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王安石变法?

如题所述

王安石变法是指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治平四年(1067年),久慕王安石之名的宋神宗即位。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开始实行变法。

扩展资料

王安石变法的先进之处:

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宋朝社会基本上还是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的农业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农业发展了,农副产品丰富起来,其他一切事业才有发展的可能性。

二、大力扶持中小工商业者。宋代城市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明显超越汉唐,这是宋代社会经济最有潜力和前途的发展方向。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宋初三朝的教育事业不仅远不及汉唐盛世,而且“比五代时期还要萧条”。宋仁宗时范仲淹等人“庆历兴学”,情况有所改善,但多数官办学校骤兴骤衰,王安石等人大规模兴教办学,成效显著且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姜锡东:“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8

因为辽、西夏的不断武力侵扰及国内官僚贪污、腐败,内外交困,从而使宋王朝的危机更加严重,农民的反抗也一浪高过一浪,财政的亏空相当突出,官员及军队的腐败变本加厉,政治一定要改革,这些已经成了统治者的共识,只是在怎样改革上,有着十分严重的分歧。宋神宗继位以后,最终下定决心,任用及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历史上称熙宁变法。

王安石为了推行他的新法,他首先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并且开始陆续选拔支持新法的人,并把他们安插到条例司中,从而使之成为议订及推行新法的总枢纽。接着就颂貊新法,新法关于理财方面主要有: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均田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新法关于强兵的措施主要是:

新兵法。针对“更戍法”造成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倚,把军队固定在某一固定区,置将统领并就地训练。全国分置92将,每将统兵3000人。

另外,也有保马法及置军器监等,旨在增加战时的马匹以及武器与衣甲,从而改善军队装备。

王安石在推行新法过程中,大力设置“经义局”,修编《(诗)、(书)、(周礼)三经新义》,并且以此作为各地学校的必读教材和科举取士的标准,这样为推行新法作理论上以及组织上的准备。

新法限制而且损害了大官僚的既得权益,在推行之初,就曾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变法派内部意见不一致,宋神宗在宫中后妃以及朝廷中保守派官僚联合攻击新法的情况下,最终动摇了。变法也失败了,王安石也于次年去世。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变法不会解决和封建专制主义同时产生及发展的各种矛盾。因此北宋王朝日趋腐朽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详情
    官方电话
第2个回答  2020-06-28
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宋神宗熙宁年间,是北宋宋神宗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欲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但是,王安石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由于保守派力量强大以及变法派内部的矛盾,变法最终还是失败。
第3个回答  2019-05-12
王安石变法与在其之前的范仲淹所组织的庆历新政来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很有趣的
东西。
这里需要现来看看范仲淹在王安石变法大约30年前所设想的是什么: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

把这十条分类一下,就知道
前五条是政治政策,专门针对官吏与行政阶层,中三条是国
家强富的内容,后两条则是实施手段。
而王的变法呢?
青苗,均输,市易,方田,保甲,保马等。可以说,这些政策都是国富
层次的。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说,是对范仲淹的改革中的中三条的完善化与具体化。但是
这一对比,又从另外的层次上发现了王变法中的弊端——即忽略了中国社会为官僚社会
的现实,而主观的出发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上——这势必造成主观的希
望富强国家的主观愿望与变法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吏治不清造成变法到了基层变味的后果
。不客气的说,王的改革政策,太书生化了。他是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没错,但是他的
改革政策却缺少可实践性和操作性,虽然从条目上和政策上看起来是合理的,但是从实
施上却因为忽略了中国的实际而归于最后的失败。如果说当时的朝廷内部对他的改革有
反对势力的话,那么对比下范的改革和王的改革就会知道,反对范的都是“小人”,反
对王的都是“君子”——诸如韩琦,欧阳修等。这些人为什么反对呢?如果说他们是保
守的,这点我承认,但是是不是他们同时也认为王的变法初衷虽然好,但是政策上不可
行呢?比如你文中所引用的,司马光反对王说他改革的时候官吏又在增加的事情,对于
当时的宋的官员臃肿的社会现实,为了改革又新设置官吏来推行变法,是不是会造成全
国的官僚体系的混乱从而更加扰民呢?事实上我觉得这是相当说的过去的。王不去着手
搞管理上的行政改革,却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推行变法(比如对反对变法的人撤消其
官职等等)这样的手段,是否将他的相权作为了一种绝对的存在从而一意孤行的忽略了
反对派指陈的其变法中的缺陷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王可以做很好的政治理论家,却
无法做真正的成功政治者就是因为他在思考问题上过于理想化了,虽然其设置国家的社
会结构是学理上说的通的,但是其实施上是绝对的书生意气了。虽然用志大才疏来形容
是有点过,但是从其变法的推行上,专断与缺乏对于官场现实的判断力导致了变法的失
败——可以说,王的失败从其开始所制订的政策与其着眼点上就有问题的。
再来说另外的一个问题,王的变法其实还是偏重申韩一些,其推行中的一些政策又章现
了其“王霸之辩”的特点。这无疑会遭到朔派的儒学思想的人的反对了。
当然,说的是从学理上的分析,也是从政策上来分析王变法,记得以前曾经看过的一篇
《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失败》就很有特色。对王的为人,确实是君子和好学者,从他
后来创建新学一派,后来为朱熹所融合奠定了中国后七百年的思想传承,在中国的思想
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
第4个回答  2019-11-14

一分钟了解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