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方法及作用

如题所述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及其作用:

1.退火(焖火)
说明:退火是将钢件(或钢坯)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再缓慢地冷下来(一般用炉冷)。
作用:用来消除铸、锻、焊零件的内应力,降低硬度易于切削加工,细化金属晶粒,改善组织,增加韧性。
2.正火(正常化)
说明:正火也是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用空气冷却,冷却速度比退火为快。
作用:用来处理低碳和中碳结构钢件及渗碳零件,使其组织细化,增加强度与韧性,减少内应力,改善切削性能。
3.淬火
说明:淬火是将钢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水、盐水或油中(个别材料在空气中)急冷下来,使其得到高硬度。
作用:用来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极限。但淬火时会引起内应力使钢变脆,所以淬火后必须回火。
4.回火
说明:回火是将淬硬的钢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下的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空气中或油中冷却下来。
作用:用来消除淬火后的脆性和内应力,提高钢的塑性和冲击韧度。
5.调质
说明:淬火后高温回火,称为调质。
作用:用来使钢获得高的韧性和足够的强度。很多重要零件是经过调质处理的。
6.表面淬火
说明:使零件表层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心部保持原有的强度和韧性的热处理方法。
作用:表面淬火常用来处理齿轮等。
7. 渗碳
说明:渗碳分为固体渗碳、液体渗碳、气体渗碳。渗碳的目的是使表面层增碳;渗碳层深度0.4~6mm或大于6mm。硬度在56~65HRC。
作用:增加钢件的耐磨性能、表面硬度、抗拉强度及疲劳极限适用于低碳、中碳(0.40%C)结构钢的中小型零件和大型的重载荷、受冲击、耐磨的零件。
8.碳氮共渗(氰化)
说明:分为固体碳氮共渗、液体碳氮共渗、气体碳氮共渗。使表面增加碳与氮;扩散层深度较浅0.02~3.0mm。硬度高,在薄层0.02~0.04mm 时具有66~70HRC。
作用:增加结构钢、工具钢制件的耐磨性能、表面硬度和疲劳极限,提高刀具切削性能和使用寿命适用于要求硬度高、耐磨的中、小型及薄片的零件和刀具等。
9.渗氮
说明:分为气体渗氮、液体渗氮。表面增氮,渗氮层为0.025~0.8mm,而渗氮时间需40~50多小时,硬度很高(1200HV)、耐磨、抗蚀性能高。
作用:增加钢件的耐磨性能、表面硬度、疲劳极限和抗蚀能力适用于结构钢和铸铁件,如气缸套,气门座,机床主轴,丝杠等耐磨零件,以及在潮湿碱水和燃烧气体介质的环境中工作的零件,如水泵轴、排气门等零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25
钢的热处理是将固态钢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组织结构与性能的一种工艺。热处理的特点是改变零件或者毛坯的内部组织,而不改变其形状和尺寸。热处理的方法主要有: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渗碳、渗氮等。
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使它慢慢冷却,称为退火。退火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组织缺陷,改善组织使成分均匀化以及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力学性能,减少残余应力;同时可降低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正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钢全部转变为均匀的奥氏体,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的热处理方法。它能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渗碳体,对于亚共析钢正火可细化晶格,提高综合力学性能,对要求不高的零件用正火代替退火工艺是比较经济的。
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很快放入淬火剂中,使其温度骤然降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急速冷却,而获得以马氏体为主的不平衡组织的热处理方法。淬火能增加钢的强度和硬度。
将已经淬火的钢重新加热到一定温度,再用一定方法冷却称为回火。其目的是消除淬火产生的内应力,降低硬度和脆性,以取得预期的力学性能。回火分高温回火、中温回火和低温回火三类。回火多与淬火、正火配合使用。
渗碳是指使碳原子渗入到钢表面层的过程。也是使低碳钢的工件具有高碳钢的表面层,再经过淬火和低温回火,使工件的表面层具有高硬度和耐磨性,而工件的中心部分仍然保持着低碳钢的韧性和塑性。
渗氮又称氮化,是指向钢的表面层渗入氮原子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表面层的硬度与耐磨性以及提高疲劳强度、抗腐蚀性等。目前生产中多采用气体渗氮法。
另外,生产中常用的有渗铝、渗铬、渗硼、渗硅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