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隋朝历史特点?

初一下的历史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隋的建立;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重新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开创了隋朝的繁荣局面,而且为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繁荣的根本条件。

2.了解隋朝的建设及其重大意义,说明隋朝的建设及其目的,主观上来说是为了巩固隋朝的统治,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隋朝的建设项目是隋朝统治者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

3.了解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灭亡的关系,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农民战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隋统一原因和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局面,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2.通过分析隋朝各项建设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隋朝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之上的,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探求历史本质的能力。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指导学生归纳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乃至今天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隋朝统一的原因及意义,开通运河。

难点:评价隋炀帝。

教学要点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隋的建立

2.隋的统一原因及意义

二、隋朝的建设

1.兴建两都

2.广设仓库

3.开通运河

4.修筑驰道

三、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

1.隋炀帝的暴政

2.隋的灭亡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制作课件)2.投影片若干张(自制)

教学过程

【引言分析】

本章引言包括四层含义:第一层:说明了中世纪的西欧和亚洲的历史特征有明显不同:西欧处于黑暗时期,亚洲生机勃勃。由此可知:亚洲历史的发展在当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第二层:指出亚洲的生机勃勃主要表现为两个国家,一是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特别是阿拉伯帝国主要为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了桥梁作用,使东方文明不断传入西方,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历史的进步。第三层:主要阐述了隋唐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地位。第四层:进一步指出隋唐在历史上对亚洲,尤其对东亚国家的深远影响,由此说明中国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和巨大贡献。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我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朝。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繁荣时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一节  短暂的隋朝

【讲授新课】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

1.隋的建立

提问: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又是怎样统一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为开皇,定都长安(即今西安)。

提问:杨坚(隋文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投影)据《旧唐书·太宗纪》载,有一次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评论隋文帝说:“(隋文帝)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z8,太阳西斜,时已过午)。五品以上,引之论事。宿卫之人,传餐而食(皇帝的护卫人员都不能下班,只好要来一些点心充饥)。”

提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投影】隋文帝图像:隋文帝(581年~604年在位)统治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历史上把他统治的时期称为“开皇之治”。589年,他派杨广(即隋炀帝)率军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灭陈,统一了南北。

隋文帝在位期间,完成了统一大业,社会经济发展,国力日强。隋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

2.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提问:为什么隋朝能统一呢?(教师分条分点指导学生分析主、客观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士族的衰落。因为士族势力是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士族势力的衰落就削弱了这个基础。这里应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仍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提问:隋的统一,为什么有人说是“重新”统一南北呢?(激疑,进行思维训练,抓住“重新”一词提问,可使学生读书时用心,边读边想,加强学生情商的培养。若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可提示:请大家想一想,在隋统一以前,有过哪几次统一?(①公元前221年,秦统一;②公元前280年,西晋为时不长的统一;③隋统一是第三次。故称“重新”统一。通过释疑,学生可以得到前三次统一的综合历史知识)

提问:隋朝统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隋的统一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这是隋朝繁荣的前提,同时也为隋朝的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隋朝的建设

隋文帝在立国之初,开始了多项建设。隋炀帝时,建设规模更加扩大。概括起来,其建设项目主要有哪些呢?

学生看书回答: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和修筑驰道。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项目:兴建两都。

1.兴建两都

提问:隋初为什么要兴修大兴城,该城的城市布局有何特点?有何重大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原因:长安城始建于西汉,在隋初时已残破不堪,于是文帝下令在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大兴城,习惯上仍称长安(即今西安),也叫西京。特点:该城市局整齐,街道宽阔。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话说:“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意义:大兴城的兴建,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体现。它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我国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影响,堪称“世界第一城”。

提问:兴建两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洛阳的兴建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前提条件:隋朝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一定的科技实力。洛阳的兴建说明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东都洛阳不仅成为两段运河的衔接点,而且成为南北经济交流和物质集中的枢纽。由此可知,举世闻名的唐代长安和洛阳,实际营建在隋朝而不在唐代。

2.广设仓库

教师解释:隋朝的仓库主要分仓城和义仓两种。仓城供应国家用粮,义仓设于乡间,备水旱赈济农民。提问:大家能不能举一两个例子?指导学生看《隋朝疆域图》。学生回答:如洛口仓、含嘉仓等。

(投影)阅读下列材料:《通典·食货典·丁中》:“隋时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大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赏赐)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提问:从这段材料你看到了什么?如何评价?

学生回答:隋朝农业的发展,仓禀富足。从这段材料我们看到广设仓库且仓城粮食储量之大,令人惊叹。这反映了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之下,隋朝农业生产发展快,封建经济日益发达,而另一方面说明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沉重。

3.开通运河

(投影)《大运河扬州段今貌》提问:这幅画是什么?学生回答:扬州的大运河。扬州隋时叫什么?学生回答:江都。提问:大运河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凿的?学生回答:隋时或隋炀帝时。提问:其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当时社会条件和统治者的要求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目的)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①经过西晋南北朝的开发,江南经济已开始赶超北方,隋建立后,江南经济继续发展,大运河的开凿是为了便于对江南的掠夺。客观上也反映了南北交流成为历史的要求。②大运河南通余杭,北通涿郡,说明大运河的开凿也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和便于对全国的统治,特别是满足对北方的统治,尤其对高丽进行战争的需要。总之,大运河的开凿,从根本上是为了满足巩固统治的要求。

(投影)大运河的概况(请学生看《隋朝疆域图》,了解大运河概况,并与同座合作画出大运河的简图,教师把画得好的、有代表性的在投影上展示一下)

提问:大运河经过了哪些省?由北向南沟通了哪几大水系?

