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海报内容怎么写?关于信任的励志英语文章(简短精炼可以用在海报中的)

如题所述

求演讲比赛海报宣传标语企业用要求励志向上

01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02因为有我,所以更好!

03不要小看自己,人有无限可能。

04成功者决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

05失败后懂得检讨,才乃是成功之母!

06只有充分的放松,才能有力的出击。

07只要有正确的方法,成功是件简单的事。

08没有艰辛的汗水,便没有成功的泪水。

09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出境绝望的人。

10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11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12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13有志者事竟成,我行动我定能。

14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关于信任的励志英语文章(简短精炼可以用在海报中的)这里有一篇关于鼓励与信任的英语故事

Someofthegreatestsuccessstoriesofhistoryhavefollowedawordof

encouragementoranactofconfidencebyalovedoneoratrustingfriend.Had

itnotbeenforaconfidentwife,Sophia,wemightnothavelistedamongthe

greatnamesofliteraturethenameofNathanielHawthorne.WhenNathaniel,a

heartbrokenman,wenthometotellhiswifethathewasafailureandhadbeen

firedfromhisjobinacustomhouse,shesurprisedhimwithanexclamationof

joy.

"Now,"shesaidtriumphantly,"youcanwriteyourbook!"

"Yes,"repliedtheman,withsaggingconfidence,"andwhatshallweliveon

whileIamwritingit?"

Tohisamazement,sheopenedadrawerandpulledoutasubstantialamountof

money.

"Whereonearthdidyougetthat?"heexclaimed.

"Ihavealwaysknowyouwereamanofgenius,"shetoldhim."Iknewthat

somedayyouwouldwriteamasterpiece.Soeveryweek,outofthemoneyyougave

meforhousekeeping,Isavedalittlebit.Sohereisenoughtolastusforone

wholeyear."

FromhertrustandconfidencecameoneofthegreatestnovelsofAmerican

literature,TheScarletLetter.你的人生目标总是遥不可及?|因为你没窥探到目标的“真面目”生活中许多人天天嘴上喊减肥,但几年了依然维持着原来的高体重,跑步机除了吃灰一次都没有用过;职场员工每年初都信誓旦旦地制定计划,但计划制定了就完事大吉了,真正能执行的人寥寥无几;许多家长、学校老师每次开学都会让同学们列出学期目标,成绩达到多少分?考进全班第几名?但真正能达到的学生没有几个。

其实,我们都觉得自己生活中至少有一个方面需要提高或改变,无论是让老板刮目相看,还是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还是精进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我们想做得更好,甚至也尝试了,但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到位,更让人无语和沮丧的是有时会反复的失败。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条留言:“为什么我想要的人生目标总是遥不可及?”一个特别茫然无助的发问,于是下面有人回复:“树立一个一个小目标,最后是大目标,毅力是关键。”

这个回复,几乎是所有人心目中的标准答案,但也确实是一句最正确的废话!

为什么?他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你不清楚,他的目标是什么你不清楚,他为什么制定目标你不清楚,他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你不清楚,你凭什么就知道他应该怎么做?

你肯定会问:那什么才是实现目标乃至成功的正确答案呢?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成功,动机与目标》,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很喜欢这本书,因为作者关于目标的所有理论和方法都是基于大量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和实验,理顺了很多与目标的来龙去脉有关的事,帮我们理解了目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如何让一个目标有效落地从而实现目标?

本书作者是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她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动机学科学中心副主任,多次在权威学术杂志以及BBC、《哈佛商业评论》等重量级媒介发表学术成果。这本书就是脱胎于她最新的关于动机与目标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关于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一、你是进取型思维,还是防御型思维

《成功,动机与目标》这本书中说: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引导你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不同的人目标需求不同,即使针对相同的目标,看待目标的角度、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落实方式也全然不同,主要有进取型思维和防御型思维两类。

那这两种思维有什么不同呢?

什么是进取型思维?

