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渍土形成的基本模式

如题所述

根据上述包气带与外部环境间的盐分交换关系,可以将盐渍土的成因归纳为两种模式。

(一)盐分单向输入的土壤盐渍化模式

在潜水埋藏深度较大,毛细上升高度远低于植物根系主动能区的地段,潜水既不能为土壤层和植物供给水分,也不会供给盐分。土壤盐分主要来自地表,由风尘、大气降水、灌溉水或暂时性地表径流所携带的盐分提供,形成由上而下的盐分输入方式。如在年降水量小于100mm的荒漠区,风力可将远处盐池、盐沼泽表层的盐粉带到高空,之后随降尘落到荒漠区或由降水带到地表。研究表明,干旱荒漠区的大气降水中含盐量一般达到几十毫克/升,最高可达0.2g/L,比湿润区雨水的含盐量高出3~4倍。由于降水稀少,每次降水仅能湿润地表,最多使数厘米的表土层含水量有所增大,难以形成补给潜水的下渗水流。滞留在土壤包气带的水分,在强大蒸发作用下,将不断丧失,降水携带的盐分则留在土壤中,日积月累,地表形成盐分聚集的结皮,成为天然的盐渍土(图10-2)。这类盐渍土广布于我国的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

图10-2 盐分单向输入的土壤积盐模式

对于这种成因的盐渍土,人们常用刮去盐结皮的办法,将盐碱地改造成可垦殖的土地。

最近几十年来,在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灌溉水短缺,人们也常将微咸水或污水作为灌溉用水的补充水源,或采取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农灌措施,以节省用水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成盐分单向输入的积盐模式。因此,无论利用劣质水灌溉方式,还是采用节水灌溉方式,都必须在适当时机对土壤积累的盐分进行淋洗,以保证土地的长期可利用性。

(二)盐分双向输入的土壤盐渍化模式

这种盐渍土形成模式大多发生在毛细上升高度接近或高于植物根系主功能区的地下水浅埋藏地段。这种条件下,土壤包气带的盐分输入来自两个方向:一是大气中飘浮的盐粉的沉降以及降水和灌溉水携带的盐分随入渗水进入土壤,构成自地表向土壤层的盐分输入过程;二是地下潜水或上层滞水通过毛细管吸水,自下而上地向土壤包气带输入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土壤包气带中水分不断耗散,致使水去盐留过程不断持续,最终形成盐渍土(图10-3)。

图10-3 盐分双向输入的土壤积盐模式

盐分双向输入的盐渍土形成模式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平原水库周边、渠道两侧和地形局部低洼处等地下水浅埋区形成盐渍土的主要模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