学生联系地理知识作答:经过了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邗沟是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了沟通江淮而开凿的,隋在此基础上疏浚、修整扩大。

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意义:讨论1.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但为什么有人说它的开通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巡游江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隋朝利用大运河搜刮江南,并不顾当时百姓的承受能力,同时开修了其他浩大工程,导致天下百姓徭役繁重。加上隋炀帝奢侈腐化与发动对高丽的多次战争,百姓无以生存。

讨论2:大运河的开凿对经济有何影响,与政治兴衰有何关系?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隋大运河开凿后,对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日益体现出来,唐与北宋经济的兴盛都与之有关。政治根源于经济,经济的发展对政治有巨大的影响。但是,政治决策的正确与否,对经济也会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隋炀帝虽然开凿了运河,却因此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导致政权的覆亡。

4.修筑驰道

提问:什么是驰道?学生回答,学生若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解释:专供皇帝驰行的道路。

【投影】《隋朝疆域图》提问:请学生看教材并思考:隋炀帝修驰道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为了巡游。从图上你能不能找到北方修筑的两条大道?学生回答:一条是自洛阳穿太行山到达并州(即今天太原),另一条自榆林至蓟城(今北京)。

提问:你怎样评价隋炀修筑驰道的客观作用?学生回答:有利于改善北方的交通状况。

(讲完隋朝的建设项目后,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讨论3:你从隋朝的建设项目所产生的影响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①这些建设项目无疑巩固了统一、繁荣了经济。②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建设项目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尤其是开通运河、兴建两都,更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③这些建设项目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大运河、东西两都是隋朝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大运河流淌的是隋朝劳动人民的血和泪!

三、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

1.隋炀帝的暴政

提问:隋炀帝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归纳:①滥用民力;②多次征战高丽;③奢侈腐化;④严刑酷法。

2.隋的灭亡

提问:隋的暴政与隋灭亡有何关系?

学生看教材归纳:隋炀帝的暴政,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百姓被迫起而反抗,终于导致了隋末农民战争。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风雨飘摇。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所杀,隋灭亡。

讨论4:有人认为:隋炀帝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毫无积极之处,因而对隋炀帝的评价应当全面否定。结合有关史实评论上述观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上述观点不正确。隋炀帝是一个暴君,他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奴役搜刮人民,穷兵黩武。如营建东都、巡游江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三次征战高丽,劳民伤财;沉重的兵役徭役破坏了社会生产,激化了阶级矛盾。但隋炀帝又促进了东都商业的发展,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等,这些都有积极作用。上述观点主张对隋炀帝全盘否定,既不符合史实,也不是科学的史观。隋炀帝是一个有功有过,但过大于功的封建帝王。

教师点评: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呢?我们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功与过的界限在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对于一个人的最后评价,要看主流和方向,比较功与过。因此,我也认为隋炀帝是一个过大于功的封建皇帝。

最后,请同学们结合本节史实归纳: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的主要史实,举例说明论从史出的观点,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出正确结论,形成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

第一,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隋朝结束了长期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奠定唐统一与繁荣的基础。隋是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

第二,从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看。隋开创了继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又一个盛世局面。

第三,从大运河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看。大运河的开通,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第四,从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及东亚的影响看。隋朝的各项建设措施、创建和改革、律令在中国及东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小结】

隋的建立和实现全国统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建立后采取的各项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至于隋的短暂,其根源在于隋的暴政,这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唐朝的统治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

【布置作业】

1.说一说秦朝和隋朝的历史地位有哪些相同点。

2.对隋运河的开凿,评论不一,下面是四位古代诗人对隋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胡曾曰:“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于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宗元鼎曰:“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李敬之曰:“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皮日休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据此请回答:

(1)公元617年,经水路从余杭到长安,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运河是:

[    ]

A.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广通渠

B.江南河→邗沟→永济渠→广通渠

C.邗沟→江南河→永济渠→广通渠

D.邗沟→通济渠→广通渠→江南河

(2)胡曾与宗元鼎对于隋亡与运河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你的看法如何?

(3)李敬之与胡曾、宗元鼎在开凿运河评价上的主要不同点在哪里?他的看法是否有道理?

(4)皮日休如何评价开凿运河这件事?他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历史唯物主义者评价隋朝
只可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13
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追问

能不能说的细一点?

追答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的历史特点。隋朝从581年建立至618年被大唐取代,仅仅延续了38年,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理解: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隋朝上承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400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下启繁荣强盛的唐王朝。隋朝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隋朝为改变曹魏以来“九品中正制”所带来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兴科举制,科举制在唐代得到发展与完善。

3、从赋税制度的角度来看:隋朝在北魏孝文帝租调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这一赋税制度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4、从对外关系的角度来看:结束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秉持一种以德服人的观念,加强与朝鲜、日本的交往,到了唐代,与朝鲜、日本的往来更为密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