进取型思维是一种理想状态,以获得成就为侧重点来理解目标,这种目标的本质是“收益最大化”,避免错失一切成长的机会。

书中作者列举了她1周岁儿子学走路的事例,她老公就是典型的进取型思维,对她丈夫而言,帮助儿子学走路是种成就,是要通过走路这件事让儿子得到进一步成长、获得新能力,比如儿子在学走路的过程中,丈夫会放任孩子去爬高爬低,包括征服楼梯,他的目标侧重点是成长。

什么是防御型思维呢?

防御型思维是一种保守状态,这种目标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住本钱,侧重点是“我应该做什么”为目标。在帮助儿子学会走路上,作者就是典型的防御型思维,对她而言,帮助儿子学走路首先是确保安全,在学走路的过程中,远离可能的各种危险,不能让儿子因磕碰、摔倒而受伤,她的目标侧重点是避免损失,而不关注有没有获得成长。

作者和丈夫在帮助儿子学会走路这件事情上,虽然目标一样,但由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解这个目标,所以帮助儿子的方式、达到的结果完全不同。

我们发现: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同时拥有进取和防御两种思维方式,但每个人都有一个主导目标,有的人侧重于进取目标,有的人侧重于防御目标。

那有人会问,到底进取目标和防御目标是如何形成的呢?根源是对需求的不同来决定。

书中提出了这样的理论:“进取”与“防御”目标均来自人的普遍需求,就是被爱与安全的需求,因为人对抚育与安全需求是与生俱来的。

“进取”目标,重在追求成就,为了得到爱,目标是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使自己获得爱与归属感。

“防御”目标,是避免犯错,为了得到安全,目标是成为该成为的样子,不要让别人对自己生气、失望,能平和、有保障地活着。

这种不同,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对我们奖惩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比如,小时候当你拿着95分的试卷回家时,进取型的父母会给予表扬,表示出骄傲和亲昵,当成绩是59分时,父母会有点遗憾,不表示亲昵,你就会明白达到父母的期望值才会得到所需要的爱,于是你学会了让自己不断进步。

而防御型的父母,考得不好就惩罚,考得好了不惩罚,你就会明白把事情做好才可以获得安全和保障,于是学会了怎么样避免失败。

由于目标满足的需求不同,进取和防御目标在面对正负面反馈时的动力增减也呈现出相反的趋势。

进取型目标,试图获得成就,动力来自于成功的渴望,所以在得到正面反馈时,比如,获得表扬和赞美时,成功渴望越强,就越有动力,而在得到负面反馈和自我怀疑时期望值和动力会下降很多。

防御型目标,试图寻找安全,动力来自于警觉,是一种避开危险的愿望,越是有负面反馈和自我怀疑时,就越感受到危险,警惕性就越高,反而动力剧增。

因此,针对目标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何进行反馈也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否则就是适得其反。

通过以上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分析,我们明白:制定目标首先要了解你自己是进取型还是防御型思维方式,你可以尝试针对一个目标,去分辨自己理解目标是通过“得到”还是“失去”的角度来进行判断。

因为,你只有正确的识别出两种思维方式,你才能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目标,也才会增加实现目标的概率。

二、制定目标要做好三种“权衡”

一个目标能不能达成,取决于你对目标如何定位,以及达到目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目标会影响他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的兴致和趣味,也就是说不同的目标不光决定你的动机有多强大,而且能影响到你的情绪,最终决定你面对困难时到底能坚持多久。

因此,要实现目标,必须制定正确而合理的目标,要做到三种“权衡”。

第一种:权衡你的理想目标是绩效目标还是精熟目标

一个人对理想目标的设立分为两类:一类是注重表现类的目标,叫绩效目标,这种目标注重特定的结果和表现,目的是体现自我价值感,就是想证明自己聪明、有才、有能力,优于他人;

