 海 同纬度陆地与海洋比夏季温度高,冬季低,内陆降水少;同纬度海洋比陆地冬季气温高 夏季低,近海一般降水多
海陆因素
地形因素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背风坡降水少,迎风坡降水多
暖流: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寒流: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2 气候类型分布模式: 赤道低气压带 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大气环流 大洋东侧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内部 大洋西侧
3 气候类型分布热带雨林气候
0°-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马来群岛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拉美、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末

热带季风气候
低纬度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群岛
东北季风、西南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雨季集中,最热月出现在雨季

热带沙漠气候
回归线-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纳米比亚、墨西哥、秘鲁、智利境内
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沿岸受寒流影响,干旱多雾
全年炎热,干旱少雨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南非、美国加州、智利、澳大利亚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朝鲜半岛(仅亚州东北部)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内陆、北美大陆内陆及东岸、巴塔哥尼亚高原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冬寒夏热,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美洲西岸、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极地气候
极地地区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格陵兰岛,南极大陆
纬度高,终年受极地高压带或东风带控制
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高山、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天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
地势高,地形起伏大
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明显

4气候类型判断

判断气候类型一般分二步走:
A.依据气温判断温度带:(月平均气温高于20℃,炎热;低于0℃,寒冷)
最冷月>15℃――终年高温,为热带的四种气候
最冷月>0℃―――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0℃――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最热月<10℃或终年0℃以下――极地气候
B.依据降水量及季节分配特点确定气候类型:(月降水量少于50mm,少雨;大于100mm,多雨)
全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mm);亚热带季风气候(>800mm),温带季风气候(>400mm)
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全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5气候类型特例
A、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山地迎风坡十沿岸暖流”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B、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C、东岸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山脉的背风坡”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D、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E、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现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分布特征,其原因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3) 生物
1 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外部圈层――生物圈(有机圈层)。生物圈占有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及岩石圈的上部。生物的出现,通过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改造了三大圈层。生物(植被)的分布,受气候(光、热、水)条件影响很大。
2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与生态环境三个水平上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各种生物赖以长期存在、繁衍、昌盛的基础和社会财富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长远目标的保证。保护生物 多样性就是要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维持和恢复各物种在自然环境中有生命力的群体, 保护各种遗传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扩展和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许多具有重大经济、科学、美学和文化价值的物种已经 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危险。一旦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就会短缺,适于居住的环境将遭到破坏,经过上亿年的进化而保存下来的基因资源及它们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将永久消失,这对自然界和人类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损失。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最主要意义,则在于保护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生存权,以维持地球上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3 中国的生物资源: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物种类极为丰富,生物多样性在全球居第 8 位,北半球居第 1 位。有许多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麋鹿以及银杉、金钱松、珙桐等。然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中国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途径。至2004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已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其中,有14个自然保护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26个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7个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4)土壤
1 土壤: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表层,是土地(由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组成的陆地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肥力的形成主要受生物循环控制。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2 土壤类型的分布,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呈现地带性分布规律。一般水热中等条件下土壤肥力最高,如黑土、黑钙土等;湿热条件下土壤淋溶强烈,多呈酸性,养分循环快,肥力一般不是很高;干旱条件下,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少,盐分积累,多呈碱性;高寒条件下,土壤发育程度低。耕作土壤中,北方为黑垆土,南方为水稻土。
3 土壤(土地)退化问题:土壤肥力降低,严重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有水蚀(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盐碱化、污染以及不合理耕作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