另一类是注重成长类的目标,叫精熟目标,这种目标注重长期表现,聚焦进步和成长,目的是获得能力提升,用是否进步、是否学到知识和技能来评判自己。

绩效目标由于是想证明自己是“最好”这样一个特定结果,往往会更努力,成效也最显著。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比较简单时,可以侧重于“表现”来设定目标比较有益。

但当你追求绩效目标时,容易成为“自我应验预言”的受害者,也就是在面对困难时,一次失败可能就会觉得自己不行,灰心意冷,于是停止尝试。

精熟目标由于着重于自我提升而不是自我肯定,所以精力聚焦于尽最大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上,轻易不会放弃。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比较复杂而有难度、需要持续坚持时,可以侧重于“进步”来设定目标比较有益。

比如,你在公司争取到了一项新业务,面对这项工作,如果你把它作为学习技能、积累经验的机会,你会很享受这个过程,而且渴望寻求别人的帮助获得成长,而且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沮丧程度会轻一些,不会成为情绪的奴隶。

如果你把它看作获得领导认可、升迁的机会,可能你就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因为你羞于启齿,怕别人指摘你的智力和能力。

绩效目标和精熟目标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还是请尽可能将“表现”目标转换为“进步”目标,当你把重点从“能证明什么”转为“能学到什么”时,你会拥有更多的收获和快乐。

第二种:权衡目标是你真正渴望的,还是来自于外界?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说,人类最强的动机和最大的满足感来自于自己的选择。自己渴望的目标会带来一种特殊动力——内在动力,这是一种为事物本身价值而做事的渴望。

所以设立一个目标时,要追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目标是你自己真正渴望达到的,还是来自他人的价值评价体系或者外界强加于你的?

要知道一个目标无论能不能实现,首先要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幸福,一个在乎外在肯定的目标不仅不会使你快乐,还会干扰你对真正有益目标的追求,从而降低你的幸福感。

最近听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子特别聪明,从小就喜欢组装、拼装设备器材,家里的所有的机械物品都被他拆装过,而且学习成绩很好,于是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他跟父母说:想报考汽修专业院校,想到别人开上自己改装满意的汽车上路,他的内心就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但父母说:一个学霸去上一个大专还是修汽车的,太丢人了!于是他不得已放弃自己的爱好,考上了清华大学另外一个专业,但大学毕业后,他又重新参加高考,再一次选择报考了汽修大专院校,后来专门干起了汽车组装这个行业,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因此,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正确的生活,除非是自己想要的。目标也是如此。

那如何判断一个目标是否正确,也就是你真正渴望的,需要满足人的三种基本需求:关联感、胜任力和自主权。

关联感,爱与被爱的渴望。当你追求的目标是建立或巩固人际关系以及回报社会时,你就会从这种关联感中获得爱与归属的需求。

比如,我们加入一个社群,与人共同探讨和交流,我们能从新关系中受益。

胜任力,提升新技能。当你追求的目标与个人成长、从经验中学习以及提升新技能有关时,你的好奇心、与生俱来的学习欲望以及克服困难的动力就会增强。

自主权,是内在动力的源泉。当你追求的目标是自主选择的,比如源于自己的兴趣、理想或擅长的,而不是被强迫执行的,或被奖励所控制的,当人感觉自己掌握着命运时,会更有动力,更加成功。

因此,当我们的基本需求被支持时,“内化”才会生效。如果一个目标被“内化”,你会得到因内在动力增强而带来的更强的创造力,深入的分析能力,更强的工作渴望。

第三种:权衡好目标是不是有效?

许多人目标没有达成,首先是把愿望和目标搞混了。愿望,泛指心中期望实现的想法,是一种欲望,比如“我要做得更好”“我想减肥”。

而目标,是指通过努力和步骤方法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比如“我要减到100斤”。

许多人感觉自己立了不少目标,但没有把愿望转化为真正的目标,没有这个转化,愿望就仅仅停留在“希望能够实现”的层面,就像“我想到南方旅游”,如果计划仅仅停留在“想”这个层面,你最终哪儿也去不了。显然这种目标是没用的。

什么是有效的目标呢?

心理研究发现,具体又有难度的目标比模糊或过于简单的目标更能激发优异的表现,而且差距特别明显。因此,有效目标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具体化。

比如“我要减肥”“做到更好”,显而易见这就是一句废话,说法太模糊,目标如果不具体化、数字化,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设定具体化的目标,可以让你清楚地知道成功的样子,也能使你自始至终保持动力。

《请用数据说话》这本书中,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选手一郎说,他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每年完成二百次安打,而没有以安打率为自己的目标,而是把安打数设定为自己的目标,就是为了消除自己的逃避情绪。因为安达率是可以通过减少安达次数来实现的,比如你一个赛季只进行一次安打,成功了,那安打率就是100%,但一赛季就一次,对一个职业棒球手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

目标不明确,我们会很容易向疲惫、无聊妥协,而具体的目标,就无法欺骗自己。

二是困难化。

也就是任务要艰巨。《成功,动机与目标》中指出,一个对将近3000名联邦职员进行的调查中,那些认为自己的工作有挑战性、自己和同事被高标准要求的员工都是年终评估成绩最好的。

因此,设定目标的时候要尽量高一点,难一点,要尽量超过现在的能力。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在有一定压力的情况下,人才会有动力真正去改善自己,去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直面全新的事物。

三、学会这“三招”,让目标有效落地

很多人认为目标达不成,最常见的错误是因为不知道正确行为,但问题往往出在执行这一步,比如可能我们使用的方法不当、没有经得起、拖延、没有信心等。以下三招,帮助我们让目标有效落地。

第一招:制定简单有效的计划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不做准备,就是在准备失败。动机学的科研成果显示,没有什么比计划更能战胜破坏目标的因素了。就像目标一样,并不是所有的计划都同样有效。那什么是有效计划呢?

一个有效的计划就是“建立执行意图”,实际上是一种“如果就”的计划方式,其中包括行动的细节、时间、地点以及方法等。

比如:我要减肥,那就要在计划中列出细节:第一步,把“少吃”改为“每天摄入热量不超过1500卡路里”;第二步,“多运动”应该改成“每周一、三、五上班前去健身房锻炼一个小时”。

换一种说法就是:如果已经吃1500卡路里的食物,我就不能再吃了;如果现在是星期一早晨,我就要上班前先去运动。

再举一个事例,为了防止自己每周忘了给老爸打电话,我制定了如下计划:如果是周六午餐后,我就给老爸打电话。每当周六吃完午饭,我就记起要给老爸打电话,把吃午饭这个必然事件和目标事件打电话建立起链接。

“如果就”的计划方式为什么有效果呢?作用有三点:

一是当我们决定了行动的细节,比如时间、地点和行为时,计划会为情景或暗示(如果)与既定的行为(就)之间搭起桥梁,我们很容易把它们建立起联系。

二是这种情景或暗示(星期一早晨)建立联系后,很容易在我们的脑中被激活,于是大脑会下意识地搜索与环境中任何与如果相关的情景。

三是久而久之,这种计划会在脑中下意识的启动,成为自动化的程序,不再消耗我们动力资源——自制力。就像我们每天开车下班,进入车内后我们会发动汽车,然后开车往回家的路上走,即使你不用有意识地去想,你也会知道回家的路,甚至在路上你还可以一边开车一边跟别人聊天。这种自动化的程序,已经成为下意识行为后,这就是习惯成自然的魔力,那达到目标,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第二招:注意环境中触发点的营造

有一项研究发现,在一家食品店播放法国音乐的时候,大部分人会购买法国红酒;播放德国音乐时,大部分人会购买德国红酒。改变背景音乐,就能激发消费者产生不同的联想,从而影响销售。

可见,环境因素能触发潜意识对人消费行为的影响。同理,环境中与目标相关的文字或图像也可以成为对目标执行的触发点。

首先,要在环境中制造目标执行触发点。比如,我为了减肥,会在家里贴到上许多比基尼美女的照片,当我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我就想起自己正在减肥,拒绝美食的定力会增强好多。比如在办公环境中,我们可以贴上印着“团队精神”“敬业爱岗”等字样的励志海报,在你的卧室里可以贴上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

你可能以为自己不喜欢这些,以为自己视而不见,但你的潜意识早已被它影响了。

除了一些文字、图像等工具以外,那些和你亲近的、想让你做这件事的人,同样也会成为触发我们的目标形成。

比如,当某位领导对你要求非常高,而且非常器重你,当你想到他或看到他的时候,会把这位领导和你的高成就联系起来,使你更加努力工作。

《成功,动机与目标》中指出:通过研究发现,即使是陌生人也能成为我们的目标触发点,心理学家们把这个现象叫做“目标感染”,榜样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目标感染”鼓舞着我们。

除此以外,我们所处的圈子也很重要。刘同在《谁的青春不迷茫》中说:你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圈子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社群,或者再接地气一点就是微信群,如果我们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就去接触圈子中同频的人,有共同目标的人。

若你想保持实现目标的动力,就让你的环境里充满提示和触发点,通过这种触发,能使你的潜意识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工作。

第三招:做好自我监管

在追求目标的路上,不得不承认我们总是喜欢拖延,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影响,原本要做一件事总会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把失败归咎到错误的原因上,其实,我们要想成功达到目标,最需要做的认真做好自我监管。

首先是做好进度反馈。

作者在书中指出:如果你根本看不清自己的进展状况,那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目标的。科学研究表明,如果缺少了反馈,动力机制迟早会停止运转。大脑在处理有关目标的信息时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减少差异。比如说,我的减肥计划是每天瘦半斤,每天两次量体重,但我过了5天一直没有量体重,这时,如果你没有及时监控自己的进展,大脑就接受不到关于进展出现差异的任何消息,它会认为一切正常,于是动力机制就会慢慢消失,那我的减肥计划很可能就半途而废了。

其次是立即行动。

作者指出:你很想成功的信念只占成功因素的20%~30%,反过来说,我们为目标辛勤的付出,但却有70%~80%的可能半路遇上程咬金。那问题出在哪里?就是延迟行动。

比如,我们早晨起床、吃早点、送孩子上学,然后一看表离上班还有20分钟,你会怎样安排时间?其实很多事、很多目标都能填满这20分钟,比如,你可以阅读一本书,打扫房屋,或者是写篇日记,但如果我们不知道要把时间分配给那件事,于是权衡半天以后,20分钟时间已经过去。因此,无论是这些碎片化的时间,还是大块的时间,如果有相应的目标的话,就请把握当下,立即行动。

第三是用好自制力。

对目标的追求,需要保护,即使是在动力强劲时。就像减肥时,看见一块巧克力蛋糕会同时触发两个目标——吃与不吃,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自制力,它的任务就是把“吃”这个无关的“无赖”拒之门外,心理学家称这种机制为“心理盾牌”。但自制力像肌肉一样有极限,用得太多会疲惫,需要通过休息来恢复。当然,“自制肌”也像肌肉一样,我们可以通过锻炼来提升自己的极限。

除此以外,利用前面所讲的“目标感染”方法也可以增强自制力,比如一个举着杠铃的人想到自制力强的朋友比想到自制力弱的朋友能举得时间更久。

但降低对自制力需求的绝佳方式,就是停止于开始前。比如,你的目标是改掉无时无刻刷手机的毛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非必要的情况下,让手机远离你的视线之外。

最后一点,就是无论你制定了什么样的目标。但最好不要同时进行两件需要强大自制力的事。

研究显示,戒烟时为了避免常见的体重徒增,而去刻意减肥的人,在吸烟和减肥这两件事上都会失败,而一次做一件事情更有效。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成功是很简单的事,只要方法正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